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志刚

双月刊

1008-4193

bjwlxywkxb@163.com

0917-3364287 3361018

721016

陕西宝鸡市宝光路44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宝鸡文理学院主办的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绐终立足周秦文化故地,突出学术理论探讨的特色,坚持“双百”方针,求实创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知识创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认可和学术界的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史视角下书写考古学史刍议——从《殷虚发掘员工传》的史料价值说起

    李小东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视角的转换,能够激发旧史料的新意涵,拓展旧问题的新面相。在学界已较为深入地从学科史、学术史视角书写考古学史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社会史视角,进一步拓展考古学史的书写视野,充分发掘《殷虚发掘员工传》等文献中有关考古民工记述的史料价值,具体而微地考察考古学与近代社会间的互动。

    考古学史社会史视角学科史视角学术史视角《殷虚发掘员工传》

    明清兽灾言说与生态保护意识

    王立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战乱与人口增长,边荒垦殖扩大,侵犯了野生动物领地,加剧了兽灾爆发。人们杀兽自救,民间叙事者标举捕猛兽器械和捕兽技术。站在人类中心立场上,把野兽完全推到灾害施加者的被告席上。面临野兽袭击,人与家畜亲密依存关系强化,人往往依靠与家畜互助互卫,家畜形象被愈加伦理化。人们还依靠地方官员德行、能力弭灾驱灾;许多边荒地区则以祷神、责神来治理兽灾。对猛兽威胁,明清还多取人兽亲和的神幻想象。地方官也更为积极地表彰资助协力抗灾的百姓。在华夏灾害、御灾与生态学融合的文学书写中,是人与动物关系的一个令人警醒的方面。

    野生动物兽灾自然环境御灾书写生态与灾害关系

    亚洲的亡灵:安部公房的"满洲"地域空间书写

    郝鑫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部公房《野兽们奔向故乡》中的"满洲"地域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三种空间形态——"'满洲'平原自然地理空间""现代殖民都市空间""封闭的特异性空间"。空间书写既能够反映日本返迁群体在日本战败后一直苦寻"故土家园"和"精神故乡"而不得的困顿心理,也代表着作家个人关于"生之故乡"和"存在之故乡"两者关系的思考,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符号意义。

    安部公房《野兽们奔向故乡》"新满洲"叙事"存在之故乡"

    论明代医家传记的文体特征

    高璐耿星烁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医家传记的文体特征与其书写 目的直接相关:以存史为 目的的医家传记,沿袭了《史记》的行文传统;因人情赠答而促生的医家传记,其写法则类似赠序,呈现出文体互渗的现象。两种传记在行文上均做到了细节充实饱满,以写实取信于世。其不足之处则在于事件的罗列呈现出简单堆砌的特征,缺乏精心安排。明代医家传记的书写对象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从医人员,其中对太医的记述注重突出其宫廷经历,尤其是随侍君主的事迹。整体来看,明代医家传记内容既突出传主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准,又强调传主勤谨宽厚的品德修养,显示出该时期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立传思想。

    明代医家传记文体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的身体话语建构——以《林泉高致》为文本的考察

    韦拴喜岳湘凡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古贯之的儒家修身立德和道家去欲保身的身体实践下,无论是郭熙提出的"身即山川""饱游饫看"的山水画创作与身体力行之道,还是主张"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可游可居"的绘画观照体验,抑或从山水画欣赏角度对"林泉之心"等身心合一观念的推崇,都可以看到绘画艺术与人的身体或身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基于当代"身体崛起"的话语场域,从身体理论视角对《林泉高致》中的身体言说进行系统的阐发论述,不仅可为激活与丰富中国古代画论资源提供新的方法论,还可管窥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身体观相异于西方的独特意蕴。

    《林泉高致》身体美学郭熙山水画

    唐前姜尚形象接受传播考论

    王渭清赵磊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姜尚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在历代接受中不断被解读重构,形成了多维立体的形象内涵。历史的姜尚在不同时代的多个面向,折射了文人心态的时代特征;文学的姜尚在士不遇、隐逸和神异化三种文本中折射出文学传播对人格价值的形塑作用;文化传播符号层面的姜尚在军事才能和隐士情结上双向延伸,使得姜尚形象内涵趋于稳定。分析姜尚的历史、文学、文化形象,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历史人物的丰富内涵,理解历史人物在后世传播变迁的原由,推动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

    姜尚历史人物文学形象文化传播符号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2023年度工作会议

    文军萍徐成虎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