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49-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变化研究

    张煜星王雪军蒲莹张建波...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全国单木材积生物量模型非常重要且必要.研究中国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碳汇能力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结合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区差异的实际,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2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建模实测数据,分别建立区域性单木生物量与材积回归模型,利用1949-2018年间11个时间段的森林资源清查和统计数据,系统测算出了近70年全国及各个区域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能力,以期揭示出70年来我国森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以及对碳汇的相关贡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1949-2018年间,林分、疏林等森林资源碳储总量由4.509×1012 kg增加到8.601×1012 kg,增加了90.74%,其中2014-2018年期间年均增长3.09%;林分碳储量由4.38×1012 kg增加到7.97×1012 kg,增加了81.97%;林分碳密度在1973-1976年时段最低为31.64 t/hm2,2014-2018年时段增加到44.30 t/hm2,但是仍然没有达到1949年的46.48 t/hm2;各区域的森林资源碳储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华北区和东南沿海区增长较快,分别增加了145.91%和116.63%;全国及各个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全国碳源汇的变化规律也与此基本相同,1981年之前,年均碳积累是负值,以碳源为主,1981年之后碳积累是正值,年均生物量碳汇0.122×1012 kg/a,且积累能力不断提高.林分生物量碳库在森林总碳库中占据主要地位,各期的全国林分碳储量占碳储总量的比例均在80%以上;由于我国人工林面积大量增加,碳累积增长速度很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生物量碳汇为0.04×1012 kg/a;天然林在1989年前虽然碳累积为负值,但自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天然林碳汇能力持续增强,是我国森林碳逐年累积的主要贡献者.[结论]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和保护政策持续加强,同时中国现阶段以中幼龄林为主的森林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未来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清查生物量碳库碳储量碳汇

    不同处理方式对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王相震刘彦清周运红王利东...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提高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的利用率,探索不同处理方式对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加快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恢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使其保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方法]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剩余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粉碎、尿素、EM菌和木醋液4种处理方法,进行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剩余物进行25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方式随时间变化对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分解的影响.[结果]分解率最高的9号处理(0.3~0.5 cm的颗粒直径,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10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0的木醋液)是分解率最低的22号处理(大于1.0 cm的颗粒直径,3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0的EM菌,稀释倍数为1000的木醋液)的2.04倍.4个因素对剩余物分解最有利的水平分别是:0.3~0.5 cm的颗粒直径,3~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5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600~800倍的木醋液.从最优9号处理组合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的水平不一定都在最有利的水平之内,推测其中可能存在综合效应的影响,但还需进行试验证明.[结论]通过研究使用不同处理方式处理抚育剩余物,得出颗粒直径对剩余物分解率的影响最大,而4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分解率的影响普遍大于单一的尿素溶液、EM菌和木醋液的处理.为加速人工林抚育剩余物分解,以保持林分较高的生产力提出参考建议.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剩余物正交试验设计分解速率

    结合大斑啄木鸟生境适宜性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

    盛琪董灵波刘兆刚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提高现有林分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为帽儿山地区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帽儿山林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竞争指数、林层指数4个空间结构指标和生境适宜性指数,采用乘除法思想构建林分空间优化模型.生境适宜性指数以大斑啄木鸟为例根据2016年帽儿山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计算.利用R语言进行林分优化模拟,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结构和生境适宜性指数的变化,分析将生境适宜性指数融入到优化模型中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对比不同采伐强度(10%、20%、30%)下各指标和目标函数值(Q)的变化,确定最优采伐强度为20%.最优采伐强度下Q值的最大值为73.28,平均值为49.59,郁闭度为0.62,林分结构平均状态达到最佳,采伐木主要集中于林木密集区域共计采伐133株;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后林分全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提高,竞争指数减小,角尺度介于[0.475,0.517]之间,由聚集分布状态调整为随机分布状态;并且生境适宜性指数由0.52提高到0.57属于较适宜区域.[结论]表明本次优化模拟将生境适宜性指数融入到林分空间优化模型中,在优化林分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境适宜性指数;为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和保护帽儿山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林分结构生境适宜性指数优化模拟

    气候变化背景下濒危植物梓叶槭在中国适生分布区预测

    黄睿智于涛赵辉张声凯...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极小种群濒危植物梓叶槭在中国当代和未来的潜在分布区,揭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梓叶槭的分布动态.[方法]以梓叶槭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的梓叶槭分布位点、气候数据集和海拔数据,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当前、2050s(2041-2060年)和2090s(2081-2100年)(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气候情景下梓叶槭的分布格局,划分适生等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的面积(AUC),评价模拟的精度.以刀切法分析气候变量贡献率,找出制约梓叶槭分布的主导气候变量.基于分布面积比(Na)、生境变化程度(Ne)比较梓叶槭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理分布动态.[结果]梓叶槭主要适生区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9种气候情景下训练集与测试集AUC值均大于0.995,表明模型模拟精度极高.最暖季降雨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海拔贡献率最高,分别为56.1%、18.2%和10.9%.[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梓叶槭将丧失大量高适生区,生境破碎化趋势严重,中高强度排放情景SSP370对梓叶槭潜在分布区影响较小.本研究可为濒危物种梓叶槭的就地与迁地保护提供依据.

