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郑进保

双月刊

0476-0301

jbnuns@bnu.edu.cn

010-62207851

100875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环境科学、交叉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属省部级以上各种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90%左右。正努力实现“国内第一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泥沙含量对磷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

    陈铭王雨春欧阳威王依滴...
    508-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是我国河流主要污染物质之一,泥沙含量对磷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针对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机制理解尚不完全.黄河作为典型的高含沙量和高磷负荷河流,对于磷在河流介质的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在2019年10月份选取黄河沿程18个水样采集点位和2个沉积柱采集点位,对水样含沙量、总磷含量(TP)和沉积物样磷形态含量(Ca-P、Fe/Al-P、OP)进行测量,结合2000-2019年黄河主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含沙量、泥沙粒径数据进行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尽管中游河段输沙量近20年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下游输沙量仍保持稳定,下游前段水体含沙量呈上升趋势.将水体含沙量与TP含量进行协同分析,下游河段水体含沙量同TP含量呈相反变化规律.对泥沙粒径进行分析,冲刷作用导致较大粒径沉积物再悬浮,这一过程对磷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对沉积物磷形态进行分析,IP为黄河流域沉积物磷主要赋存形态,Ca-P是IP的主要赋存形态.研究认为,当流速慢时,水体泥沙含量低,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弱,Fe/Al-P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当流速快时,水体泥沙含量高,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强,下游地区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成为磷汇.

    黄河干流水体含沙量水沙关系磷形态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研究

    吕红亮周霞张文新王红瑞...
    517-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长江经济带1980、200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分析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198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剧增,增加了 38 454.79 km2,主要源于耕地转化;耕地、草地锐减,分别减少37 358.50、9008.57 km2.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呈较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较明显:上游、下游地区以低生态风险区为主,中游地区中生态风险分布较广;上游地区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增强,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长期较为分散且无显著变化;中游地区2000年后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减弱,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集中于洞庭湖、鄱阳湖区域,其他时期较为分散;下游地区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增强,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低风险集聚自相关区分布较广,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较少.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分析,为开展国土整治与修复、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针对性、差异化的思路和建议.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长江经济带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路云静唐海萍
    524-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桥梁.以Web of Science平台的3 229条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了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线分析、突现关键词检测等.结果表明:1)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和发展期,其中萌芽期为1997-2005年,发展期又划分为缓慢发展期(2006-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2013-2019年),主要围绕概念框架、价值评估和制图、景观管理应用等方面开展;2)研究群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部分学者形成学术共同体,研究区主要分布在欧洲;3)价值评估一直是CES研究不变的主题,但在评估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利益相关者偏好和决策导向,与其他服务之间的权衡成为近年研究热点.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知识图谱信息可视化CiteSpace

    密云水库上游半城子水库流域氮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

    叶芝菡黄炳彬常国梁李卓凌...
    53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密云水库上游的半城子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2019年针对氮的时空分布与不同来源开展连续监测,分析流域内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识别氮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半城子水库汛期强降雨时期总氮(TN)质量浓度较其他时段明显升高,相应洪水携带氮入库负荷占全年总负荷的90%以上,是氮控制的重点时段;2条入库河流,牤牛河汛期TN成倍超出史庄子沟,在中下游尤为明显,是氮控制的重点区域;库区及入库河流的氮以硝酸盐氮为主,平均占比74.3%,雨季较高;解析重要场次洪水的TN来源,自然因素(林草覆盖和降雨)是主要来源,占比超过60%,其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其中废弃矿区对TN影响较大,应给予重视.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流域氮源解析和控氮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半城子水库源解析

    南极埃默里冰架"松动牙齿"冰裂缝内冰雪填充物监测

    杨宸程晓李腾刘岩...
    539-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架裂缝的冰雪填充物(Mélange)分布和变化受冰架变化的影响,同时会影响冰架的稳定性.2019年9月25日,东南极埃默里冰架"松动牙齿"裂缝系统发生崩解,形成了面积>1 600 km2的冰山,裂缝内的填充物出现部分流失.采用Landsat-8卫星光学数据和哨兵1号卫星SAR影响数据,结合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和南极参考高程模型计划(REMA)8 m分辨率DEM产品,对埃默里冰架"松动牙齿"裂缝L1、T1、T2的填充物表面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T1裂缝填充物的高程平均高于T2裂缝,表面起伏变化更明显;2016-2018年L1裂缝系统填充物高程逐年降低;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冰流缝合区的存在对填充物冰厚度的影响不容忽视;裂缝中填充物的存在很可能促进裂缝的延伸发育.

