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永炎

月刊

1006-2157

jbutcm@yahoo.com.cn

010-64287405

100029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反映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刊最适合高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耳穴治疗肥胖的应用前景——经验与证据

    冯博闻魏立新王瑜赵亚楠...
    889-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肥胖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极大程度地增加了高血压、心脏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降低肥胖的发病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亟须寻求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耳穴疗法治疗肥胖的疗效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且具有"安、验、便、廉"等优势.本文拟从理论发展、机制探索、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耳穴治疗肥胖的研究现状,旨在推动耳穴治疗肥胖的临床应用.在多学科的助力下,传承与丰富耳穴治疗肥胖的理论内涵,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阐明其治疗肥胖的效应机制,改进传统耳穴疗法,是目前推动耳穴疗法用于治疗肥胖的可行方向,可使耳穴治疗肥胖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耳穴肥胖经皮耳穴电刺激临床应用机制探索

    现代磁刺激技术在耳穴疗法中的应用初探

    孙岚郑彦丰辛陈荣培晶...
    895-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多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与渗透借鉴,中医耳穴疗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有效地刺激耳穴是耳穴疗法的关键初始环节之一,针对这一问题,衍生了多种融合中西医理论的物理刺激新方法.本文从磁生物学角度切入,从多个维度探讨了磁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深远影响,并对目前耳穴磁疗法的临床疗效、研究范式、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述评.强调了生物体本身的磁性特征,尤其是神经系统对磁场的高敏感性,突显了现代磁刺激技术用于耳穴治疗脑病的潜力.此外,还探讨了耳穴磁刺激的研究范式,结合物理分子动力学模拟、材料工程、数学建模及生物医学等跨学科技术,有望为优化耳穴磁刺激参数、阐明其效应规律提供帮助.这种多学科、跨系统、多尺度的生物物理研究范式为耳穴疗法带来全新的思考框架与研究路径,对提高耳穴磁刺激疗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磁刺激耳穴生物物理学神经系统

    耳医学——从临证疗法到医学体系

    刘立安赵百孝王磊刘晓辉...
    903-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分支,起源于我国,于20世纪体系化于欧洲,现代研究与发展由我国引领.本文综合中医学、历史学、文献学、训诂学等多学科方法,全面溯源与梳理耳穴乃至耳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溯源中,勾勒出《黄帝内经》中相关记载所反映的耳医学体系雏形,考察基于《黄帝内经》框架的古代耳医学知识,回顾耳穴的系统形成与理论构建,梳理耳穴标准制订工作历程,以"耳脑互联""脑病耳治"为例,呈现多学科交叉下的耳医学研究与发展.进一步揭示时代背景下耳部疗法向耳医学飞跃的历史依据,在传承精华基础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耳医学的后续发展锚定历史方位,希望能够对中华乃至世界非药物疗法融入健康中国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事业有所借鉴.

    耳部诊疗耳穴疗法耳医学发展源流耳穴标准

    耳穴信息化装置研究现状

    章晓菲刘晓辉赵亚楠
    910-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浪潮的蓬勃兴起为耳穴信息化装置的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本文围绕耳穴诊治与耳穴信息化装置展开论述,总结耳穴信息化装置在辅助精准穴区定位、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发展现状,梳理其促进诊治模式的变革、辅助实现耳穴远程医疗方面的效果.进一步,分析目前国内外耳穴信息化装置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临床应用推广欠缺、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多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等,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即需要重视耳穴信息化装置的研发和技术转化、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促进多学科交流合作,期冀为促进耳穴信息化装置的发展提供借鉴.

    耳穴信息化装置精准穴区定位辅助诊断辅助治疗

    论甘草在张仲景方药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金雨静黄世敬
    917-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草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使用频次很高的药物,是研究张仲景方药体系的重要切入点.甘草在张仲景方药体系中的作用与现在甘草的功效有较大差异,本文以张仲景方药体系为基础,结合历代本草古籍记载,对包含甘草的方剂进行梳理,总结甘草的4个基本功效为:存津液、保胃气、扶阳气和护焦膜.甘草的基本功效与张仲景方药体系的核心治则契合,甘草是构建张仲景方药体系的核心药物之一.为更清晰地呈现方药扩增的逻辑,本文将包含甘草的经方进行拆解,根据与甘草配伍药物的远近关系,将经方划分为一级方、二级方、三级方、四级方和其他方,将对应的药物划分为一级药、二级药、三级药、四级药和其他药.以桂枝、干姜、芍药、麻黄为例,分析其与甘草组方的原理.张仲景方药体系以充分发挥或延伸甘草的4个基本功效为动机加减方药,在不断扩增的基础上形成了现有的大部分经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张仲景方药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甘草经方张仲景考证

    浅论"燥湿同源"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宋振李崇超
    924-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同源"学说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如"肝肾同源""血水同源""营卫同源"等.其中,燥与湿两者在中医学理论中关系尤为密切,诸多现代疾病的发病均与两者相关,因此,全面理解燥与湿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梳理相关文献,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挖掘"燥湿同源"的理论依据,认为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燥可生湿"与"湿可化燥"2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医者需灵活运用此理论,既要见燥防湿,又要遇湿防燥.针对以湿或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医者从湿与燥的同源性、共存性及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辨证和治疗.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随着对"燥湿同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将愈发突显.

