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及变化分析

    余涛庞勇蒙诗栎荚文...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 20 多年来有效保护和恢复了工程区的森林资源.工程实施成效除了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更多的表现为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为了更好地评估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利用植被覆盖度作为定量评价指标,分析天保一期(2000-2010 年)、天保二期(2011-2020 年)工程实施期间的森林质量变化.[方法]综合年度植被指数合成策略、优化纯植被像元和纯裸土像元值域的动态确定方法,构建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生产天保工程区时间序列的植被覆盖度产品.基于森林资源一类清查郁闭度数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郁闭度数据、机载高光谱植被覆盖度数据,验证该植被覆盖度产品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天保工程林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天保一期植被覆盖度均值为 0.68,天保二期植被覆盖度均值为 0.71,增加了 4.41%;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林区总面积的 78.22%,而呈减小趋势的面积仅占林区总面积的 9.56%.[结论]在中国天保工程森林地区,基于MODIS 植被指数产品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生产的植被覆盖度产品的精度高于MODIS产品的精度.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说明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显著,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林业遥感植被覆盖度像元二分模型MODIS

    基于土地利用的北京市多情景模拟下生态服务价值影响评估

    牟燕冯飞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结合可持续发展框架分析土地利用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有助于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北京市 2010 和 2020 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Markov-CLUE-S耦合模型模拟出 2030 年 3 种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 15(SDG 15)指标讨论土地利用变化对ESV总量的影响.[结果](1)2010-2020 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缩减,林地和建筑用地扩张的格局.2020-2030 年,自然发展情景(NIS)下各地类变化趋势较 2010-2020年幅度有所减缓;生态保护情景(EPS)下林地和水域面积较 2020 年涨幅分别为 4.96%和 14.26%;耕地保护情景(CPS)下耕地缩减和城市扩张情况得到有效遏制;(2)2010 年、2020 年和 2030 年(NIS、EPS、CPS)的ESV总量分别为418.4×108、409.9×108、403.6×108、432.4×108 和 407.0×108 元.对于各土地类型,林地、水域和耕地占ESV总量的 90%以上,建筑用地侵占和水域恢复分别为ESV损失和增益的主要原因;(3)2020-2030 年,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呈增长变化.3种情景下退化土地比例大小为NIS>EPS>CPS,造成的ESV损失量为 3.8×108、4.1×108 和 8.1×108 元.[结论]水体、耕地和建筑用地是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三者间的转换也是ESV总量浮动的关键原因.在未来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综合考量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措施,以期达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土地利用变化CLUE-S模型多情景模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持续发展目标

    高温诱导银灰杨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研究

    李智群孔博程雪桐李亮...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高温处理对银灰杨小孢子发生的影响,揭示高温处理导致杨树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旨在完善高温处理诱导配子染色体加倍、选育林木三倍体的技术.[方法]本研究以银灰杨为试验材料,利用 38℃和 41℃的高温,对不同减数分裂时期的银灰杨花粉母细胞进行 3、6 h处理,研究处理温度、减数分裂时期以及持续处理时间对败育花粉比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未经高温处理和高温处理后银灰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微管骨架动态变化以及减数后绒毡层细胞发育的差异,揭示高温处理诱导银灰杨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结果](1)减数分裂时期、处理温度、持续处理时间以及减数分裂时期与处理温度、减数分裂时期与持续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均对败育花粉比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41℃高温于中期Ⅰ持续处理 3 h的败育花粉比率最高,为(25.11±4.28)%.(2)与对照组相比,银灰杨雄花芽经高温处理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微管骨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解聚,中期Ⅰ和中期Ⅱ的部分纺锤体微管缺失,致使后期Ⅰ和后期Ⅱ的同源染色体或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异常,产生大量的落后染色体.这些落后染色体被遗弃在细胞质中,引起微核的产生,四分体时期形成多分体而导致花粉败育.(3)高温处理可导致银灰杨花药绒毡层退化延迟,但仍能正常开裂,释放出花粉粒,因此绒毡层延迟退化不是高温处理诱导银灰杨花粉败育的原因.[结论]高温处理诱导银灰杨花粉母细胞中期Ⅰ和中期Ⅱ的部分纺锤体微管缺失,致使后期Ⅰ和后期Ⅱ产生大量的落后染色体,引起大量多分体的产生,是高温处理诱导银灰杨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

