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郑进保

双月刊

0476-0301

jbnuns@bnu.edu.cn

010-62207851

100875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环境科学、交叉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属省部级以上各种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90%左右。正努力实现“国内第一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学科整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的意义

    李小蒙廖万金朱璧如
    592-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历史演化过程、生境丧失和片段化、环境因子和种间关系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发现濒危物种的种群大小和分布格局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种间杂交等历史动态过程、生境片段化导致的繁殖系统进化和基因交流等种群动态过程、环境因子和种间关系等群落动态过程都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因此,构建一个基于多学科整合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框架,从不同研究层次、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学科全面揭示致濒机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气候变化种群动态群落动态多学科整合

    NSun2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探

    李春雅黄凌云李思琦种悦阳...
    598-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RNA甲基转移酶NSun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尝试利用构建的过表达和敲低NSun2的胃癌细胞系,运用蛋白质双向电泳联合质谱的方法,寻找其潜在的下游底物.实验结果显示,在体外NSun2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并鉴定出34个差异蛋白,其中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P(GSTP1-1)和蛋白激酶C抑制蛋白1(KCIP-l)可能是NSun2在胃癌中的潜在作用靶点.这对于认识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NSun2m5C甲基化蛋白质组学

    基于声学指数监测北京小龙门林区鸟类多样性

    赵凯陈功张雁云
    607-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被动声学监测(PAM)收集到的声学数据,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6种常用声学指数对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龙门林区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指示性能.结果表明:声学复杂性指数(ACI)、生物声学指数(BI)、声学多样性指数(ADI)、声学均匀度指数(AEI)等4种声学指数与繁殖期内鸟类多样性的相关性较高;与鸟类物种数的相关系数ρ>0.3,与鸣唱量的相关系数ρ>0.4;显著性水平P<0.01;相关性趋势表明声音多样性及强度与鸟类多样性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证实了声学指数能够有效反映小龙门林区的鸟类多样性,肯定了声学指数作为一种快速评估手段对鸟类多样性的监测效果,并在录音点位数量与录音时长的选择上为同类型的声学研究提供了建议.

    鸟类多样性声学指数被动声学监测声景

    回放实验在鸟类鸣声研究中的应用与设计

    田苗夏灿玮
    614-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系统地收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于1993-2022年鸟类鸣声回放的文献,对440篇文献的502项研究进行了汇总.回放实验对鸟类研究的应用集中在:以性选择和亲敌效应为主的种内研究,以捕食和巢寄生为主的种间研究,以围攻行为和群落监测为主的多物种研究;此外,在分类学中也有应用.回放实验的设计多采用单音箱回放的手段,包括单音箱重复回放和单音箱非重复回放2种实施方式;多模态信号刺激在回放实验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双音箱回放和互动回放2种实验设计远没有预期的重要.回放实验中的假重复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回放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分类研究中对雌鸟回放的缺失、回放声音的存储格式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关注.本文对回放实验的应用、实施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以期为回放实验在鸟类鸣声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鸟类鸣声回放性选择雌鸟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物DNA微条形码数据库

    吴峰温佩颖唐志珍李青鉴...
    623-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DNA宏条形码技术已成为环境DNA分析的常用手段,选择合适的引物并建立本地微条形码数据库,对于环境DNA结果的进一步探究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数字模拟PCR技术,对食草动物环境DNA研究中常用的3个微条形码进行比较,发现psbCL具有最高或略低于最高的覆盖度和分辨率,在环境DNA分析中推荐优先使用.利用psbCL建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本地微条形码库,同时利用psbCL扩增梅花鹿粪便中的进食物种,以比较本地微条形码库和公共数据库在物种鉴别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本地数据库在属和种水平均提高了鉴别能力.因此,本研究推荐环境DNA分析中建立本地微条形码库,以提高研究的精度,本研究所建立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物DNA微条形码数据库也将为未来高精度的环境DNA分析提供基础.