    梓叶槭MaxEnt潜在分布区气候因子

    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森林火灾预测模型构建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

    白海峰刘晓东牛树奎何亚东...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结合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构建云南省大理州森林火灾发生预测模型,以期提高林火预测精度,为研究地区林火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2000-2013年大理州林火数据及对应的气象数据,分别运用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对该地区森林火灾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进行实证分析.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为单一模型,建模前通过对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剔除有显著共线性的解释变量,然后通过逐步回归法,筛选最终变量并进行参数拟合.贝叶斯平均模型为组合模型,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建模时,采用奥卡姆窗的方法来适当调整模型空间,并以5个最优模型的后验概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建模.将全样本数据随机分成80%的训练样本和20%的测试样本,基于训练样本建立模型,对测试样本进行预测,通过对比观测值和预测值计算模型的准确率.[结果]通过二项逻辑斯蒂模型拟合,优度为0.783,预测精度为0.718.通过贝叶斯平均模型拟合,优度为0.868,预测精度为0.807.2个模型预测结果对比显示,在训练集中,贝叶斯平均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比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高9.3%;在测试集中,贝叶斯平均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比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高8.9%.[结论]在基于气象因子的大理州林火发生预测模型构建研究中,贝叶斯平均模型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均高于二项逻辑斯蒂模型,表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意义,可用于提高研究地区林火预测精度,有利于森林火灾的决策管理.

    大理州森林火灾气象因子贝叶斯模型平均法逻辑斯蒂回归

    震后生态恢复初期植被-土壤的耦合关系研究——以汶川县威州镇、绵竹市汉旺镇为例

    余杭高若允杨柳生李松阳...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汶川地震重灾区不同气候区恢复初始阶段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促进灾害干扰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植被-土壤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干旱河谷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受损治理区和未受损区(AT和AU、ST和SU)为研究对象,测定植被和土壤的21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两个气候区4种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和21个指标的权重,并构建对应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D)模型.[结果]SU的植被、土壤综合指数和D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被-土壤系统.AT和ST均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土壤滞后发展型,AU和SU分别为初级和中级协调发展类植被土壤同步发展型.干旱河谷气候区的影响因子较为单一,AT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AU为植物碳、氮、钾和镁.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影响因子表现为植被-土壤影响因子共存,ST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土壤全氮和速效氮,SU为植被覆盖度、植物磷、土壤速效钾和细菌.[结论]气候和生态恢复类型对植被-土壤耦合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SU的植被-土壤耦合状况显著优于其他3种生态系统.AT和ST的土壤环境均较差,经7年治理尚未恢复到震前水平.

    耦合关系植被土壤地震灾区生态恢复

    GST-pull down技术筛选毛白杨天冬氨酸蛋白酶PtoAED3互作蛋白

    赵杰王兵骆梅莫黎杰...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天冬氨酸蛋白酶属于蛋白水解酶家族,为了解析毛白杨天冬氨酸蛋白酶PtoAED3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分子调节机制,利用GST-pull down联合质谱技术,对PtoAED3的互作蛋白进行鉴定和分析.[方法]通过同源克隆获得了毛白杨PtoAED3的CDS序列,构建含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PtoAED3.使用IPTG诱导GST-PtoAED3融合蛋白表达后,利用GST标签对PtoAED3蛋白进行纯化,纯化后的PtoAED3蛋白与毛白杨植株总蛋白共孵育,应用GST-pull down技术获得毛白杨总蛋白中与PtoAED3蛋白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随后通过质谱技术对筛选到的候选蛋白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通过质谱技术鉴定这些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共筛选出128个与PtoAED3特异性结合的候选互作蛋白,这些互作蛋白涉及到细胞进程、代谢过程、应激反应、生物调节、发育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结论]通过GST-pull down实验联合质谱技术,筛选出毛白杨中与PtoAED3互作的候选蛋白,为研究毛白杨PtoAED3与底物或复合物的互作及其影响毛白杨生长发育的分子调节机制提供了初步方向.

