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侯扶江

月刊

1001-0629

cykx@lzu.edu.cn

0931-8912486

730020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

草业科学/Journal Pratacul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草业科技与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园地,旨在沟通国内外草业科学信息、推进草业科学研究,培养草业科学人才。内容以中国草业科学为主,兼顾世界草学精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寒草甸矮生嵩草种群根系周转率沿土壤水分梯度的变化

    石海涛张大才
    779-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系周转率可以衡量植物根系的更新能力,对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响应敏感。在藏东南东达山高寒草甸选择5个土壤水分梯度设置样地,第Ⅰ、Ⅱ土壤水分梯度为湿润生境(土壤含水率>25%),第Ⅲ~Ⅴ土壤水分梯度为干旱生境(土壤含水率<25%)。分别于2017年与2021年取样,分析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种群根系周转率在生境干旱化过程中的动态。结果表明:1)随土壤含水率的降低,种群盖度显著下降(P<0。05),地下芽库密度在各土壤水分梯度间差异显著(P<0。05),但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湿润生境中,两个年度根系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一致,而干旱生境的季节动态变化无规律。2)两个年度根系净增长量、周转率均与土壤含水率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旱生境中根系周转率年际差异显著(P<0。05)。3)根系主要由细根(直径≤1 mm)组成,在各土壤水分梯度的占比均大于80%,所占比例与土壤含水率显著正相关(P<0。05),细根周转率显著大于粗根(直径>1 mm)(P<0。05)。4)根系周转率与种群盖度显著正相关,根系周转率年际差异与盖度年际差异、地下芽库密度显著负相关(P<0。05)。生境干旱化过程中,矮生嵩草根系更新能力减弱,且根系生物量季节动态、周转率在年际间的差异增大,这种波动不利于种群的生长与更新,干旱胁迫使植物种群稳定性存在下降的风险。

    矮生嵩草土壤含水量根系周转率生物量芽库胁迫种群

    CMIP6气候变化情景下青海三江源区雪灵芝潜在适宜分布预测

    张秀娟王彤新杨妍希张庭康...
    790-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省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区域植被的生长与分布。雪灵芝(Arenaria kansuensis)作为三江源区典型高山植物,其分布动态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WorldClim气候环境因子,采用刀切法与相关分析确定影响雪灵芝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并构建MaxEnt模型,结合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预测未来中期(2041-2060年)和远期(2061-2080年)雪灵芝潜在适宜分布区域,探求雪灵芝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条件下,中部地区更适合雪灵芝生存。在未来中、远期区域竞争路径(SSP370)气候情景下适宜区面积扩张,而其他情景下适宜区面积均下降,适宜区质心整体向东南迁移。2)大部分地区在中间路径(SSP245)气候情景下不适宜生存,尤其是西部治多县、格尔木市南部(唐古拉山乡)、曲麻莱县及东部的兴海县和共和县。3)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年降水量和最冷季降水量。最适宜生长的地区条件是年降水量500~750 mm和最冷季降水>15 mm。研究结果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寒地区指示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系统变化提供了方法参考,也为青海省濒危植物物种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雪灵芝适宜区MaxEnt模型环境未来气候情景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

    氟啶酮与赤霉素组合对沙米种子萌发与出苗的影响

    孙琳魏林源马全林陈芳...
    802-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萌发出苗是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成功实现自然更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制约其人工栽培的重要因素。选取当年采收的沙米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氟啶酮(fluridone,FL)不同浓度、浸种时长以及与赤霉素(gibberellin,GA3)组合对沙米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筛选有效促进沙米萌发和出苗的FL+GA3组合。研究结果表明,FL溶液浸种能有效打破沙米种子的休眠,其浓度大小和浸种时长决定沙米种子萌发速度的快慢和发芽率的高低,0。1%~10%浓度范围内沙米种子发芽率随FL浓度增大而逐渐提高;3~24 h浸种时间内沙米种子发芽率随时长逐渐增大,浸种时长在24 h发芽率达到最高。单一FL适宜浓度为5。0μmol·L−1,浸种时长为24 h。在FL溶液加入GA3后,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低浓度FL溶液的出苗率,也解决了单一FL溶液处理幼苗死亡率高的问题。优选出5。0μmol·L−1 FL+2。0 g·L−1 GA3组合,该组合处理后,沙米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发芽速度加快,且幼苗的保存率也达到最高,可为沙米大田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沙米萌发率出苗率氟啶酮赤霉素播种深度存活率