    植物DNA微条形码环境DNADNA宏条形码条形码数据库psbCL

    玉米ZmRBOHD1和ZmCDPK32的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李洁初智霖李小蒙周晓今...
    629-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玉米呼吸爆发氧化酶(RBOH)与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DPK)协同调控花粉管极性生长的机制,通过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获得14个ZmRBOH家族基因,且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了ZmRBOH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ZmRBOHD1和ZmRBOHD2在玉米成熟花粉中特异表达.选择花粉特异表达的ZmRBOHD1和功能已知的花粉管极性生长调节因子ZmCDPK32开展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结论有如下2点:1)通过瞬时表达ZmRBOHD1-GFP融合蛋白证明ZmRBOHD1定位于细胞膜;2)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证实ZmRBOHD1可以和ZmCDPK32相互作用,并且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ZmRBOHD1具有潜在的CDPK磷酸化靶点.结果表明,ZmCDPK32可能通过与ZmRBOHD1的相互作用协同调控玉米花粉管发育,这为深入探究花粉管极性生长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玉米呼吸爆发氧化酶钙依赖型蛋白激酶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

    极小种群黄花绿绒蒿点格局分析

    王皓梁钰周利杰王斌...
    637-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极小种群物种黄花绿绒蒿的分布格局,从而为黄花绿绒蒿的保护制定针对性策略,在目前已知黄花绿绒蒿唯一分布区内设置了3块样方,记录了样方内所有黄花绿绒蒿个体,通过单样本与双变量统计函数对随机标签模型进行了点格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尺度上,黄花绿绒蒿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而在中大尺度上,这种聚集有所减弱.造成黄花绿绒蒿在小尺度上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扩散限制,而生境过滤在中大尺度上同样影响着黄花绿绒蒿的空间分布.双变量点格局分析表明,黄花绿绒蒿的幼年个体聚集程度最高,此后因为种内竞争加剧,导致成年个体更接近随机分布,因此,在黄花绿绒蒿的保护过程中,确保成年植株顺利散播种子并提高种子的扩散能力尤为重要,在保护黄花绿绒蒿物种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其所处生境的保护.

    黄花绿绒蒿极小种群生境过滤扩散限制点格局分析

    紫花地丁近交衰退的遗传效应和花型效应研究

    马睿何安琪儿周家欣邢丹妮...
    64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二型闭花受精植物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v.)为实验材料,将人工授粉获取的开放花异交后代、开放花自交后代、闭锁花后代3种类型种子,分别进行单独种植和两两竞争种植实验,通过对比3种类型种子的大小和萌发率,以及营养生长阶段的植株高度、最大叶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数,分析不同类型后代的适合度差异.结果显示,开放花异交后代的适合度最大,开放花自交后代次之,闭锁花后代最小.这表明遗传效应和花型效应对适合度均会造成影响,其中遗传效应起主导作用.

    二型闭花受精近交衰退遗传效应花型效应

    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赵爱斌娄安如
    653-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恢复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从群落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在青海湖湖东高寒沙地建立的几种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样地的植物群落特征,比较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人工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研究发现: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植物可划分为"沙蒿-沙棘群落""沙蒿-乌柳群落"和"沙棘-沙蒿群落"3个群落;人工群落的盖度与灌木层盖度变化趋势一致;实施多片层植物混合定植的人工群落,无论在物种多样性还是功能性状多样性方面均优于其他群落,且较短的定植时间就可达到较高的恢复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高寒沙漠地区的植被重建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支持,特别是对高寒沙漠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中的种苗优选和人工恢复群落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指导.

    人工植被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群落功能多样性青海湖

    森林放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胡永春王丽博朱逸晓冯佳伟...
    661-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典型的放牧区和非放牧区,采用分层抽样设立了100个样方(放牧区47个、非放牧区53个),采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森林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增加了土壤密度(P=0.005)和电导率(P=0.045),降低了土壤含水量(P=0.022),表明家畜的活动可能已经破坏土壤结构和降低土壤保水能力;放牧区的土壤可交换K+(P=0.015)与Ca2+(P=0.006)、全钙质量分数(P=0.004)显著高于非放牧区,表明放牧干扰加速了国家公园土壤养分积累.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依据97%相似性原则,将细菌序列划分为9 488个可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真菌序列划分为5 676个OTUs.放牧区与非放牧区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坡度、土壤电导率和植物丰富度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而真菌群落组成受到放牧强度、海拔、坡度、植物丰富度、土壤电导率、全氮和速效磷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与放牧强度、海拔、电导率显著正相关,而与植物丰富度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与海拔、坡度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率、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负相关;子囊菌门和孢霉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坡度显著负相关;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全氮、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坡度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长期林下放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不同影响,考虑到土壤与其微生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以预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土壤功能,这对指导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放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池土壤微生物群落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