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胡杨PeMAX2调控拟南芥耐旱性

    马思圆尧俊李静安珂悦...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MAX2能抑制植物的分枝,且是独角金内酯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MAX2同时还参与多种激素间的交叉互作,在植物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胡杨PeMAX2能调控拟南芥的离子平衡和耐盐性,但对于PeMAX2的耐旱功能还知之甚少,本文将探索胡杨PeMAX2调控拟南芥耐旱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胡杨PeMAX2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进行渗透胁迫和干旱胁迫,研究过表达PeMAX2拟南芥的生理和分子响应机制。[结果](1)在长期干旱胁迫下,胡杨叶片PeMAX2基因表达水平升高。(2)甘露醇处理后,PeMAX2转基因拟南芥的种子萌发率和根长均高于野生型拟南芥(WT)和max2突变体,并且转基因株系细胞膜受损较轻。渗透胁迫后,转基因株系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上调表达的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拟南芥WT和max2突变体,转基因株系调控根细胞H2O2水平的能力更强。(3)土壤干旱处理10 d后,转基因株系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低于WT和max2突变体,而且过表达株系在干旱胁迫下能维持较高水平的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和实际光合量子产量;在碳同化和气孔导度方面,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WT和突变体,说明过表达PeMAX2提高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在干旱条件下光合作用的能力。土壤复水后WT和突变体叶绿素含量、荧光和光合作用的恢复程度也明显低于转基因株系。[结论]过表达胡杨PeMAX2可以提高拟南芥的耐旱性,主要是由于过表达PeMAX2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活性氧平衡的调控能力,减弱了干旱胁迫对生物膜的氧化损伤和光合作用的抑制。

    胡杨PeMAX2拟南芥耐旱性抗氧化酶光合作用

    '京枣39'离体多倍体诱导及其增殖、生根培养体系优化

    赵汗青王强庞晓明薄文浩...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秋水仙素溶液质量浓度、处理时间和预培养时间对'京枣39'离体多倍体诱导的影响,优化枣树良种'京枣39'的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建立'京枣39'的离体多倍体诱导体系,获得多倍体植株。[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索不同秋水仙素溶液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对'京枣39'不定芽再生的影响,不同预培养时间对'京枣39'离体多倍体诱导的影响,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京枣39'增殖培养的影响,不同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京枣39'组培苗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1)当秋水仙素溶液质量浓度为80mg/L、处理48 h时'京枣39'刻伤叶片存活率为(50。00±7。07)%,分化系数为(2。06±0。17)。(2)最佳预培养时间为6 d,并施以80mg/L秋水仙素浓度处理48 h,获得了纯合四倍体'京枣39'。(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8 mg/L 6-BA+0。4 mg/L IBA+30 g/L麦芽糖,pH=5。8,平均增殖系数为(4。22±0。22)。(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改良 1/2MS+0。8 mg/L IBA+30 g/L 麦芽糖,pH=5。8,平均根长为(5。22±0。19)cm;平均生根数为(3。20±0。22)。[结论]初步建立了'京枣39'的离体多倍体诱导体系,获得了'京枣39'的多倍体植株,并优化了其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方法。本研究为优良枣树品种'京枣39'的种质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为多倍体诱导在枣树以及其他果树中的应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京枣39'多倍体诱导秋水仙素增殖培养生根培养体系优化

    基于微创预处理的重组木防霉防腐性能

    高琪黄宇翔于文吉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预处理工艺对重组木防霉和防腐性能的影响,旨在寻求最优处理方法以提升重组木在户外多变环境中的使用性能。[方法]采用传统的水煮法、微波法和创新性提出的微创法对重组木进行预处理,利用有机碘化物3-碘代-2丙炔基甲氨酸丁酯(IPBC)对其进行浸渍并采用异氰酸酯胶黏剂(MDI)饰面。通过防霉、防腐试验分析3种处理工艺重组木的防治效力,通过孔隙率、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研究3种处理工艺对重组木质量的影响。[结果](1)通过微创预处理工艺,重组木的总孔隙率增加了 64。1%,载药量提高了 88。0%。(2)防霉试验结果显示重组木对照样对黑曲霉和可可球二孢菌的感染等级均为4级,而经过微创预处理/IPBC浸渍工艺的重组木对两种菌的感染等级均为0级,此外通过MDI饰面的重组木抗流失性提高了 63。0%。(3)防腐试验结果显示重组木对照样对白腐菌和褐腐菌仅为Ⅱ耐腐等级,而经过微创预处理/IPBC浸渍工艺的重组木对白腐菌和褐腐菌均为Ⅰ耐腐等级。(4)力学和尺寸稳定性试验的结果表明:经过微创预处理/IPBC浸渍工艺的重组木有效保证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相比重组木对照样,其抗弯强度和水平剪切强度相比对照样分别提高了 14。9%和17。4%,其吸水宽度膨胀率和吸水厚度膨胀率分别降低了 25。0%和49。2%。[结论]采用微创预处理/IPBC浸渍工艺制备的重组木对霉菌、变色菌和腐朽菌都具有优异的防治效力,同时提升了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此外,该微创工艺绿色简单,可有效解决重组木户外应用难题。

    木材防腐渗透重组木防霉防蓝变3-碘代-2丙炔基甲氨酸丁酯(IPBC)

