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蒋重跃

双月刊

1002-0209

wkxb@bnu.edu.cn

010-58807850 58807848

100875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双月刊。办刊理念:突出教育心理特色,发挥文史学科优势,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探索学术发展走向。设有“教育研究”、“心理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哲学研究”、“经济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栏目。有英文目次和英文摘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从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视角看

    邹广文王璇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一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民族性时代性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哲学变革

    方军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观是马克思最具原创性贡献的领域之一,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诞生以前,一切哲学在历史观上都受困于"观念的神话"与"遮蔽".而"观念的神话"与"遮蔽",源自人类实践的具体历史形式——分工,特别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以及职业精神生产者的出现和扩大.唯物史观的创立,终结了观念决定历史的神话、超历史的历史哲学的神话、历史宿命论的神话,开辟了一种崭新的哲学图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应摈弃从观念到观念、从文献到文献、从概念到概念的研究范式,从实践的不同历史形态的变化入手,展开活的历史研究.

    哲学历史观观念神话分工唯物史观

    论中国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建构:价值、内涵与进路

    朱旭东罗仁杰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科目学科的学科教师教育与大学学术学科的学科教师教育是学科教师教育的双重学科内涵,二者间的相关关系构成了中国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本质特征.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有助于更好发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价值,补齐旧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短板,完善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科研与培训体系.学科教师教育的二元性是学科以及学科教育二元性的概念进阶与逻辑递进,中小学科目学科与大学学术学科的教师教育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未来应基于学术学科教师教育促进大学教师教育的诸要素耦合,以科目学科教师教育为内核为我国区县教师教育体系底座建基,促进学术学科与科目学科教师教育体系的融合与一体化,对不同学科教师教育二元性分别开展持续研究.

    学科教师教育科目学科学术学科二元性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意愿、需求及建议

    庞丽娟王红蕾张雅倩陆振杰...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强国建设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意愿整体比较强烈,其中重点关注提升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同时,教师对专业发展保障的需求整体比较强烈,其中对保障集体教研和备课、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和薪酬待遇等保障制度的需求更为强烈.建议建立健全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完善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等激励保障制度,抓紧研制出台配套的待遇保障政策,引导全社会进一步理解尊重和支持教师.

    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意愿保障需求

    高中生发展任务的个体差异及其与抑郁轨迹的关系

    童薇贾继超陈子源张宇驰...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个阶段的学生都需要完成多个领域的发展任务,其完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学界对学生多领域发展是呈均衡发展还是优势发展一直存在理论上的争议,且缺乏不同发展任务完成类型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探讨.为此,通过对3837名高中学生从一学年起开展3次追踪调查,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确定高中生在完成品德、学业、心理、生涯和生活五大领域发展任务上存在的类型,以及这些类型与抑郁发展轨迹的关系.结果发现,上述高中生在完成五大发展任务上存在四种不同的类型:完成滞后组,基本完成组,较好完成组和出色完成组,总体呈现同步均衡发展趋势.相对于完成滞后组,较好完成组和出色完成组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抑郁水平显著更低.

    发展任务抑郁潜在剖面分析高中生五大领域

    重新审视"好"父母:密集型育儿及其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邓林园唐逸文邹盛濠李蓓蕾...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密集型育儿"已成为当代社会主流的育儿范式和理想标准,但它并非"完美无缺".本文以密集型育儿的态度与行为作为框架,对密集型育儿给儿童青少年发展带来的复杂影响进行了研究综述.已有实证证据表明,当密集型育儿达到一定水平时,父母更多的投入和参与不仅不会带来更多增益,还可能在多个方面产生消极影响,且这些影响也会受到阶层、性别和文化的调节.密集型育儿给儿童和父母自身都带来了一定风险,未来研究可以从中国本土化的视角对密集型育儿的影响机制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密集型育儿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教育投资父母教育参与儿童青少年发展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赵敏俐
    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礼运》大同孔子礼学

    《论语》"巧笑倩兮"章的思想论争与文本风景

    曹建国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以及《论语》"巧笑倩兮"章表述的逻辑层次,"素以为绚兮"极有可能不是诗句,而是诗文评."巧笑倩兮"章的文本在后世不断变化,涉及文本改善、文本趋同等诸多文本现象,也涉及不同文本间的关联性变异.任何一种文本变异现象的背后都有思想性因素起作用,反映出文本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形塑.

    《论语》"素以为绚兮"思想论争文本风景

    何以载道:理学语录在宋代的话语论争及意义建构

    熊湘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承载理学思想的重要著述形式,语录时常被认为是异于注疏和文章的,能延续讲学精神、发挥面谈口授优势的文本,然而这一认识与宋代理学家的意见不尽相合.语录乃介于口传与书传之间的特殊形态,其口传的优势不能掩盖它在书传方面的弊端.因记录者介入而导致的文本失真、失控,以及编纂和运用过程中对无功利、重体会的理学精神的背离,使语录遭到程颐、谢良佐等人的批评.批评者表面上否定了语录,但实际上起到了规训语录的记载和阅读行为,使其回归格物致知正轨的作用.语录与文章均属载道之具,本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对立乃理学日常化理念所引发,"作文害道"与"语录非文"的话语争锋印证了它们在不同空间的局限与活力.

    语录理学话语论争作文害道语录非文

    "家"还是"国家":西周春秋君臣秩序的演变——基于称名方式的考察

    宣柳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称名方式的角度观察,周代君臣秩序存在变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家族秩序.西周时期,王命称名方式以私名和官名为主,此时君臣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家族秩序.春秋时期,王命多见亲属称谓,君臣秩序中"家"的因素大大加强.这一变化的动力在于权力下降的周王室面对新的政治环境,借用亲属关系加强其与地方诸侯国的联系,凝聚周人共同体和区分华夏、戎狄.将血缘视作一种"策略",为进一步深化先秦家族组织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称名方式君臣秩序血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