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2n配子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张平冬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减数配子是植物多倍化的源动力,也是植物多倍体育种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自然界植物多倍体的自发形成主要包括有性多倍化和无性多倍化 2条途径,其中有性多倍化途径在植物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本文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从性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减数分裂微管骨架、细胞质分裂等异常细胞学现象,减数分裂转变调控以及 2n配子发生的分子调控等 3个方面,对植物 2n配子发生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植物 2n配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综合利用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和多组学分析技术,发掘 2n配子发生的关键基因,并验证其生物学功能,解析植物 2n配子发生的分子调控机理,可能是未来植物 2n配子发生机理研究领域的热点.提出综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和CRISPR-Cas9等现代基因编辑技术,开展精准分子设计育种,可能是从根本上解决单倍性花粉授粉竞争问题、提高三倍体诱导效率的有效方法.

    2n配子多倍化细胞学机理减数分裂转变分子调控

    胡杨PeCSP1过表达负调控拟南芥耐盐性

    刘晓婧温馨赵瑞陈少良...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冷激蛋白(CSPs)是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的一类蛋白,能够参与冷、干旱和盐等非生物胁迫.在胡杨中,冷激蛋白的抗逆功能还少有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胡杨PeCSP1 在植物耐盐性中的作用,进一步揭示植物耐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方法]参照NCBI数据库信息,使用primer5 设计引物,利用Mega7 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量.以转基因株系PeCSP1(OE1、OE2),野生型,转空载体为材料,对各基因型拟南芥进行不同盐浓度处理,从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胡杨PeCSP1 在盐胁迫中的响应机制.[结果]胡杨PeCSP1与毛果杨PtCSP1蛋白序列相似度高,亲缘关系较近.在短期盐胁迫下,胡杨叶片PeCSP1 基因下调表达.在NaCl(75、100、125 mmol/L)处理后,过表达PeCSP1 拟南芥植株种子萌发率和根长的下降幅度高于野生型(WT)和转空载体(VC),而且转基因拟南芥根细胞中Na+含量显著高于WT和VC.盐胁迫下,WT和VC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显著上升,酶活提高的幅度明显高于OE1、OE2.在土培条件下,盐处理 12d后,转基因株系的最大光量子效率未有明显下降,但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实际光合量子产量和叶绿素含量受到的抑制作用高于WT和VC.[结论]过表达胡杨PeCSP1负调控拟南芥耐盐性.

    胡杨冷激蛋白PeCSP1耐盐性活性氧平衡

    基于4株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测度方法研究

    惠刚盈赵中华胡艳波张岗岗...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剖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的生态意义,构筑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数,为制订有的放矢的森林结构调整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生物多样性概念,以参照树与其最近的 4 株相邻木组成的结构单元为对象,有机整合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密集度的四元分布及结构单元树种数和林层数,运用遗传绝对距离公式、自然对数分别表达结构单元类型均匀性和丰富度,构造表达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测度指数,并运用长期定位监测样地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运用本研究提出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DFS)对处于不同气候带或不同起源的森林类型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测度表明,锐齿栎天然林的DFS值(0.854)与阔叶红松林的DFS值(0.852)几乎相等,二者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多样性.侧柏人工林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类型较多,高于锐齿栎天然林和红松阔叶林,但其空间结构多样性为 3个林分类型中最低的(DFS = 0.382),主要原因是其垂直结构(DFSv = 0.369)和水平结构(DFSh = 0.562)多样性方面都比两类天然林低.结构单元中的平均树种数表现为天然林高于人工林,锐齿栎天然林为 4.23,阔叶红松天然林为 4.09,而侧柏人工林则为 1.98,结构单元树种数能充分体现结构单元树种丰富程度.[结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结构单元树种数和林层数 3者的有机整合是构造有效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的基石.基于生物多样性概念提出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DFS,既是对结构参数四元分布合适的量化表达,也是对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生态意义恰当的诠释,更是对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的科学综合评价,能够测度出不同林分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的差异.

    林分空间结构结构参数N元分布结构单元树种数结构单元林层数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