    "同源"学说燥湿同源理论依据内涵临床应用

    基于病-证-症结合视域对方药配伍的思考

    王志斌唐文童康黄玮杰...
    929-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疾病谱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传统中医的方药配伍已难以全面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故本文基于病-证-症结合的诊疗模式,结合西医学的发展成果,对传统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探索性思考.本文提出以辨证用药为君、辨病用药为臣、对症用药为佐及调和用药为使的组方原则,形成以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对症治疗与减毒增效为核心环节的治疗方案.本文致力于解决当前疾病谱增多、证候类型与症候群复杂化等临床问题,为中医临床组方用药提供新的思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病-证-症结合方药配伍君臣佐使组方原则

    《伤寒杂病论》"饮食如故"涵义浅析

    成佳琳李长香任梓林兰芯...
    934-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伤寒杂病论》中共有5条涉及"饮食如故"的条文.医家们对此类条文进行注解时,多将"饮食如故"解释为饮食正常或胃气未受疾病影响,忽略"饮食如故"的真实意义及其在临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归纳"饮食如故"相关条文,结合《说文解字》及古今医家对"饮食如故"条文的注解,探究其背后的涵义.笔者认为"饮食如故"作为兼症,当理解为"饮食同之前一样",因其存在于多种疾病中,故不可一味引申为"饮食正常"."饮食如故"在临床鉴别诊断中发挥两种作用:一方面为提示病邪性质,胃里空虚,无实无饮阻滞气机,或胃肠积滞化热,但尚未形成燥屎;另一方面,当中焦成为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时,"饮食如故"可提示胃气尚存,排除中焦影响.

    伤寒杂病论饮食如故病邪病位

    人参-玉竹药对抑制炎性小体NLRP1、NLRC4、AIM2活化及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张华宇曹佳璐郑冰元刘倩...
    939-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人参-玉竹药对对抑郁症大鼠炎性因子和炎性小体的影响,探讨人参-玉竹药对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任意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2.1 mg/kg)、人参-玉竹低剂量组(1.89 g/kg)、人参-玉竹高剂量组(5.67 g/k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建立抑郁症模型.造模结束后第2天,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14d.造模后、给药后检测大鼠体质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糖水偏好率;给药后,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脑皮质神经元受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脑皮质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27(IL-27)含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脑皮质白细胞介素-24(IL-24)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皮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1(NLRP1)、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4(NLRC4)蛋白表达.结果 给药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下降,糖水偏好率降低,游泳不动时间延长,脑皮质神经元受到破坏,脑皮质IL-4含量降低,脑皮质IL-23、IL-27含量升高,脑皮质NLRP1、AIM2、NLRC4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上升,糖水偏好率增加,游泳不动时间缩短,脑皮质神经元受损情况好转,脑皮质IL-4含量增加,脑皮质IL-23、IL-27含量降低,脑皮质NLRP1、AIM2、NLRC4蛋白表达下降(均P<0.05).结论 人参-玉竹药对能够改善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样行为,发挥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皮质NLRP1、NLRC4、AIM2炎性小体激活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减少促炎细胞因子,提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抑郁症人参玉竹炎症因子炎性小体大鼠

    基于"甘守津还"理论探讨男性不育症的辨治

    常洪源王浩王安民马东岳...
    948-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男性不育症是男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学"无子"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不节、房事无度等导致男性不育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长.基于叶天士"甘守津还"理论,认为男性精室赖一身之阴津滋养,精室得阴津濡润则生殖之精生化有源,故津液亏耗、阴精亏虚为男性不育症的基本病机.甘味药物可滋阴荣精,补益男性生殖之精,且无滋腻助痰生湿之弊.因此,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时重视甘味药物的使用,谨遵"津液盛满则肾阴得养、肾阴充沛则精液生化有源"的原则,泻火保津,方用增液汤化裁;滋阴荣精,方用龟鹿二仙胶化裁;益气生津,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温阳行津,方用仙附摄子方化裁,并结合具体病因、病机及相关症状调整药物及用量,以提高男性精子质量,增加受孕率.

    男性不育症甘味药物津液养阴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