    两种冷季型草坪草的EMS诱变及突变体筛选

    卢苗苗谢明芳白邦琴眭顺照...
    810-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多年生黑麦草'爱神特'(Lolium perenne'Accent')和高羊茅'赤道'(Festuca arundinacea'Equator')种子的最佳条件,获得性状稳定的突变材料和后代。利用不同浓度EMS在不同时间下诱变两个草坪草种,根据半致死浓度确定诱变组合。通过形态学、SCoT分子标记和生理指标测定筛选M1和M2代突变苗。结果表明:使用0。8%EMS溶液处理两个草坪草种36 h后播种,发芽率接近50%,诱变效果最佳。以该参数大规模诱变后,M1代两个草坪草种诱变株移栽成活933株,再经短期干旱胁迫,共筛选出18株耐旱单株。对M2代诱变株形态学分析发现,有叶面狭窄型和根长增长型两种突变类型。利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验证M2代诱变株发现,筛选的5条SCoT标记引物对20份草坪草样品扩增后,多态性比率为84。09%。其中SCoT-35引物扩增产物条带最为清晰稳定,诱变株与野生型差异明显。M2代三叶期变异单株经干旱、高温胁迫处理后,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呈升高趋势,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最终得到两株多年生黑麦草耐旱突变体A5和A8,1株高羊茅耐旱突变体B9;两株多年生黑麦草耐热突变体A8和B9,1株高羊茅耐旱耐热突变体B9。本研究结果为草坪草抗性品种选育提供了帮助。

    草坪草化学诱变种子萌发形态学分析SCoT分子标记技术突变体耐旱性耐热性

    烯效唑对盐碱胁迫下万寿菊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燕蒋倩王亚丽陶甜甜...
    82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烯效唑对盐碱胁迫下万寿菊(Tagetes erect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盆栽万寿菊植株作为试材,确定盐碱胁迫(NaCl∶NaHCO3=1∶1)的浓度(75 mmol·L−1),后续以该筛选浓度进行试验。试验共设CK(叶面喷施去离子水)、T1(盐碱胁迫+0 mg·L−1烯效唑液)、T2(盐碱胁迫+25 mg·L−1烯效唑液)、T3(盐碱胁迫+50 mg·L−1烯效唑液)、T4(盐碱胁迫+75 mg·L−1烯效唑液)、T5(盐碱胁迫+100 mg·L−1烯效唑液)和T6(盐碱胁迫+125 mg·L−1烯效唑液),共7个处理,测定其生长及生理指标,并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其结果进一步解析。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盐碱胁迫至第12天时,万寿菊的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受到抑制,外源喷施75 mg·L−1烯效唑显著缓解盐碱胁迫下万寿菊的地上及地下部分的生物量下降。随着盐碱胁迫至12 d时,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a+b(Chl a+b)含量、叶绿素a/b(Chl a/b)含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REC)、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Chl a与Chl b、Chl a+b、Chl a/b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MDA、RE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在盐碱胁迫下,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万寿菊的作用效果综合排序为T4>T3>T5>T6>T2>T1,外源烯效唑在一定浓度下可缓解盐碱胁迫万寿菊幼苗的迫害程度,增强其抗性,增加其根系的活性,缓解盐碱胁迫对其生长造成的抑制现象,其中以75 mg·L−1(T4)浓度效果最佳。

    烯效唑盐碱胁迫渗透调节抗氧化酶万寿菊光合色素主成分分析

    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农艺性状聚类、相关及通径分析

    杨东升于肖夏卢倩倩于卓...
    836-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开展四倍体冰草数量性状产量基因定位分析、优良新种质选育研究,以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的120个分离单株及其亲本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航道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Fariway')为材料,对其株高、叶长、叶宽、穗长、穗宽、茎粗、茎叶比和单株鲜重8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各性状均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呈正态分布,且存在超亲分离现象。聚类分析显示,在欧氏距离为17。5处,将F2群体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1、3类分别表现出优质和高产的特性。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株高(r=0。265,P<0。01),直接通径系数为0。174,其后依次为穗长(r=0。214,P<0。05)、茎叶比(r=0。197,P>0。05)和茎粗(r=0。109,P>0。05)。本试验结果可为高产优质的四倍体杂交冰草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