    银灰杨高温败育花粉减数分裂微管骨架绒毡层

    毛白杨碱性/中性转化酶基因PtoNIN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杨宁杨雄李国雷陈仲...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蔗糖转化酶作为植物蔗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毛白杨碱性/中性转化酶基因PtoNIN1进行同源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分析和遗传转化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揭示毛白杨蔗糖代谢调控过程奠定基础.[方法]基于毛果杨同源基因PtrNIN1 对毛白杨碱性/中性转化酶成员PtoNIN1 进行同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不同组织部位(根、茎、叶和成熟叶)和不同发育时期下雌雄花芽中PtoNIN1的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同时构建过表达载体,并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开展遗传转化研究.[结果]PtoNIN1的编码区长度为 2073 bp,共编码 69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 77.80 kDa,含有糖苷酶超家族 100(glycosyl-hydrolase-100 superfamily)的特征结构域,类属于线粒体型的转化酶成员,在根、茎、叶以及成熟叶和雌雄花芽中均具有明显表达,且随着雌雄花芽的发育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表达趋势.拟南芥遗传转化研究表明:PtoNIN1 的过表达显著增加了转基因植株莲座叶、茎及角果的鲜质量,提高了茎及角果中蔗糖的含量,同时也提高了蔗糖代谢通路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结论]毛白杨PtoNIN1属于线粒体型转化酶家族成员,在毛白杨各个组织部位均具有明显表达,且在雌雄花芽的发育前期具有特异地高表达,在拟南芥中过表达PtoNIN1 可显著增加生物量.该研究为杨树转化酶成员功能验证提供了借鉴,为揭示杨树蔗糖代谢过程奠定了基础.

    毛白杨碱性/中性转化酶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分析遗传转化

    马尾松无性系生长性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初步研究

    王胤姚瑞玲陈振华甘德煜...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研究 10 个马尾松无性系在不同试验点胸径和树高生长性状的变异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筛选高遗传增益的优良基因型推广利用,为马尾松适地适基因型高效栽培和人工林提质增效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在广西宁明县(E1)、柳州市(E2)、博白县(E3)和钦州市(E4)营建的 10 个 3 年生马尾松无性系(M1~M10)区域试验林为对象,测定胸径和树高生长,分析不同基因型生长性状差异和变异规律,开展无性系稳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筛选生产力高和稳定性好的优良基因型.[结果]马尾松无性系生长变异丰富,同一地点无性系间总变异和同一无性系地点间总变异均表现为胸径大于树高.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环境条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马尾松无性系胸径和树高生长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试验点内无性系间生长表现不同,无性系在不同试验点间生长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点无性系胸径和树高的重复力处于 0.59~0.89 之间,生长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M1、M2、M4、M5和M7 等 5 个无性系胸径和树高生长速度较快且稳定性良好,M8 对E1 试验点具有特殊适应性.对 4个试验点的马尾松无性系胸径和树高生长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M1、M2、M4、M5、M75 个优良无性系,胸径和树高遗传增益分别比种子园良种实生苗提高 37.90%~45.65%和 21.92%~24.38%.[结论]马尾松胸径和树高生长性状在无性系间变异丰富,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马尾松无性系的生长性状产生了极显著影响;M1、M2、M4、M5和M7等5个无性系生长迅速且稳定,遗传增益较高,可在马尾松栽培区适当推广.

    马尾松无性系互作效应遗传变异生长性状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种实性状综合评价

    杨兵兵姚小华张成才邵慰忠...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薄壳山核桃成分组成、含量差异及各品质性状之间相关性,为优良种质资源的挖掘和优良新无性系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 50个无性系的种仁含油率、脂肪酸、酚类物质含量、核果质量、核果高、核果径、仁质量等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含油率均处于 70.09%~79.99%之间,其中JD25、JD13、JD6、JH3、JD23、XS3、JD27 和 JD28 含油率均值较大.(2)油脂中共检测出 8 种脂肪酸,且脂肪酸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其中JH1、JD21、XS3、JD27 和XS7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无性系.(3)各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变异系数为 0.38%,最为稳定;总黄酮与缩合单宁变异系数为 51.22%和 49.88%,属高度变异.(4)采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 50个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其中 XS12、XS1、JD23、XS3、JH1、XS8、JD30 和JD29排名靠前.[结论]综合含油率和主成分分析模型排名考虑,分别选择各自排名前 3 和两者共有的无性系,即JD23、XS3、XS12、XS1、JD25、JD13和JD6作为优良种质资源和优良无性系进行培育与选育.

    薄壳山核桃营养性状经济性状相关性主成分分析

    基于beta回归的迎春5号杨树树干密度混合效应模型

    吴新华苗铮郝元朔董利虎...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迎春 5号杨树在树干纵向上的木材密度影响因子和变异规律,构建迎春 5 号杨树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密度混合效应beta回归模型,为树干生物量预测和木材材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尚志市 90 株迎春 5号杨树解析木数据为基础,构建迎春 5号杨树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密度的混合效应beta回归模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最优子集法筛选beta回归基础模型的变量;利用负二倍的对数似然值、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调整确定系数(Ra 2)、似然比检验对收敛模型进行拟合优度的评价,利用留一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指标为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结合两种抽样方式(方案Ⅰ:不限定相对高;方案Ⅱ:限定相对高在 0.1 以下)对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密度不仅受到相对高的影响,还分别与胸径平均生长量、年龄、胸径密切相关,基于林木因子建立的混合效应beta回归模型的Ra 2 分别为 0.53、0.52、0.52、0.63,MAE<0.05 g/cm3,与基础模型相比均提高了预测精度.边材和心材密度从树干基部往上先减小后增大,在相对高 0.2 处有拐点;树皮密度从树干基部到树梢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对高 0.6处有拐点;树干密度沿着树干向上逐渐增大.固定相对高时,边材、心材密度都与胸径平均生长量呈负相关,树皮、树干密度分别与年龄、胸径呈负相关.在不限定相对高的情况下,沿着树干随机抽取 4 个圆盘的密度测量值来校准模型得到稳定的预测精度;限定取样高度在相对高 0.1(2.0 m)以下时,对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分别抽取一个圆盘(对应高度为 1.0、1.3、2.0、1.0 m)的密度测量值,得到与最优抽样组合相似的预测精度.相对高、胸径平均生长量、年龄和胸径是迎春 5号杨树木材密度的显著影响因子.[结论]beta回归模型可对(0,1)区间的迎春 5 号杨树树干密度直接模拟,引入随机效应可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密度在树干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不同,构建的混合效应beta回归模型可为迎春5号杨树树干生物量估算和木材性质研究奠定基础.

