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采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采矿技术
采矿技术

周爱民

双月刊

1671-2900

ckjs@263.net

0731-88631209

410012

湖南长沙市麓山南路343号

采矿技术/Journal Min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采矿技术》是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于2001年公开出版的刊物,它由长沙矿山研究院主办,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的会刊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的网刊,以服务矿山,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沟通、传播国内外信息为宗旨,具备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影响面广的特点。实用性强。《采矿技术》以“服务矿山,推广先进实用的矿山技术和装备,沟通、传播国内外矿业信息”为宗旨,交流发表的论文除知名专家的综述性和论述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成果的文章外,70%以上是反映矿山一线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成果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信息量大。《采矿技术》正刊为双月刊,版面为大16开,设有地质与测量、经营管理与矿业动态、资源开采与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与机电装备、安全环保与灾害防治、爆破与岩土施工技术,以及信息园地等主要栏目,年发表论文数量200篇以上。影响面广。《采矿技术》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的会刊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的网刊,植根于广大矿山企业,是矿山采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的重要园地,素有矿山企业自己的专业性刊物的良好形象,拥有学会委员和信息网理事等特定读者群,他们都是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生产技术主管,因而历来为矿山企业所重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杂采空区群环境下残矿高效回采技术

    林炳贵龚永超欧任泽邹文...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采空区群环境下残矿资源的安全高效回采对保障资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某铜矿老采区开采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对残矿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矿体赋存状态设计了多种回采方案.具体而言,针对点柱的回采方案,提出了直接削采法和人工混凝土矿柱置换法;条柱的回采方案则包括直接削采法、块石砂浆充填采矿法以及底部堑沟崩落采矿法;运输巷顶底柱的回采采用后退式崩落法;对于未采动矿体,推荐使用房柱法和壁式崩落法.合理的残矿回采方案为矿企带来了860.44万元的税后利润,成功实现了合理利用资源与提升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采空区残矿资源残矿回采技术

    下组煤两薄煤层工作面采动顶底板破坏特征研究

    张雪涛张民张强朱术云...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杨村煤矿下组煤17煤层薄煤层开采顶底板破坏特征,以典型的67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基于该工作面上覆6601工作面已回采完毕的情况,建立了该工作面工程地质三维模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按实际开采条件模拟了下组煤两煤层依次开采后顶底板破坏特征,得到6601工作面采动底板破坏深度为7.8 m,6701工作面采动底板破坏深度为7.4 m,两工作面间地层已破坏.采用华北型地层相关经验公式类比分析了两工作面下组煤开采完毕后底板破坏特征,发现规范指南中的经验公式已不太适合用于研究区底板破坏深度的预测,在底板水害防治方面明显偏保守.研究结果对工作面带压开采、围岩支护方式选择和顶底板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下组煤两煤层顶底板破坏特征数值模拟破坏深度

    基于固支梁理论的水平矿柱留设安全厚度确定与数值模拟研究

    刘守安杨砚许永斌龚囱...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铜矿开采现状,通过固支梁理论构建了水平矿柱力学模型,应用弹性力学理论及极限抗拉强度准则推导出水平矿柱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得到了回采采场跨度分别为24 m、22 m、20 m和18 m时,对应的水平矿柱预留最小厚度分别为9.50 m、8.70 m、7.91 m和7.12 m.进一步利用FLAC3D建立了矿体和围岩的三维数值模型,以-613 m中段水平矿柱为例,分析了4种不同水平矿柱厚度下的应力场、塑性区分布特征.综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最后确定了水平矿柱的安全厚度应不小于8 m,为矿山安全回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矿柱矿柱安全厚度力学模型回采稳定性

    锚杆(索)孔对U型钢承载影响与结构优化研究

    贺高升刘建庄李准闫闯...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锚-棚耦合支护效能,探究因锚杆(索)开孔导致U型钢整体结构失调而产生的性能劣化影响,以帮部29U型钢梁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简支梁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静力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普通29U型钢与开孔29U型钢梁受力特性以及开孔对U型钢应力分布造成的影响,并设计了3种结构加强方案.结果表明:U型钢开孔对其承载能力会造成较大影响,显著增加了钢梁等效应力峰值,应力集中于孔口外缘与U型钢截面相交处,呈"X"状分布;在开孔外侧进行结构加强可有效降低其截面等效应力峰值,但整体位移控制相对不明显;在钢槽内部的两腰之间进行加固可增强结构整体强度,有效控制截面处变形位移,整体效果较好.

    U型钢支架锚杆(索)孔静力学分析结构优化

    水岩作用下富水巷道围岩力学损伤微观机理研究

    王鸿谢凡豪杨光海韦天禄...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富水作用下贵州瓮福磷矿巷道围岩损伤特征,通过XRD衍射试验以及SEM电镜扫描试验对酸性溶液浸泡后的砂岩力学损伤以及微观构造、矿物成分改变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含水率的砂岩内部微观结构演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含水率的增加会导致砂岩试件内部结构由紧密变为松散,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能降低;(2)在水分子的溶蚀作用下,砂岩内部孔隙、裂隙不断发展,小、中孔逐渐连通彼此,从而形成大孔隙,小孔径孔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特征,而中、大孔径孔隙的数量不断增加;(3)砂岩内部亲水成分与水分子之间产生水岩反应,导致砂岩组成成分的高岭石、方解石、长石占比大量减小,试件内部孔隙增大、增加,改变了砂岩试件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微细观结构,而宏观上则表现为砂岩试件的物理力学性能不断降低.

