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包装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包装工程
包装工程

吴护林

半月刊

1001-3563

wjqk@vip.163.com

023-68792836

400039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包装工程/Journal Packaging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包装工程》(Packaging Engineering)杂志创刊于1972年,原刊名为《防腐消息》, 1979年更名为《防腐包装》,刊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1980年更名为《包装工程》,正式国内外公开发行。《包装工程》杂志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主办,是国内包装、印刷技术领域权威性主导科技期刊。办刊宗旨: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杂志长期被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全国包装杂志唯一连续四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用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MI)收录期刊,代表着中国包装科技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在包装科技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声誉。杂志拥有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平台,主编为兵器工业第59研究所所长吴护林研究员,编委会由国内外51位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刘人怀、钱清泉,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朱位秋,国际包装研究联合会(IAPRI)主席Kees Sonneveld,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Paul Singh教授等5位外籍编委。同时,在不断扩大和更新的动态专家评审委员会中,杂志还拥有100多位全国知名包装工程各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杂志内容主要分为专论和信息两大部分。包含包装科学与工程、技术专论、装潢与艺术、工业设计、论坛以及信息与资讯等栏目。专论部分着重报道包装及印刷领域学术理论探讨,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和项目进展,以及设计新潮和管理创新等内容;信息版块主要报道国内外包装科技动态、科研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等内容。报道内容涵盖了与包装、印刷行业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电子、自动化、物流、设计艺术和管理等等专业方向,年载文量近800篇。近年来,涉及包装科技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大多在《包装工程》上刊发论文。除开报道科技信息外,杂志还积极参与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建设,努力促进学术交流,现在已成为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平台和园地。国内包装工程专业唯一的学术组织——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杂志编辑部,杂志的执行主编担任专委会秘书长。多年来,杂志组织和参与了大量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包装学术技术研讨会议。其中,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之一,《包装工程》杂志长期承办已有20多年历史,每2年一届,代表国内包装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全国包装学术会议”。《包装工程》杂志30多年来忠实地报道中国包装科技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深受我国包装行业的重视与关注。杂志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翔实,是包装、印刷及相关行业从事科研、设计、教育、信息、经营管理和制造生产等工作人员的必备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转化研究

    魏鋆涛任利民
    302-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数字孪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转化博物馆展陈数字情景设计

    具身认知视阈下粤剧非遗数字化设计研究

    汤晓颖唐艺英
    31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视阈下探讨粤剧非遗数字化设计的新模式,以改善因非遗文化与受众时空差距和传统观摩式展示造成的受众流失问题.方法 主要采用分析法和用户旅程图法对现阶段粤剧非遗的传播现状及存在的痛点进行叙述,同时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出近几年具身认知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关键词,利用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复现、沉浸和编码的具身交互的设计模式,重构了非遗文化传播的知觉-身体-环境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沉浸感强、文化认同的设计方式.结果 用粤剧具身交互作品《穿我的新衣》和《变脸》实践了非遗文化数字化设计模式.结论 粤剧文化数字化设计可以从具身认知角度切入,通过复现粤剧情景、沉浸式交互和文化认同式编码,给非遗文化数字化设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具身认知粤剧非遗数字化设计具身交互

    基于"VR+文化"的毗卢寺壁画保护与传播策略

    孙可
    320-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毗卢寺壁画为研究对象,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古壁画保护传播的融合应用.方法 文化自信视域下,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结合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立体显示等数字技术,从文化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发掘毗卢寺壁画;在对现有的古壁画保护与传播途径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从文物保护、交互体验、文化旅游等学科角度总结古壁画艺术与新科技手段相融合的方法,探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于毗卢寺壁画保护传播的具体策略方案.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健全共享数据资源库、构建虚拟现实导览展览系统、开发推广虚拟文创产品、联动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四种途径介入古壁画的保护与传播建设,既能有效预防和弥补文物衰变或毁坏所造成的信息消亡,同时又可以促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与文旅产业的共同发展.

    毗卢寺壁画虚拟现实技术保护传播策略

    成都春熙坊清代古典家具装饰与文化探析

    李瑞益郭晶
    328-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成都春熙坊内部的清代古典家具装饰特征与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成都锦江总府路春熙坊内部空间的座榻、椅柜、卧床、洗脸架、木雕佛像屏风等40余件清代遗存的古典家具,基于设计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封建贵族阶级在古典家具色彩、造型、材料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装饰特征,并结合清代满族的历史知识分析古典贵族家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出成都地区清代古典家具的传承途径.结论 根据春熙坊座榻、椅柜、卧床、洗脸架、木雕佛像屏风等贵族古典家具展现的装饰色彩、装饰造型与装饰材料等特征,反映出在大一统背景下,贵族阶级为了巩固朝政,以满族为主导逐渐将自身的萨满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最终让清代家具装饰与文化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因此,如果要使清代古典家具传承下去,需要通过仿制传承、创新传承及教育传承等三种途径,这对于传承成都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当代经济、艺术与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春熙坊清代古典家具装饰与文化

    古建传承背景下的洛阳传统祠堂小程序设计

    李梦黎
    336-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洛阳传统祠堂小程序的设计研究,将本地现有的研究进行数字记录,为洛阳传统祠堂的交流传播打造媒体平台,对小众类型地域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路径进行探索.方法 梳理传统祠堂建筑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研究现状与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分析小程序的特性并将其作为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案;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此类小程序的设计方法及原则;从"信息架构、风格设计、构成要素设计、界面形象整合"四个方面对小程序进行构建与设计.结论 对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地域传统建筑而言,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即用即走的小程序,在交流、传播、科普、查阅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合理的信息架构、简约的界面形象、便捷的操作界面,对小程序的传播范围与使用频率起着助推作用.