    迎春5号杨树木材密度beta回归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冠幅模型构建

    刘索名王君杰燕云飞姜立春...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使用非线性回归、混合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以及分位数组合构建兴安落叶松冠幅模型,为小兴安岭落叶松冠幅的准确预测提供参考.[方法]利用 2019年马永顺林场的 60 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实测样地数据,分别构建了广义非线性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以及混合效应模型.使用 10 折交叉检验,在每块样地分别随机抽取 1~8 株样木对两种分位数组合模型QRc-1(τ = 0.1,0.5,0.9)和QRc-2(τ = 0.3,0.5,0.7),以及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校正,确定分位数组合与混合效应模型的最佳抽样方案并进行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1)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中位数回归为最优的分位数回归模型,中位数回归与非线性模型的拟合统计量比较差异不大,但略优于非线性回归模型.(2)抽样校正的结果表明:当抽样数量大于 2株时,模型的排序为:分位数组合QRc-2>混合效应模型>分位数组合QRc-1.(3)交叉检验结果显著性检验表明:两种分位数组合的最佳抽样方案均为 4 株,混合效应模型的最佳抽样方案为 5株.[结论]本研究中混合效应模型和分位数组合都能提升冠幅模型的预测精度,在最佳抽样方案下,分位数组合QRc-2(τ = 0.3,0.5,0.7)时的检验统计量略高于混合效应模型的检验统计量,且抽样数更少,更加节约时间和成本,因此选择抽样数为4株的分位数组合QRc-2(τ = 0.3,0.5,0.7)作为最终的冠幅预测模型.

    冠幅分位数回归混合效应模型分位数组合

    基于林木分级的大兴安岭天然兴安落叶松树高曲线研究

    董灵波邵威威田栋元刘兆刚...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林木分级构建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的树高曲线模型,为该地区兴安落叶松的生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翠岗林场 56 块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根据单木相对直径(d)把林木分为了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 3个等级,依据调整决定系数(R2 adj)最大、均方根误差(RMSE)和赤池信息量(AIC)最小的标准筛选出天然兴安落叶松各等级林木的最优树高曲线基础模型,并进一步评价和比较分位数回归和哑变量回归对兴安落叶松不同等级林木树高曲线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天然兴安落叶松树高曲线的最优基础模型均为Wykoff方程;当将林分分级哑变量同时添加在Wykoff方程的参数a和b上时,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其中兴安落叶松树高曲线模型的调整系数(R2 adj)、均方根误差(RMSE)和赤池信息量(AIC)分别为 0.8588、1.6424 和 2081.902;兴安落叶松中的不同等级林木对应的最优分位数模型与林分整体无差别,均表现为中位数模型最优(即τ = 0.5),其树高曲线的 3 个统计量则依次为 0.8498、1.6938和 2211.037.经过比较分析可知,以林木分级为哑变量的树高曲线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结论]含林木分级哑变量的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的树高曲线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基础模型,并且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和适应性,能反映不同林木等级下的树高、胸径的生长差异,可以为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的经营和生长预估提供理论依据.

    林木分级分位数回归哑变量树高曲线

    不同恢复模式亚热带森林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

    马耀华刘虹冰李雨欣李鑫...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天然林遭到破坏,导致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因此采取了许多植被恢复措施,其主要方式有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研究这两种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分的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有助于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亚热带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皆伐后自然恢复 35 年的次生林、人工栽植杉木后自然恢复 39年的杉木林以及保存完好的原始林等 3 个典型林分为对象,比较不同恢复模式在水源涵养和养分贮存能力上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贮水能力上,杉木林、次生林的吸持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明显低于原始林,但在滞留贮水量上,杉木林、次生林却显著高于原始林,而杉木林和次生林在贮水量上较相似;在土壤养分贮存方面,原始林和次生林的速效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但杉木林的有效磷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和原始林;原始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和全磷储量均明显高于杉木林和次生林,且杉木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但杉木林的全磷储量却显著低于次生林.[结论]两种恢复模式在土壤水源涵养方面相似,而在养分贮存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依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而选用不同的恢复模式,提高土壤速效氮和全磷储量宜采用自然恢复模式,提高土壤有效磷、碳储量和全氮储量宜采用人工恢复模式.

    亚热带森林森林土壤恢复模式贮水能力养分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