    低温脱脂豆粕增强棉籽粕胶黏剂制备与性能

    雷咏睿林熙翔牛文希李祝其...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不同豆粕添加量对改性棉籽粕胶黏剂耐水胶合强度和黏度的影响机理,为蛋白基胶黏剂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高温脱酚棉籽粕、低温脱脂豆粕和交联剂三缩水甘油胺为原料,在控制豆粕添加量与原料配比的基础上,合成豆粕改性棉籽粕胶黏剂,并制备杨木胶合板。采用旋转流变仪测试胶黏剂黏度;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晶体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胶黏剂的结构和形貌;采用热重分析仪和万能力学拉伸实验机分析胶黏剂的热稳定性和胶接力学性能;最后,综合解析改性胶黏剂的胶接增强机理。[结果]随着豆粕添加量的提高,体系中赖氨酸数量增多,提供了更多的交联反应活性位点,形成多重交联网络结构的机械互锁作用,提高了胶黏剂的耐水胶接性能和黏度。当豆粕添加量为10%时,胶黏剂TCM/SM10的干状和耐水胶合强度分别为1。24和0。79 MPa。提高豆粕添加量至30%时,胶黏剂的干状和耐水胶合强度相比TCM分别提高了 60。4%和27。8%,达1。54和0。92 MPa,胶黏剂黏度提高至20。689 Pa·s,且热稳定性、韧性均有所改善。[结论]采用低温豆粕部分替代棉籽粕交联改性制备棉籽粕胶黏剂,有效提高了胶黏剂的涂布性能和耐水胶接性能。为生产低成本高性能的改性棉籽粕胶黏剂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推动蛋白基胶黏剂的规模化工业应用。

    胶黏剂胶合强度胶合板豆粕棉籽粕

    纳米银/介孔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金晶杨国超张帆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决传统的木材银离子抗菌剂中的Ag+易氧化导致其抗菌耐久性有限以及新型纳米银抗菌剂的AgNPs易团聚等问题,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银/介孔氧化硅(Ag/MCM-41-NH2)复合抗菌材料。[方法]选取表面氨基改性的介孔氧化硅(MCM-41)作为Ag+的载体,将Ag+负载到改性载体上,并将其原位绿色还原成纳米银(AgNPs)。采用SEM、TEM、N2吸附-脱附、XPS、XRD、FTIR和ICP-MS等手段分析了复合抗菌剂的表面形貌、结构和Ag+的缓释性能。使用抑菌圈法和振荡法测试了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活性,分析了其抗菌性能和抗菌耐久性。[结果]改性后的MCM-41 由于表面接枝了大量的氨基,可以与Ag+发生接枝,还原的AgNPs成功负载在MCM-41内部,呈均匀圆球状,分散均匀。抗菌试验和Ag+缓释结果表明,Ag+/MCM-41-NH2和Ag/MCM-41-NH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初始抗菌率均可以达到99。00%以上。但放置90 d后,Ag+/MCM-41-NH2的Ag+流失率为25。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分别下降到88。75%和79。10%,而Ag/MCM-41-NH2的Ag+流失率降低到5。10%,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仍保持在98。93%和96。93%的较高水平。[结论]AgNPs在载体MCM-41-NH2上均匀分散,制备的Ag/MCM-41-NH2复合抗菌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抗菌耐久性。

    复合材料介孔氧化硅纳米银抗菌纳米载体

    利用异速生长模型和博弈论解析藏川杨主干动态生长的遗传调控机制

    危学达王玉丁孟东吴双...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度与直径是树木生命历程中的2个重要生长性状,本文通过量化藏川杨主干高度和直径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这2个性状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模式,揭示藏川杨主干动态生长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基于异速生长模型和博弈论构建藏川杨高度与直径性状的动态生长互作微分方程,利用系统作图构建藏川杨主干生长遗传解析的统计模型。进一步以藏川杨自然群体作为研究材料,调查其在温室内的生长动态数据,结合本群体的高通量分子标记数据,开展藏川杨的全基因组基因定位工作。[结果]藏川杨主干高度和直径的整体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拆分整体生长曲线发现,藏川杨主干的直径生长对高度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高度生长对直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所有藏川杨高度和直径的个体拟合优度>0。90,且2个性状拟合的残差均服从随机分布,说明使用广义Lotka-Volterra微分方程来拟合藏川杨高度和直径效果很好。基于功能作图方法共定位到78个显著位点,可注释到52个候选基因。以2号染色体上最显著的SNP为例,对藏川杨高度和直径进行遗传解析,发现该SNP的3种基因型(AA、AC、CC)具有相似的高度-直径相互作用模式。该SNP对整体生长、独立生长和依赖生长发挥了不同方式的遗传效应。对定位到的显著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可将这些位点所在的基因分为:与木质素/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与生长发育相关基因、与抗病抗逆性相关基因、与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这4类。[结论]结合异速生长模型和博弈理论的基因定位模型,可检测基因如何通过合作或竞争策略来调控藏川杨主干的大小,识别树干动态生长的过程和模式,相关模型也可为其他物种重要性状之间的深层次遗传解析提供借鉴。

    藏川杨博弈论异速生长模型高度直径数量性状位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