    马尾松次生林林窗初期灌木层优势物种生态位研究

    陈仕友姜春前白彦锋王辉...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湖南省慈利县天心阁 32年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 3 种不同林窗面积下植物幼苗生态位特征,以期探究林窗促进更新技术.[方法]采取生态群落调查方法对湖南省慈利县天心阁马尾松次生林林窗植被更新特征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物种重要值、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以更新幼苗的高度为一维资源位状态,对马尾松次生林灌木层优势物种在不同林窗面积下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林窗更新初期,林窗内灌木层植物种类和数量较林内均得到增加,灌木层优势树种重要值排序呈现显著差异,盐肤木、檵木、铁仔等阳性树种在林窗内排序位置较为靠前.(2)植物在林窗更新初期,其生态位宽度值在不同大小林窗内呈现差异化特征;盐肤木、檵木、小构树、铁仔、山莓的生态位宽度值都表现出中林窗>大林窗>小林窗=林内,其他植物生态宽度值在林窗和非林窗内变化不明显.(3)大林窗(445~480 m2)、中林窗(150~180 m2)、小林窗(68~85 m2)和非林窗(林内)生态位重叠值大于 0.1的物种数所占比例分别为 85.71%、92.98%、44.64%和 12.5%.[结论]林窗面积对植物更新有一定的影响,且不同林窗面积下植物幼苗生态位特征存在差异.中林窗(150~180 m2)内马尾松次生林更新幼苗生态位重叠大,各物种对均能相对均衡、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更新情况较好且稳定,对马尾松次生林更新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马尾松次生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森林碳储量的提升.

    生态位林窗马尾松次生林生态位重叠

    寒温带4种乔木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分解及碳氮释放动态

    刘思琪满秀玲张頔徐志鹏...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寒温带地区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分解及碳、氮养分释放特征,为了解我国寒温带地区乔木树种根系分解和碳、氮养分循环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 2020 年 8 月-2021 年 8 月采用网袋分解法,连续 1 年对我国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乔木树种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的(细根(≤2 mm)、中根(2~5 mm)和粗根(5~10 mm))的分解速率及碳、氮元素动态进行研究.[结果](1)分解 1 年后,白桦、山杨、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各径级根系年分解率分别波动在(29.75%~39.92%)、(33.90%~39.45%)、(22.08%~28.80%)和(22.62%~33.75%)之间,且不同径级间根系分解率表现为细根>中根>粗根,白桦和山杨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且分解初期(0~61 d)分解速率较高,243~365 d分解速率较低.(2)利用Olson指数衰减模型计算各树种根系年分解系数k发现:同一树种根系年分解系数均随直径增大而减小,白桦细根分解系数最高,为 0.5085.同一径级不同树种间,白桦和山杨根系年分解系数显著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且樟子松中根和粗根年分解系数仅为山杨的 50%左右.(3)不同分解时期,4 个树种各径级根系碳和氮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释放或富集,碳和氮释放率均在分解初期(0~61 d)表现为最大,碳释放率在分解 243~273 d时较小,分解 304~365 d时氮富集较多.分解 1年时间,4个树种各径级根系均表现为碳和氮的释放,释放率分别在(18.68%~34.21%)和(14.90%~28.92%)之间,且白桦和山杨碳和氮的释放率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细根碳释放率最大,而中根和粗根氮释放率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在不同分解时期分解速率及碳、氮养分释放率存在较大差异,白桦和山杨分解速率及碳、氮释放率均高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

    分解率径级养分释放大兴安岭地区

    基于改进CASA模型的晋北地区植被NPP时空动态及气候影响研究

    李婧韩海荣康峰峰胡保安...
    4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晋北地区气候和植被类型等因子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对于明晰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保障生态脆弱地区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了晋北地区 2000-2020年植被NPP,量化了其时空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异性,并分析了研究期间气候因素与植被NPP的相关关系.[结果]2000−2020年研究区植被NPP年均值(以C计)介于 225.28~484.09 g/m2 之间,平均值为349.76 g/m2,年均增速为8.75 g/m2.植被NPP年均值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NPP年均值主要集中在200~400 g/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65.15%,各植被类型NPP年均值的大小为:林地(691.79 g/m2)>灌丛(492.97 g/m2)>耕地(378.39 g/m2)>草地(343.85 g/m2)>未利用地(277.45 g/m2)>建设用地(223.96 g/m2).研究区植被NPP各变异程度面积比例大小顺序:稳定性一般(46.4%)>稳定(30.9%)>稳定性较差(17.9%)>非常稳定(4.8%),稳定性在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研究期间植被NPP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太阳辐射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研究期间晋北地区植被NPP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异质性明显,整体波动性较大.在降水、气温和太阳辐射 3个气象因子中,降水和太阳辐射均会影响植被NPP变化,其中降水对晋北地区植被NPP年均值的影响最为显著.

    晋北地区改进的CASA模型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气候影响

    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王鑫刘新月母艳梅刘鹏...
    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长期趋势特征和年际波动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2001-2020年的MODIS MOD13Q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TIMESAT3.3 软件中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指标,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SOS)、生长季结束日期(EOS)和生长季长度(LOS),分析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的时间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探究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1)物候指标的多年均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SOS平均在第(140±15)天(儒略日),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逐渐提前;EOS平均在第(291±6)天,从北向南逐渐推迟;LOS平均在(151±18)d,从西到东以及从北向南长度逐渐延长.(2)物候指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SOS呈现提前趋势(0.58 d/a);EOS呈现推迟趋势(−0.25 d/a);LOS呈现显著延长趋势(0.83 d/a).物候长期趋势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总体上由西向东逐渐变慢.(3)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SOS、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受同样的气象因子影响.毛乌素沙地S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降水呈负相关,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都与季前第一个月的温度与季前累计降水呈正相关.[结论]随经度和纬度的增加,毛乌素沙地SOS与LOS分别呈现提前和延长的趋势.SOS的提前和EOS的推迟导致LOS呈现延长的趋势,且西部区域LOS延长的速率高于东部区域;SOS与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在降水较多的中东部地区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而在降水偏少的西部地区,SOS和EOS的长期趋势与年际波动主要受降水影响而分别提前和推迟.