    四倍体杂交冰草F2群体数量性状超亲聚类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

    大庆市蝶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袁改霞张大川张国发殷亚杰...
    845-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大庆市蝶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2016-2019年利用样线法对大庆市不同生境类型中的蝴蝶开展了调查研究。共观测到蝴蝶5780只,隶属6科29属36种。灰蝶科的个体数最多,蛱蝶科的物种数最多,是当地的优势类群;凤蝶科仅1种,是当地的稀有类群。优势种7个,常见种5个,少见种4个,稀有种20个。不同的生境蝶类群落种类与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为干扰小、植物群落结构最为复杂的新华草原蝶类的属数和种数最多,而人为干扰较强、植物群落单一的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最少;新华草原的蝶类多样性指数最高,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最低;新华草原的丰富度指数最高,乘风湖岸边最低。蝶类物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月度变化基本一致,且与月均温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月降水量无相关性。综上,蝶类多样性与植被类型、月均温有明显的相关性。而相同气象条件下,植被类型是影响蝶类分布的重要因素。为了保护与丰富蝶类资源,建议植被单一的区域,进行适度的植被异质化建设。

    蝴蝶多样性指数人为干扰气象因子月动态丰富度指数数量特征

    基于Meta分析的围栏封育和人工植被建设对北方风沙区植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影响

    王彤彤陈银萍陈云赵镇贤...
    85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栏封育和人工植被建设作为两种有效的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在中国北方风沙区的草地管理中被广泛应用。为明确中国北方风沙区内生态恢复措施对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文选取了52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讨退化草地采取两种恢复措施(围栏封育和人工植被建设)不同年限(≤5年、5~15年、>15年)后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围封与人工植被建设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P<0。05),各元素含量的增加幅度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围封恢复后植物群落叶片和根系全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26%和4。72%(P<0。05),叶片全N和全P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8。41%和44。54%(P<0。05);2)两种措施相比,3种恢复年限尤其是恢复年限>15年时,人工植被建设后土壤有机C含量、全N含量增加幅度更大,说明人工植被建设对土壤的恢复效果更好;3)长期围封(>15年)下C∶N显著增大38。97%(P<0。05),说明围封措施可能引起土壤中N元素缺乏加剧;人工植被建设后期表层土壤C∶P和N∶P分别显著增大116。78%和89。04%(P<0。05),说明人工植被建设可能引起土壤中P元素缺乏。两种恢复措施均能提高土壤质量,但土壤恢复前初始有机C含量低,C元素增长率高于N、P元素增长率,在长期围封与人工植被建设后期分别出现土壤中的N、P元素缺乏,需要向土壤中补充N、P元素,进一步促进退化草地的恢复。

    北方干旱区草地退化草地恢复措施恢复年限荟萃分析生态化学计量学养分循环

    白菜型油菜IGT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裴大妹王龙马茜茹李华欣...
    873-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IGT是调控植物分枝角度的关键基因家族,且对植物的产量、生物量以及观赏效果都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基因组序列信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IGT基因家族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染色体定位、亚细胞定位预测、进化关系、顺式元件预测、共线性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白菜型油菜中共鉴定到11个IGT基因;系统进化关系将其分为7个分枝,每个分枝均由相似的保守基序组成;染色体定位和共线性分析表明,在杂交和多倍化的过程中,该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且片段复制和同源拷贝可能是其扩张的主要方式。在多数IGT启动子中发现光响应元件占主导地位,脱落酸、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次之,表明IGT启动子可能为诱导型启动子。转录组分析发现,白菜型油菜的IGT基因在不同组织(愈伤组织、花、叶、根、角果、茎)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模式,尤其是TAC1基因(BraIGT-11)在花中有着较高的表达水平,叶和茎则次之,表明TAC1在调控分枝角度和花发育等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后续BraIGT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白菜型油菜理想株型的选育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白菜型油菜IGT基因分枝角度进化分析理想株型生物信息学转录组

    金花菜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尹明华胡佳欣李瑶瑶刘曼情...
    884-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对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JHC,江苏)叶绿体基因组进行BGISEQ-500平台测序,对其基因进行Noveplastys组装和GeSeq注释,最后通过MISA、REPuter、Gview、VISTA tools、IRscope和DNADnaSP6。0等软件对其序列特征、基因种类、密码子偏好性以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JHC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24163 bp,无四分体结构,基因组总GC含量为34。09%,共注释出111个基因(76个CDS基因、30个tRNA基因、4个rRNA基因、1个假基因)、91个SSR位点和148个长重复序列;JHC叶绿体基因组的第三位密码子偏好以A和U作为末尾碱基,UUA、GCU、UAA、ACU、CCU、GAA、GUA、AUU、UGU、GGU、UUU、CUU为JHC叶绿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JHC与MZ772862(云南)亲缘关系较近,与MW971560(美国)、NC_042848(美国)关系较远,表明中国金花菜与美国金花菜的起源存在差异。

    金花菜叶绿体基因组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分析PR2-plot分析最优密码子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