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东部广泛分布以碱性玄武岩为主的新生代火山岩.这些火山岩含有丰富的深源岩石包体和高压巨晶,为认识我国东部深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及过程提供了良好样品.然而,与广受关注的岩石包体相比,人们对与之共生的巨晶的形成机制与形成条件等方面的认识仍显薄弱.这些巨晶不仅种类丰富(包括辉石、石榴石、角闪石、锆石、钛铁矿、刚玉等矿物),更为重要的是,其常具有粒度大、净度高等特点,可作为优质的彩色宝石资源而加以利用(图1).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穆棱、吉林桦甸、福建明溪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所携带的辉石、石榴石巨晶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中辉石与石榴石巨晶的成因,进而约束陆下深部岩石圈所经历的地质过程.穆棱、明溪两个地方的火山岩均含有辉石和石榴石巨晶,但桦甸地区仅见辉石巨晶.这些巨晶的形态多为不规则状,难以识别出原始晶形及晶面特征.其中,辉石巨晶的颗粒较大,粒径多介于1~4 cm.而石榴石巨晶相对较小,粒径大多小于3 cm.辉石巨晶肉眼观察均呈黑色,透射光下呈棕褐色-浅绿色,石榴石巨晶则呈粉红色-酒红色.主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巨晶在化学成分上是均一的,没有出现核-边元素含量系统性的变化.其中,穆棱与桦甸地区辉石包括了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而明溪地区仅见有单斜辉石.这三个地区的单斜辉石都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6.55~10.30 wt%),可归属于富Al普通辉石.单斜辉石巨晶的主要元素含量与地幔岩石中(如橄榄岩)单斜辉石主要元素含量截然不同,表明其不是被寄主岩浆上涌过程中捕获的由地幔岩石裂解产生的矿物碎块.更值得注意的是,单斜辉石巨晶的主要元素含量(如TiO2和Al2O3)随Mg#的降低而升高,而Cr2O3随Mg#降低而降低,CaO的含量变化有限,表明单斜辉石巨晶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穆棱与桦甸地区的斜方辉石巨晶均为顽火辉石,其主要元素含量也与地幔岩石中斜方辉石的含量明显不同,也说明其并非地幔岩石裂解的产物.穆棱地区斜方辉石巨晶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可带褐色调)浅绿色,第二组为棕褐色,这两组斜方辉石在化学成分上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斜方辉石巨晶具有高的Mg#(89.2~89.8)、Cr2O3(0.55~0.66 wt%),低的Al2O3含量(5.13~5.93 wt%).第二组斜方辉石巨晶具有更低的Mg#(85.1~86.3)、Cr2O3(0.09~0.18 wt%),更高的Al2O3含量(6.78~7.71 wt%).与桦甸地区斜方辉石相似,穆棱地区第一组斜方辉石主要元素含量(如TiO2、Al2O3等)与Mg#没有相关性,说明穆棱地区第一组斜方辉石与桦甸地区的斜方辉石巨晶并非熔体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其较高的Cr2O3和Mg#含量暗示了这些斜方辉石巨晶可能为熔体-橄榄岩反应的产物.而穆棱第二组斜方辉石巨晶的TiO2和Al2O3含量随Mg#的降低而升高,反映了该组斜方辉石的形成也主要受控于熔体分离结晶作用.穆棱和明溪地区的石榴石巨晶主要为镁铝榴石,但穆棱石榴石的Mg#要明显高于明溪石榴石(74.0~76.0 vs.45.0~61.8).这两个地区的石榴石Cr2O3含量很低(<0.18 wt%),与地幔岩石中石榴石的成分明显不同.这两个地区的石榴石TiO2和Al2O3含量也呈现出随Mg#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暗示了其也为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而非地幔岩石裂解的碎块.经模拟计算表明,这三个地区辉石与石榴石巨晶的平衡熔体的REE含量与寄主玄武岩的REE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辉石巨晶的平衡熔体的Mg#与寄主玄武岩的Mg#也截然不同.这说明上述地区辉石与石榴石巨晶并非是寄主玄武岩浆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而是由更早期的玄武质熔体经分离结晶作用而成,随后被寄主岩浆捕获并带到地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同一地区(如穆棱)的辉石与石榴石巨晶平衡熔体的REE含量体现出了较大差异,或者同一地区(如桦甸)单斜辉石与斜方辉石之间平衡熔体REE含量也明显不同,说明不同种类的巨晶可能并非来源于同一期次的熔体.单斜辉石温压计计算结果表明,穆棱、桦甸、明溪三地单斜辉石巨晶的结晶压力分别为2.0~2.2 GPa、1.4~1.8 GPa、2.0~2.5 GPa,对应于地下66~68 km、46~58 km、73~84 km处.结合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穆棱与明溪单斜辉石应形成于岩石圈-软流圈交界(LAB)附近.桦甸地区单斜辉石形成于更浅的位置(岩石圈地幔).上述结果也与单斜辉石Na温度计经验公式结果大致相似.石榴石Ca温度计经验公式估算表明,穆棱、明溪石榴石巨晶结晶压力分别为2.5 GPa、1.2~1.9 GPa,大致对应于地下77~80 km、37~57 km处.但由于三个地区的巨晶样品都以单矿物的形态出现,因此无法对斜方辉石巨晶形成的温压条件给出制约.总体来说,以黑龙江穆棱、吉林桦甸、福建明溪三地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所含辉石、石榴石巨晶的成因较为复杂,以熔体分离结晶作用为主,少数为熔体-橄榄岩反应的产物.不同种类的巨晶虽形成深度略有不同,但可以看出LAB是这些宝石级巨晶的主要形成场所.不同期次的深源熔体在LAB附近滞留(熔体池),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发生了缓慢的分离结晶作用(或伴随熔体-橄榄岩反应)而形成了宝石级辉石、石榴石巨晶.相应的,我国东部深部岩石圈也必然受到了深源熔体不同程度的改造作用,如堆晶和熔岩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