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永炎

月刊

1006-2157

jbutcm@yahoo.com.cn

010-64287405

100029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反映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刊最适合高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西方文明互鉴 迎接生命医药学

    王永炎纪鑫毓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文明互鉴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中的启示、中医药学科建设的生命科学特色及学科体系不断调整和优化。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必然,中医药研究者需关注东西文明的共同性,恪守国学原理,回归原象创生性,并开放兼容古今中外一切科技人文成就;中医药学科建设应凸显生命科学特色,充分发挥华夏文明哲理在治未病方面的指导作用。此外,中医药学应敏锐地认识到信息守恒定律和量子力学等领域的新发现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加强中药材品质性效用的研究,并动态更新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文明互鉴是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必然,提出了学科建设应凸显生命科学特色,并探讨了学科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

    文明互鉴中医药学科建设

    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

    高颖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证结合是中医整体观指导个体化施治的诊疗模式。构建"疾病-核心病机-关键证候-系列方药"一体的诊疗方案,是集30余年中医药防治脑卒中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形成的具有高度共识的临床诊疗与研究范式,体现了由疾病病理特点入手认识核心病机,进而把握影响预后的关键证候及其演变规律,从而有效指导临床系列方药应用,达到理法方药完整统一的临证思路。本文主要从病证关联、证候诊断、创新病机,以及系统辨治方案、早期通治方案、中西融合方案等层次围绕"病-机-证-治"的辨证思维过程进行阐述,并对近期发布的中西医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进行要点释义,以提高临床医生中医药防治脑卒中的实践能力与诊疗水平。

    病证结合脑卒中诊疗方案指南

    益肾达络饮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刘佳关晓睿张靖泽杨琦...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中药复方益肾达络饮治疗前后血清糖酵解相关蛋白和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益肾达络饮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多发性硬化专病门诊的28例RRMS患者作为RRMS组,并对其中13例患者益肾达络饮治疗前后配对样本(益肾达络饮治疗前组和益肾达络饮治疗后组)进行比较,同时招募性别及年龄匹配的2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临床信息,以扩展残疾量表(EDSS)评分评估RRM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和SP-X多重细胞因子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2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种细胞因子水平,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观察RRMS患者血清HIF-1α和细胞因子相关性,HIF-1α和细胞因子与患者病程、发作次数、ED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RMS组患者血清HIF-1α、IL-4、IL-6、IL-8、IL-10、IL-12p70、IFN-γ、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肾达络饮治疗前组比较,益肾达络饮治疗后组患者血清HIF-1α、IL-4、IL-6、IL-12p70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RRMS 组患者血清 HIF-1α 水平与 IL-6(r=0。452,P=0。016)和TNF-α(r=0。524,P=0。004)水平呈正相关,IFN-γ水平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r=-0。423,P=0。025),IL-4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r=-0。385,P=0。043),TNF-α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r=0。397,P=0。037)。结论 中药复方益肾达络饮对RRMS免疫失衡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RRMS患者血清糖酵解相关蛋白HIF-1α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相关。

    益肾达络饮多发性硬化缺氧诱导因子-1α糖酵解相关蛋白细胞因子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稳态探讨偏头痛的气血病机

    李丹溪任北大韩芳曹克刚...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偏头痛是临床多发的慢性发作性神经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发作-缓解"特征,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中医学理论中,偏头痛属"头痛""头风"等疾病范畴,气血失调是其发病基础,气虚血瘀是其重要病机。神经血管单元的生理功能与气血密切相关。本文围绕神经血管单元这一研究热点,从微环境稳态失调及各细胞成分交互作用的角度,梳理脑微观气血理论的生理基础,阐释偏头痛的气血病机的科学内涵。神经血管单元微环境稳态失调,参与偏头痛病理机制,契合偏头痛气血病机,主要体现在气虚固摄失权、卫外失司、气化失常,以及邪毒积聚、瘀血阻滞等方面。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稳态对偏头痛的气血病机进行深入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偏头痛疾病发展规律,可为中医药从气血论治偏头痛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偏头痛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偏头痛神经血管单元气血理论病机气虚血瘀

