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震后生态恢复初期植被-土壤的耦合关系研究——以汶川县威州镇、绵竹市汉旺镇为例

震后生态恢复初期植被-土壤的耦合关系研究——以汶川县威州镇、绵竹市汉旺镇为例

扫码查看
[目的]探究汶川地震重灾区不同气候区恢复初始阶段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促进灾害干扰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植被-土壤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干旱河谷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受损治理区和未受损区(AT和AU、ST和SU)为研究对象,测定植被和土壤的21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两个气候区4种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和21个指标的权重,并构建对应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D)模型.[结果]SU的植被、土壤综合指数和D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被-土壤系统.AT和ST均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土壤滞后发展型,AU和SU分别为初级和中级协调发展类植被土壤同步发展型.干旱河谷气候区的影响因子较为单一,AT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磷,AU为植物碳、氮、钾和镁.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的影响因子表现为植被-土壤影响因子共存,ST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土壤全氮和速效氮,SU为植被覆盖度、植物磷、土壤速效钾和细菌.[结论]气候和生态恢复类型对植被-土壤耦合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SU的植被-土壤耦合状况显著优于其他3种生态系统.AT和ST的土壤环境均较差,经7年治理尚未恢复到震前水平.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soil in the early stag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fter earthquake: a case study of Weizhou Town in Wenchuan County and Hanwang Town in Mianzh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余杭、高若允、杨柳生、李松阳、刘颖、林勇明、王道杰、李键

展开 >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4000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40001

耦合关系 植被 土壤 地震灾区 生态恢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项目

42071132417904342019xjq2017016

202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37
ISSN:1000-1522
年,卷(期):2021.43(5)
  • 4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