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侯扶江

月刊

1001-0629

cykx@lzu.edu.cn

0931-8912486

730020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

草业科学/Journal Pratacul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草业科技与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园地,旨在沟通国内外草业科学信息、推进草业科学研究,培养草业科学人才。内容以中国草业科学为主,兼顾世界草学精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温胁迫下硅添加对紫花苜蓿抗氧化系统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赵欣钱程胡雅飞李俊霖...
    628-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添加对缓解植物的高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优质豆科牧草在高温胁迫下会严重减产,因此研究硅添加对高温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对于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在两种温度条件(常温20℃/25℃,高温35℃/40℃)以及两个硅浓度水平(0和2 mmol·L-1)条件下对紫花苜蓿进行栽培处理,从抗氧化系统和叶片超微结构等方面研究了硅缓解紫花苜蓿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株高、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含量、叶片光系统Ⅱ实际光合效率和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合效率受高温影响显著下降(P<0。05),添加硅显著提高了这些参数。相反的是,高温胁迫使紫花苜蓿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抗氧化特性显著提高,添加硅进一步显著提高了高温下的SOD和CAT活性,但显著降低了相对电导率(P<0。05)。另外,高温胁迫使叶片的细胞膜和叶绿体类囊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质体小球增多,而添加硅的叶片细胞形态完整,叶绿体类囊体形态较好,只有少量的质体小球。由此可见,在高温胁迫下硅添加能够促进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通过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叶片受到高温胁迫过度累积的活性氧,有效保护了活性氧对细胞原生质膜的损伤,保持了叶片微观形态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光合能力,从而提高了紫花苜蓿的耐热性。

    叶绿素荧光特性类囊体叶绿素含量紫花苜蓿抗逆性非生物胁迫硅作用机制牧草栽培

    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的掌叶大黄bZIP基因家族鉴定分析

    唐璟杜桥胡晓晨李依民...
    638-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bZIP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以及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系统筛选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bZIP基因家族,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及系统进化等特性,利用RNA-seq进行基因组织表达分析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掌叶大黄bZIP基因家族有63个成员(RpbZIP1~RpbZIP63);根据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bZIP系统发育关系被分为A~I和K、S等11个亚族;RpbZIPs基因主要编码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RpbZIPs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和无规卷曲。基于RNA-seq数据,筛选出掌叶大黄根及根茎中高表达且响应MeJA的RbZIP16、RpbZIP17、RpbZIP61等6个基因,qPCR验证了其中4个与转录组测序表达结果一致。本研究系统分析掌叶大黄bZIP基因家族,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及大黄次生代谢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因表达茉莉酸甲酯系统进化分析大黄转录因子

    北方农牧交错区复种燕麦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袁波徐丽君赵雅茹聂莹莹...
    652-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呼伦贝尔地区栽培的复种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从发芽特征、物候期、生产性能、茎叶比、生长速率和营养品质6个方面开展系统分析,本研究以综合产量和品质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选择的品种,筛选适应于试验区生产的品种资源。结果表明:'燕麦品系3'发芽率、发芽势表现最好;不同燕麦品种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异,'燕麦品系1'与'香燕8号'成熟性晚于其他试验品种;生产性能方面,'香燕13号'株高、生长速率和干草产量表现最优,'小燕麦'鲜草产量最高,'香燕8号'的茎叶比最小,粗蛋白与饲料相对值表现最高,但产量最低。通过灰色关联统计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燕麦品系3'燕麦品系2'小燕麦'香燕13号'较适宜试验区作为复种燕麦品种进行栽培。通过燕麦复种,可以获取更高产量和优质的饲草,有利于缓解当地家畜冬季饲草匮乏和优质牧草短缺的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对保障试验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北方农牧交错区复种燕麦综合评价品种筛选生产性能营养成分