    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长期趋势年际波动

    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梭梭林防风效应的风洞试验

    牛丹妮马瑞刘虎俊张瑜忠...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梭梭是我国干旱区造林的关键树种,探索合理的种植点配置以提升林带的防风效应,应对沙区风沙频繁的危害.[方法]本研究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对种植点配置发生变化时的流场和防风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共设计了AⅠ、AⅡ、BⅠ、BⅡ4种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林带(A:品字形;B:矩形;Ⅰ:株距 34 cm、行距 17 cm;Ⅱ:株距17 cm、行距 34 cm).[结果](1)种植点的间距和排列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林带的防风效应,对于同一排列方式,"小株距、大行距"型林带风速减速区与弱风区的面积均大于"大株距、小行距"型林带,即AⅡ>AⅠ、BⅡ>BⅠ;对于同一间距,品字形林带的风速减速区与弱风速的面积均大于矩形林带,即AⅠ>BⅠ、AⅡ>BⅡ.(2)间距比排列方式对防风效应的影响更为明显,防风效应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Ⅱ>BⅡ>AⅠ>BⅠ.(3)AⅡ型林带防风效应最好,但带后风速恢复速率最大.[结论]不同种植点配置的梭梭林垂直及水平流场、风速变化和防风效益差异显著,在生产实践中,当造林密度一定时,建议优先选用"小株距,大行距"的品字形配置方式.

    种植点配置梭梭林流场防风效应风洞试验

    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周宇欣姜群鸥刘兰华何财松...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水土流失生态风险综合评估,以期为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采用USLE模型对研究区 2014、2017 和 2020 年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进行估算;然后基于降水、土壤、植被覆盖、敏感性指数等指标,对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结果](1)藏东南地区整体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低,土壤侵蚀等级主要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二者面积约占研究区面积的 95%;在时间尺度上,微度侵蚀区域呈现逐渐发展为轻度侵蚀区的趋势.(2)2014-2020 年,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最高值在 3.0左右波动,2017年有所上升,2020 年又小幅回落,整体上数值变化不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高山冰雪覆盖地带,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高植被覆盖区域.(3)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指数在 1.2~4.2 之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亚热带雨林区域,低值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高原草甸区域.水土流失风险等级整体上处于波动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度危险区域面积占比呈逐渐扩大趋势.[结论]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情况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西南和东北两个区域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然而,研究区西南部区域水土流失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较高水平,故这些区域仍需要做好水土保持防护工作,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区西北至东南区域水土保持效果相对较差,需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行植被恢复或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流失USLE模型生态风险评估藏东南地区

    基于探地雷达识别林地粗根和石砾

    邱啟璜牛健植王迪吴昊阳...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 1500 MHz探地雷达(GPR)对辽东老秃顶子国家自然保护区典型阔叶林蒙古栎地下粗根和石砾进行探测研究,对林木成林及其发挥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试验样地内基于探地雷达探测技术,控制试验分析GPR反射波参数与根径和石砾直径的相关关系,建立有效的估算模型,识别林地粗根和石砾,确定其分布规律.[结果](1)在控制试验条件下土壤粗根和石砾能有效识别,根径>1cm的粗根在雷达剖面能形成明显的双曲线波形,石砾为"黑-白−黑"的波形.(2)GPR反射波参数中总时间间隔与根径相关性最显著(P<0.01),拟合得到y=0.2862x+1.18(R2=0.7098)的关系模型,石砾水平直径和垂直直径与各雷达反射波参数相关性都不显著.(3)剖面试验表明 1500 MHz频率天线的GPR对粗根根系识别率为 36.7%,对石砾识别率为 17.9%.(4)剖面试验表明GPR对粗根识别及分布受根系的直径与埋深影响,而对石砾识别效果与它埋深相关性不显著.根径<3cm的粗根主要分布在 0~30 cm土层,>3cm的粗根主要分布在 20~40 cm土层.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各根径根系在分布密度最大值的土层识别精度可达50%以上;GPR对石砾数量识别精度在 20~3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 26.9%,在 30~40 cm土层识别精度最小仅为 8%.[结论]探地雷达在特定条件下能有效识别根系,且总时间间隔参数对粗根根径估计效果较好,对于石砾识别效果较根系差.

    探地雷达目标识别林地粗根土壤石砾分布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