    富水砂岩含水率水岩作用力学性能微观结构

    基于散体侧压力分布的急倾斜矿体结拱规律研究

    商惠兰温彦良赵江东孙爽...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端部放矿时崩落矿岩散体结拱影响着地下铁矿山采矿过程中的损失贫化,以实际矿山参数为参照,进行了4种不同爆破端壁倾角的物理模拟放矿试验,通过散体侧压力分布分析结拱出现的规律.结果表明:散体矿岩颗粒的结拱强度与爆破端壁倾角有明确关系,在75°~90°倾角范围内,爆破端壁倾角越小越容易出现结拱现象,且结拱强度更高,结拱形成时机更早;散体颗粒结拱的高度与爆破端面倾角关系不大,都是在距出矿口11.2 m位置处形成了主结拱;放矿过程中,主结拱和弱结拱同时出现和发展,主结拱高度高、强度大、数量少,弱结拱高度低、强度小、数量多.

    端部放矿散体侧压力爆破端壁倾角结拱

    基于室内试验的膨胀性充填体物理力学性能演化规律研究

    高涛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填接顶率对充填采矿法的影响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二步骤充填的采场,若一步骤采场的接顶效果不好,导致二步骤采场开采过程中会出现充填体垮塌的问题,对矿山的安全不利,且矿石的损失率和贫化率增加.膨胀性充填体可为解决充填体不接顶问题提供重要的思路.以香炉山钨矿为研究对象,引入常用的发泡剂,开展了室内试验,分别获取不同工况下充填体的膨胀率及单轴抗压强度,研究了充填体膨胀率和单轴抗压强度的演化规律,探讨了充填体膨胀率与强度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充填体的膨胀率随着发泡剂掺量的增加呈现出显著增大的趋势,而充填体强度随发泡剂掺量的增加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且充填体的单轴抗压强度与膨胀率之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线性关系.

    充填体发泡剂膨胀性力学性能演化规律

    不同冲击载荷下石灰岩动态特性及数值模拟研究

    何俊秀刘建庄张涛涛闫闯...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灰岩在冲击载荷下的破碎尺度特征和能量耗散规律是开展岩体准动态稳定性分析和爆破设计的基础.为了研究石灰岩在受到不同动态载荷下的力学特性,通过对Φ50 m×25 mm试样进行不同载荷冲击下的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获取石灰岩试样的应变率曲线,采用GDEM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岩石裂隙破裂过程,将应变率变化转化为能量耗散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样裂隙发育程度与应变率的增加有率相关关系;冲击载荷在0.4 MPa时,试样呈现1条贯穿裂隙,冲击载荷为0.8 MPa时,试样呈现3条贯穿裂隙,裂隙发育由四周向中间扩展;应变率由26.51 s-1 增加到125.3 s-1,对应能量耗散由2.56 J增加到19.58 J;低应变率岩样呈低密度贯穿性裂隙大尺度冲裂破坏,高应变率岩样呈密集交叉性裂隙小尺度冲碎破坏.试验获取的冲击载荷下岩样破碎特征、裂隙特征和能量耗散规律,为爆破精细化设计和准动态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冲击载荷石灰岩力学特性裂隙形态能量耗散规律

    深部开采地压活动特征分析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郭玉豹张苏闯杨凯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矿山开采深度逐渐增加,深部地压活动愈发明显,采场结构参数需要根据深部开采地压活动特征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以姜家窑金矿为研究背景,采用微震监测技术获得深部矿区地压活动特征.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依次从矿块开采后的围岩应力变化特征、变形特征及破坏特征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采场结构参数模拟结果,优化确定最佳采场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体应力集中程度及变形破坏进一步增大;通过3种采场结构参数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可知,开采以分层跨度不超过10 m、分层高度为4 m时较为合适.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矿山安全开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深部采场地压活动采场跨度参数优化数值模拟

    露天转地下房柱法开采的可行性分析

    田津全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厂沟磷矿为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矿体埋深浅、厚度小,采用不同采矿方法开采,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也不同,在安全开采的前提下,应减少采矿成本,提高矿山开采经济效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采用房柱法开采时采场自身的稳定性以及开采后对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边坡未受地下开采扰动时,边坡的安全系数为3.408.当采用5 m×5 m点柱的房柱法开采后,边坡安全系数降至1.779.5 m×5 m点柱的房柱法既能满足采场稳定性要求,同时也能满足露天边坡稳定性要求;分析结果可为该矿下一步地下开采采矿方法的选用提供参考.

    露天转地下数值模拟强度折减法房柱法最小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