    基于产量及越冬特性对40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科尔沁地区综合评价

    王志鹏于铁峰安海波高凯...
    664-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选择一直是制约该地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2021-2022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对40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年产量、越冬率和越冬芽、根颈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完成4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综合评价,为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科学选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紫花苜蓿越年干草产量最高的品种为'4030',为17082 kg·hm-2;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越冬率、越冬芽数量不同,其中'巨能601'和'肇东苜蓿'越冬率最高,分别为93。48%和89。4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3010'越冬芽数量最多,为16。20,其与'4030'和'巨能耐盐'越冬芽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越冬前'阿迪娜'品种根颈可溶性糖(SS)含量最高,'巨能801'根颈淀粉(S)含量最高,'WL168HQ'可溶性蛋白(SP)含量最高;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得出,'阿迪娜'4030'康赛'3010'中苜一号'WL168HQ'6个品种关联度最高,适宜在科尔沁沙地推广种植。

    紫花苜蓿产量越冬率越冬芽根颈生理指标综合评价

    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贮藏组织中淀粉粒变化规律

    李永强杨小霞张京萍杨艳丽...
    675-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地区,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为了探明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的越冬抗寒机理,本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自然越冬过程中根、根颈和地下茎贮藏组织中淀粉粒的变化进行动态观测。结果显示:矩镰荚苜蓿越冬过程中,淀粉主要贮藏在地下器官的髓和栓内层薄壁细胞中,少量存在于木质部薄壁细胞,根颈与根内淀粉粒分布较为密集;地下不同器官中淀粉数量在越冬前后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越冬前期淀粉在地下器官中大量积累,越冬中期逐渐消失,后期又逐渐积累起来;各地下器官中根颈对温度变化响应最快,地下茎对低温最敏感。研究发现,矩镰荚苜蓿地下茎除具有扩展、繁殖能力外,还兼具贮藏与抗寒等能力,是该植物不同于其他苜蓿属物种的特殊地下器官;越冬期矩镰荚苜蓿地下器官抗寒力形成的不同步性,可能是其应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策略。

    解剖结构组织化学越冬薄壁组织青藏高原地下茎淀粉粒

    80份紫花苜蓿品种苗期耐盐性筛选与评价

    王宁万畅高山闫程铭...
    684-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苗期耐盐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建立相应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水培法,测定80份国外紫花苜蓿品种在1。2%NaCl溶液处理下的株高、根长、叶宽、叶厚、茎粗、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及相对组织含水量9个指标。通过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紫花苜蓿苗期耐盐性。结果表明:盐胁迫下,9个指标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介于0。119~0。604。盐胁迫对紫花苜蓿苗期的根长、鲜重、干重和相对组织含水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叶宽具有显著影响(P<0。05)。4个主成分可以代表原9个指标68。545%的数据量。主成分分析表明,鲜重、相对组织含水量、根长与叶宽可以作为紫花苜蓿苗期的耐盐主要评价指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耐盐性度量值(D)评价苗期耐盐性,更客观、合理。聚类分析结果将80份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4个级别,其中,强耐盐级别包括3份品种,较强耐盐级别包括28份品种,较弱耐盐级别包括36份品种,弱耐盐级别包括13份品种。在此基础上,从80份品种中筛选出,苗期强耐盐紫花苜蓿品种为'WL354HQ'阿罗拉'和'巨能801'。研究结果将为紫花苜蓿耐盐基因筛选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紫花苜蓿耐盐性综合耐盐系数隶属函数耐盐性度量值聚类分析种质资源

    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高瑞牛伊宁何仁元张耀全...
    700-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是丛枝菌根真菌(AMF)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利于土壤团聚体形成。本研究借助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以不同建植年限(L2019、L2012、L2003)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为研究对象,玉米(Zea mays)田为对照,研究GRSP含量的主要调控因子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苜蓿种植年限增加,AMF丰度(侵染率、菌丝密度)和GRSP含量显著提高(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RSP)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和总提取球囊霉素土壤蛋白含量均与水稳性团粒特征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大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R0。25)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影响土壤AMF丰度和GRSP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速效磷(P=0。002)和微生物量碳(P=0。002)。与农田相比,T-GRSP含量在土壤有机碳中的比例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说明持续多年种植苜蓿引起GRSP含量增加,促进GRSP含量在土壤有机碳中的积累,提高了GRSP含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的贡献。该研究结果可为黄绵土GRSP研究及紫花苜蓿栽培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紫花苜蓿丛枝菌根真菌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根系菌根侵染率菌丝密度冗余分析