    洛阳传统祠堂小程序设计视觉界面设计古建筑传承

    服务设计视角下的博物馆智慧导览设计研究

    伍稷偲曹星周鑫海
    345-347,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博物馆智慧导览设计基于服务设计的诸多新尝试.方法 从当前博物馆所承载的各种社会职能及现实社会背景入手,就博物馆导览系统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最终聚焦于当前的智慧导览设计打开整体的讨论研究之门.之后,从现实需求出发,以服务设计为指导,具体分析博物馆智慧导览设计的可行性方向,并就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三大层面展开了理论探讨.最后,结合当下的观众需求、平台构建、创新应用等具体层面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结论 以服务设计作用于博物馆智慧导览设计,能够给博物馆带来更加高效的导览效果,使其服务功能在更大的发展空间中获得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从而优化导览效率和参观体验,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长远发展.

    服务设计智慧导览发展思路

    基于心理效应的公共设施设计

    张志刚
    348-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公共设施在心理效应视角的设计现实与尝试.方法 从未来城市发展和人们需求角度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分析与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层面,从心理效应视角,对心理效应的定义进行深耕解读,结合现实中的公共设施设计所存在的一些短期效应和不足之处,分析心理效应所能带来的多方面效用,同时为了进一步就此观点进行论述,还结合心理效应的代表形式提出了几方面的设计视角,展开了具体化的理论论述,真正将心理效应与公共设施设计融合在一起,探索更加独特、长久的设计路径.结论 从心理效应角度出发的公共设施设计形式是符合城市长久发展和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实际的,只要坚持正面引导,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以本能反应或行为反思的方式去实现自身体验的飞跃,便可以提高公共设施的舒适度和使用价值,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心理效应设计视角使用价值

    基于POE与FAHP的城市公园老幼共享健身设施设计研究

    文源向言词王睿妮
    352-361,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研现有城市公园健身设施设计的不足之处,总结老幼群体对城市公园健身设施的共同需求并提出创新设计方案.方法 基于使用后评价(POE),实地调研湘潭市、长沙市的六个城市的公园健身设施,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评价健身设施可用性.同时,基于老幼同行用户访谈总结其对于使用城市公园健身设施的共同需求.结果 依据城市公园健身设施可用性影响因素权重排序与老幼群体共同需求分析结果,从使用安全性、结构灵活性、环境融合性、社交互动性、健身适用性五方面进行城市公园老幼共享健身设施创新设计.结论 通过POE法和FAHP法进行的城市公园健身设施可用性影响因素权重排序及老幼同行用户共同需求总结,以及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城市公园老幼共享健身设施设计,可有效满足老幼群体对城市公园健身设施的个性化需求,增强老幼群体代际交流,缓解代际冲突.

    健身设施老幼共享城市公园模糊层次分析

    基于触媒理论的城市集市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以西仓集市为例

    乔治陈思梦张新平
    362-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触媒理论视角下典型集市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索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集市空间保护与更新的设计路径,优化集市空间设施利用策略.方法 通过对城市集市空间研究进展的梳理分析,确立集市空间在微更新视角下介入触媒设计方法的可能性和积极影响;通过对触媒理论概念的阐述,以空间要素、功能要素和文化要素作为原始触媒因子,构建城市触媒理论介入集市空间微更新的设计方法;以西安西仓集市街区微更新设计为例,探索触媒载体与城市集市活力塑造的结合点,通过系列化和多样化的微小干预,激发街区发展的"链式反应",探索实现集市空间环境的活化.结论 传统集市街区介入触媒理论以"空间、功能、文化"三要素触媒因子植入集市空间的路径,通过空间形态重构、街区功能置换、历史脉络修复等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低冲击导向下的城区微更新的整体发展目标,提升环境活力、优化设施效率、引导空间活化,为集市街区改造再利用提供新的设计研究视角.

    城市触媒空间形态重构街区功能置换历史脉络修复

    基于空间句法的邮轮顶部甲板空间布置研究

    吕杰锋付甘雨陆江艳
    375-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我国后续能在邮轮的设计阶段,对空间进行布置规划时,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方法,以便提高游客在邮轮室外休闲娱乐空间的乘坐体验,对现有邮轮的顶部甲板空间的特点和布置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借用城市建筑学中能分析人与空间关系的空间句法理论,选择其中的视域分析法,用Depthmap软件对处理后的Vista级别邮轮顶部甲板图做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结果 根据软件得到连接度、整合度和控制度等指标的计算结果,从渗透性、可达性和视域范围三个角度,对邮轮顶部甲板空间进行分析和解读.结论 以计算结果为依据,从区域规划、设施布置和节点设计三个方面,对空间内的可达性和布置方式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为邮轮顶部甲板的空间布置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邮轮顶部甲板空间布置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