    PtoAED3GST-pulldown质谱互作蛋白

    板栗'燕山早丰'与'燕晶'正反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研究

    刘宁伟王璐张智勇张树航...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板栗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和杂交后代的遗传差异,提高板栗良种繁育效率.[方法]以'燕山早丰'×'燕晶'为亲本杂交产生259个F1个体为试验材料,对2016年和2017年板栗坚果性状、栗蓬性状、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13个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遗传倾向研究.[结果]坚果相关性状的研究表明:2016年和2017年的单粒质量、坚果厚、坚果高和坚果宽等性状呈正态分布趋势,且后代平均值均大于亲中值,说明存在加性效应.连续两年正反交后代单粒重性状变异系数在18.50% ~20.19%,后代广泛分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可能选育出单粒重较大的板栗品种.坚果宽、坚果厚和坚果高等性状变异系数均小于20%,遗传传递力在98.54% ~106.55%之间,说明坚果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小.通过栗蓬相关性状的研究表明:连续两年正反交后代栗蓬总重性状平均值高于亲中值,正反交变异系数均大于20%,遗传传递力在112.00% ~117.44%之间,能够稳定遗传,受环境影响较小.连续两年正反交后代栗蓬宽性状的超高亲率分别达到37.50%和23.96%,遗传传递力分别为112.50%和113.93%.2016年刺束长短正反交后代和2017年正交后代平均值小于亲中值,遗传传递力为90.25%、90.83%和93.66%,2016年超低亲率分别为27.08%和18.90%,刺束长短性状趋于变短.通过果实品质相关的研究表明:连续两年正反交后代淀粉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的范围为7.82% ~17.66%,支链淀粉含量的遗传传递力在101.11% ~108.22%之间,2016年正反交后代超高亲率分别为34.38%和30.09%,均高于2017年,趋于支链淀粉含量增多.相比于2017年,2016年正反交后代可溶性糖含量遗传传递力较低,分别为64.10%和59.94%,说明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大.[结论]通过对坚果相关性状和果实品质性状遗传倾向和分离特点的研究得出,坚果相关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果实品质性状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该研究为今后板栗杂交育种后代的筛选和目标性状的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板栗遗传倾向坚果栗蓬淀粉可溶性糖

    丛枝菌根真菌对银中杨叶片物质代谢及化学防御的影响

    武帅姜礅马庆辉谭明涛...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两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M)和根内球囊霉(GI)对银中杨物质代谢及化学防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孢子含量均为15个/g的GM、GI基质,分别称取20 g孢子基质与1.3 kg灭菌土混合均匀制成混合基质,将银中杨扦插苗移栽至混合基质中.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达到最高时(第90天),分析银中杨叶片内N、P元素、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以及防御蛋白活性.[结果]GM和GI处理组银中杨,叶片内N和P、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淀粉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次生代谢产物木质素、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防御蛋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胰蛋白酶抑制剂(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M和GI能促进银中杨物质代谢,叶片内营养元素N、P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改变叶片品质,改善其耐受性;增强叶部化学防御能力,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和防御蛋白活性增加,改变银中杨对叶部害虫的抗性.因此,丛枝菌根真菌最终能否增强银中杨的抗虫性还有待进一步生物测定试验继续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银中杨物质代谢化学防御

    基于氢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溯源追踪的可行性分析

    覃责实石娟郝艳平崔骁芃...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脂大小蠹是一种外来蛀干类害虫,它可以通过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途径进行远距离扩散.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就是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但是由于缺乏快速追踪和溯源的手段,使得防治工作变得困难.[目的]基于氢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建立可用于追踪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溯源模型.[方法]从全球降水氢同位素数据库中下载中国地区的栅格数据,利用ArcGIS 10.4.1构建中国大陆地区降水氢同位素区划图(坐标系统为Beijing 1954).在5个样地累计诱捕红脂大小蠹成虫153头,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仪测定样品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2H).利用R软件构建红脂大小蠹与降水δ2H值的标准曲线方程.[结果]通过中国大陆地区降水氢同位素区划图得出:在东部季风区,降水δ2H值呈现出区域性变化,并大致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5个样地的红脂大小蠹的δ2H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红脂大小蠹与降水的δ2H值呈正相关关系,并基于试验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式:y=3.166x+86.050,经t检验、F检验、R2检验以及残差检验证明模型的显著性和匹配度都很高.[结论]红脂大小蠹的δ2H值与其生境中的降水δ2H值呈现出高度相关的线性关系,且降水δ2H值在红脂大小蠹分布区具有可用于判别的规律.因此,基于本试验的数学模型可以实现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溯源追踪.

    氢稳定同位素溯源追踪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