    南极埃默里冰架冰裂缝填充物

    新月形沙丘表面粒度特征对沙丘发育规模及风向变化的响应——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新月形沙丘为例

    蒋宁李安琪赵晓萌程宏...
    545-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新月形沙丘为研究对象,分析3个不同发育规模和相反风向作用后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参数,得出以下结论:1)新月形沙丘表面沉积物以砾石和极粗沙为主,二者总占比79.09%,与之对应的,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多以蠕移质为主,其次为跃移质.沙丘形态及其表面微地貌变化,使得沉积物粒度特征在沿风向的不同断面呈现3种模式:迎风坡脚最粗、沿迎风坡经丘顶/脊线至背风坡脚逐渐变细,分选丘顶/脊线最好、由此分别至迎/背风坡脚变差;迎风坡上/下部最粗、由此至迎/背风坡脚变细,分选丘顶/脊线最好、由此至迎/背风坡脚变差;迎风坡上/下部最粗、由此至迎/背风坡脚变细,分选迎风坡脚最好、沿迎风坡经丘顶/脊线至背风坡脚变差.2)随沙丘高度增加,迎风坡和背风坡沉积物先变细后变粗,丘顶/脊线逐渐变粗,但分选性均变好;两翼角沉积物粒径差值增大,粒径粗、分选好的短翼角变为长翼角.3)相对于区域主风向(NE),反风向(SW)作用后,迎风坡沉积物变细、分选变差,丘顶变粗、分选变好,背风坡脚变细、分选无明显变化.迎风坡表面和背风坡脚细沙、极细沙和粉沙总占比增加,砾石和极粗沙总占比减少;丘顶正相反.

    塔克拉玛干沙漠新月形沙丘粒度特征沙丘形态风向

    地震和灾后重建过程城市物质流分析——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

    郭欣程一涵张力小郝岩...
    55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自下而上的物质流分析方法,从建筑、基础设施、交通工具、耐用品、设备5个部门核算广元市2005-2015年钢铁、水泥的存量及流量,评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状态.结果显示:2008年广元市钢铁、水泥的存量由于地震因素明显下降,灾后重建主体阶段(2008-2011年)快速上升,2015年人均存量分别达到3.2×103、7.8×103kg·人-1;2008年后物质使用效率逐渐下降,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基于物质存量的核算结果,采用指数分解法分析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因素是广元市物质存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材料的使用效率则对存量的增加产生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的灾后重建或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及政策建议.

    物质流分析存量流量钢铁水泥地震

    土工布对砂质土渗透特性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

    唐国航王乃东陈维徐东晖...
    563-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由马氏瓶和渗透仪组成的常水头渗透试验系统,展开了不设置土工布与设置土工布的对照试验,分别研究了土工布放置位置和层数对土体渗透性能的影响规律;土工布上部荷载对土工布自身渗透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工布可以有效减小土体的渗透系数,增大其临界渗透破坏水头高度,从而提升土体的渗透稳定性.但土工布上部荷载的增加,会导致土工布自身渗透系数的变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发现渗透系数随着土工布位置的增高与土工布层数的增多而减小,临界渗透破坏水头高度随着土工布层数的增多而增大;在设置单层土工布的情况下,土工布放置于土体中间位置处时,临界渗透破坏水头高度达到最大,土体的渗流稳定性最好.使用本文所推导的公式,可以较好地计算土体内土工布设置的埋深与土体渗透系数的对应关系.

    砂质土土工布渗透系数渗透破坏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