    电场对卷荚相思种子萌发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朱梦恬江瑞熠李秉钧邓智文...
    709-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电场对卷荚相思(Acacia cincinnata)种子的生理响应,以卷荚相思种子为试验对象,设置相同时间(60 min)处理下不同电场强度(0。2、0。4、0。6、0。8、1。0 kV·cm-1)的试验组和对照组(CK,0 kV·cm-1),研究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卷荚相思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在适宜的电场处理下与CK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对电导率在电场强度0。8和0。6 kV·cm-1下与CK相比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在电场强度0。6 kV·cm-1下与CK相比显著降低(P<0。05);酶活性在电场处理下呈不同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电场增强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电场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表明,电场处理对过氧化物酶和相对电导率有极显著(P<0。001)的影响,酶活性互相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丙二醛、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对发芽率具有显著影响(P<0。01)。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电场处理对卷荚相思种子萌发和生理特性均产生显著影响,提高了种子的萌发效果。综上,适宜的电场处理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且电场强度0。6 kV·cm-1处理下卷荚相思种子萌发可以达到萌发最佳效果。

    电场处理卷荚相思种子萌发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丙二醛抗氧化酶

    高寒区燕麦、豌豆农艺性状对氮添加和间作模式的响应

    冯晓云张鹏李媛马婧娟...
    718-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作种植与氮添加对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和豌豆(Pisum sativum)农艺性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燕麦新品系'青永久872'和饲用豌豆'青建1号'为试验对象,比较间作种植模式和氮添加对间作燕麦、豌豆关键农艺性状的调控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植方式和氮添加均影响燕麦和豌豆农艺性状表现;2)低氮添加和隔行间作种植的燕麦、豌豆间作体系总土地当量比最高,且在N2(50 kg·hm-2)和N3(200 kg·hm-2)处理下燕麦种间竞争力强于豌豆;3)冗余分析(RDA)表明,种植方式和氮添加水平与燕麦株高、分蘖等与草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正相关,氮添加水平与豌豆草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正相关,种植方式与豌豆种子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正相关;4)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未添加氮N1(0 kg·hm-2)时,单播燕麦分蘖和豌豆始荚节数、隔行间作燕麦单株籽粒数和豌豆荚数以及同行混合间作燕麦分蘖和豌豆荚数与草产量关联系数最大;在低氮添加N2(50 kg·hm-2)时,单播燕麦分蘖和豌豆单株籽粒数、隔行间作燕麦粒长和豌豆荚数以及同行混合间作燕麦单株小穗数和豌豆单株籽粒数与草产量关联系数最大;在高氮添加N3(200 kg·hm-2)时,单播燕麦茎粗和豌豆荚数、隔行间作燕麦单株籽粒重和豌豆单株籽粒数以及同行混合间作燕麦单株籽粒数和豌豆荚数与草产量关联系数最大。由此可见,合理安排种植方式和精准施氮是高寒区高品质栽培草地建植的关键。

    禾豆混播农艺性状土地当量比种间竞争力灰色关联分析草产量

    春玉米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发生动态

    赵发福郭建国谢晓丽张旭明...
    731-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甘肃省河西走廊春玉米(Zea mays)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发生动态,建立优良的种植模式以控制玉米害虫,于2019年监测了春玉米间作针叶豌豆(Pisum sativum)、春玉米间作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春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下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内,间作针叶豌豆的春玉米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种群数量分别高达每100株8300。00和1611。33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数量低至每100株40。00头;间作箭筈豌豆的春玉米虽然无二斑叶螨和玉米蚜发生,但棉铃虫种群数量高达每100株66。67头;并且,间作针叶豌豆或箭筈豌豆的春玉米上寄生蜂始见期早、种群数量高。甘肃省河西走廊春玉米间作箭筈豌豆有利于控制二斑叶螨和玉米蚜,但应注意防治棉铃虫;春玉米间作针叶豌豆有利于降低棉铃虫种群数量,但需注意防治二斑叶螨和玉米蚜。

    春玉米间作箭筈豌豆针叶豌豆害虫天敌发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