    易和康复技术分期论治中风后偏瘫理论初探

    陈天竹陈天岩张勇吴康...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和康复技术融合传统中医康复治疗与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理念,是分期论治中风后偏瘫的临床康复疗法。本文以"易""和"源流注疏为基础,梳理中医学与西医学医易相通、体用通和的观点。基于中风后偏瘫病机探析"易""和"内涵,认为本病是微观机体"失易"与宏观功用"失和"综合导致"紧"的运动模式与异"动"的病理进程,具体包括阳气移易、形质失用,筋脉反易、神机失调,脑络变易、形神失守。以"松静"康复观为指导,易和康复技术在中风后偏瘫康复各期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弛缓期易阳以静、和形以松,以被动康复模式维持外周运动链;痉挛期易神以静、和筋以松,以助动康复模式改善中枢运动功能重塑性;相对恢复期易络以静、和脏以松,以主动康复模式形成中枢-外周-中枢康复闭环控制。

    中风病偏瘫康复

    甄别与还原——论《黄帝内经》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贺娟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的中医学框架,是将中医学视为以脏腑为核心,外合体、窍、华、时的一种医学体系,药物、针石、按蹻等治病方法是涵摄于理论体系下的具体临床应用。但对《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进行还原与解析则会发现,《黄帝内经》早期的医学理论是基于针石外治与药物内治不同医学实践方法的发育。与后世所倡导的药物内治之脏腑医学不同,《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主体是基于针石外治形成的身形医学。这一体系除经脉、腧穴、针刺疗法等理论外,尚包括五体核心论、表里层次疾病传变论、营卫理论、虚实病机论、补泻治病法等,与脏腑医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笼统地将两种体系下的理论归纳为一体,导致了理论自身的冲突及与临床的脱节,需要甄别与还原。

    黄帝内经医学体系针石五体外治营卫

    《伤寒论》脐旁动气的证治思路

    罗婧涵袁慧敏李奥柔郑丰杰...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气"指以肚脐周围跳动为特征的病证,首见于《难经》。《伤寒论》中的"脐上筑""脐下悸""心下悸"皆属动气范畴。通过整理《伤寒论》对脐上悸、脐下悸的治疗思路,总结出动气的病机为心、脾、肾三脏阳气虚衰,气化不利,而致水饮内停。水饮是造成动气的关键因素。动气为病,即使有表证,亦不可发汗、攻下,若误治则会虚其阳、竭其阴、动其水,以致变证丛生;扶其阳气,利其水邪方为正治之法。茯苓、桂枝是张仲景治疗脐上动气和脐下动气的常用药对,体现了健脾通阳、化气行水的治疗方法。元代医家张璧师法张仲景,以崇土利水法治疗动气,补脾并兼顾肝、心、肺、肾四脏的气机升降出入,创保命四气散(枳壳散、茯苓散、防葵散、前胡散),分别主治动气在脐之上、下、左、右,对临床治疗具有启发意义。

    脐旁动气伤寒论保命四气散温阳化气行水气机升降

    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的中西联系与思考

    邹怡萌邹纯朴陈晓朱杨壮壮...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主皮毛"理论一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西医学中肺与皮肤在生理和疾病中的关联性并不密切。这两种医学观点的差异引发了对"肺主皮毛"理论在西医学中的科学阐释和临床运用的迫切需求。故本文旨在从"肺主皮毛"的中医内涵和历史沿革出发,探讨"肺主皮毛"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肺与皮肤在西医学中的相关性。此外,还将通过探讨西医学中肺病与皮肤病的共同病理标志物,以及肺与皮肤共病等,以期为肺病与皮肤病的临床诊治和现代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肺主皮毛"理论融入西医临床实践提供发展方向。

    黄帝内经肺主皮毛中医西医标志物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夹湿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

    秦书敏李玉龙杨元明陈慰欢...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肝郁脾虚夹湿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将200只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区组分为正常组、感染组、感染+应激组、感染+应激+外湿组、醋酸+应激组,每组40只,共8周。采用旋毛虫感染、慢性束缚应激、人工高湿环境及醋酸灌肠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相应干预。分别于第1、2、4、6、8周,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24 h进食量与饮水量、粪便含水率,采用旷场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行为特点,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炎症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5-羟色胺(5-HT)及水通道蛋白4(AQP4)含量。结果 造模第1~8周,感染+应激+外湿组和醋酸+应激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均较正常组降低,感染+应激+外湿组和感染+应激组大鼠在造模第2~8周末24 h进食量均低于正常组,造模第2周末感染+应激+外湿组、醋酸+应激组和感染+应激组大鼠24 h饮水量较正常组降低;感染+应激+外湿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在造模第1、6、8周末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造模第4周末感染+应激+外湿组和醋酸+应激组大鼠活动总距离均低于正常组;感染+应激+外湿组大鼠在造模第1、4、8周末糖水偏好率均较正常组下降,且在第4、8周末较醋酸+应激组也降低(均P<0。05)。感染+应激+外湿组大鼠在第1周末60和80 mmHg(1 mmHg ≈ 0。133 kPa)压力下、第4周末40、60、80 mmHg压力下和第6、8周末20、40、80 mmHg压力下AWR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均P<0。05)。造模第2、4周末各干预组大鼠结肠黏膜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程度评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第6、8周末各干预组肠黏膜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结肠黏膜恢复正常。造模的第6、8周末,感染+应激组、感染+应激+外湿组及醋酸+应激组大鼠结肠组织5-HT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造模第4周末,感染+应激+外湿组及醋酸+应激组大鼠结肠组织AQP4含量较正常组降低,第6周末,除醋酸+应激组外,其余各组AQP4含量均低于正常组,且感染+应激+外湿组低于醋酸+应激组(P<0。05);第8周末,仅感染+应激+外湿组AQP4含量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采用旋毛虫感染、慢性束缚应激及人工高湿气候复合因素能够制备出较稳定的PI-IBS肝郁脾虚夹湿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夹湿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

    基于卵母细胞线粒体探究补肾养精汤改善高龄不孕症的作用机制

    王昭于昕武丽丽刘鹏飞...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线粒体探究补肾养精汤改善高龄不孕症的机制。方法 采用C57BL/6J小鼠,雌性6~8周龄15只、10月龄45只,雄性6~8周龄10只。雌性6~8周龄小鼠为青年组,10月龄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龄组、脱氢表雄酮(DHEA)组和补肾养精汤组。DHEA组和补肾养精汤组分别给予DHEA 11。26 mg/(kg·d)、补肾养精汤11。41 g/(kg·d),青年组和高龄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干预45 d。收集各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观察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和受精卵数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卵母细胞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采用线粒体绿色荧光探针观察线粒体分布情况,JC-1试剂盒检测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实时荧光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卵母细胞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青年组相比,高龄组小鼠获卵数、成熟率和体外受精率均明显下降(P<0。01);卵母细胞mtDNA拷贝数减少、分布异常率增加、膜电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fn2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P<0。01)。与高龄组相比,补肾养精组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数量和体外受精率均明显增加(P<0。05),卵母细胞mtDNA拷贝数增加(P<0。05),异常分布率降低,膜电位上调(P<0。05),Mfn2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均P<0。01)。与DHEA组相比,补肾养精组小鼠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数量和体外受精率增加,卵母细胞mtDNA拷贝数增加、异常分布率降低、膜电位上调,Mfn2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其中卵母细胞数量和Mfn2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补肾养精汤可能通过上调Mfn2 mRNA和蛋白表达,改善卵母细胞线粒体的数量、分布和功能,从而提高卵母细胞质量,这是临床应用补肾养精汤改善卵巢功能、治疗高龄不孕症的可能机制之一。

    高龄不孕症卵母细胞线粒体线粒体融合蛋白2补肾养精汤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