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侯扶江

月刊

1001-0629

cykx@lzu.edu.cn

0931-8912486

730020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

草业科学/Journal Pratacul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草业科技与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园地,旨在沟通国内外草业科学信息、推进草业科学研究,培养草业科学人才。内容以中国草业科学为主,兼顾世界草学精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4年8月国际市场主要畜产品与饲料价格分析

    谢凯丽
    2083页

    灵武白芨滩柠条固沙林演替过程中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特征

    于双李小伟杨学霞王瑞霞...
    2084-2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对柠条固沙林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不同种植年限(3、5、10、20、30、40、50、60和70 a)柠条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植年限中,10 a时草本植物的物种数最少,40 a时草本植物的种类最多,截止到2020年8月为止,植物种数达到38种。2)随着林龄的增加,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逐渐降低,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逐渐升高。3)柠条固沙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3~10 a时变化一致,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10~40 a时丰富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0~30 a时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也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0~70 a时,各项指标趋于平稳。4)3~30 a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性指数波动较大,到30 a之后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指数变幅不大,逐渐趋于平稳。这表明在柠条群落建立30 a后,柠条林下草本群落已逐渐趋于稳定。种植柠条有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并在种植30 a时适当的抚育管理,将有利于林下草本多样性的维持。

    柠条固沙林林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

    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蒋朝吴征江李春阳张振洲...
    2094-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的响应规律,为生产管理中通过种植密度和土壤含水量耦合管理来调控植物生物量分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植物生产力,完善植物适应环境因素的机制研究,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85%~90%(W1)、75%~80%(W2)、60%~65%(W3)、35%~40%(W4)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不同种植密度10(D1)、15(D2)、20(D3)株·盆−1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P<0。05),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峰值均出现在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时。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P<0。05),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地上生物量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则呈增高趋势。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互作只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P<0。05),在土壤水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75%~80%,种植密度为15株·盆−1时,紫花苜蓿单株地上生物量有最大值,为5。00 g。这一结果说明紫花苜蓿可以通过调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条件,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

    紫花苜蓿水分梯度密度梯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机理模型与遥感数据同化的草地生物量估算相关研究

    王彩玲王一鸣
    2104-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人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地退化、沙化的现象愈发严重,对草地的监测和保护亦变得愈发重要。生物量是评价草地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草地生物量的估算对草地资源管理、生态修复与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植被机理模型的广泛应用,针对草地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也不断发展,主要分为遥感反演和植被机理模型估算两种方法。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遥感反演中的经验回归方法和辐射传输模型,还有基于植被机理的作物生长模型和草地生长模型。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在农业估产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数据同化技术,分析了在草地生物量同化估算过程中,遥感数据与机理模型存在的互补优势,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在简化模型的同时,保证估算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并兼顾植被的机理性是未来草地生物量估算的研究重点。

    草地生物量遥感植被机理模型数据同化

    发酵苹果渣全混合日粮对肉牛育肥性能和胃肠道细菌组成的影响

    朱晋佳陈梁杨国杰马志远...
    2118-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苹果(Malus pumila)渣是一种富含多糖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天然饲料,但含水量高不易保存,严重限制其应用于反刍动物养殖。本试验把苹果渣混在日粮中制备成发酵型全混合日粮,利用产阿魏酸酯酶的植物乳杆菌A1促进发酵,研究发酵型全混合日粮对肉牛生长性能、血常规和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50头健康、体重相近[(630。0±5。5)kg]的西门塔尔肉牛,随机均分为两个处理组。其中,对照组(CON)饲喂典型育肥肉牛普通全混合肉牛饲料,试验组(FTMR)饲喂发酵型全混合日粮。整个试验周期60 d,其中包括15 d预饲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发酵全混合日粮显著提高肉牛平均日增重(P<0。01)、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1),降低了肉牛白细胞总数(P=0。039)、血红蛋白含量(P<0。01)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0。039),提高了肉牛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P=0。026)、乙酸(P=0。023)和丙酸(P=0。039)的浓度。发酵全混合日粮对肉牛胃肠道细菌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提高了肉牛瘤胃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ota)、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毛螺菌属(Lachnospira)的相对丰度显著(P<0。05)。在属水平上,发酵全混合日粮组盲肠细菌中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狄氏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的细菌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喂添加苹果渣发酵型全混合日粮可以提高肉牛生产性能、改善瘤胃发酵参数,增加胃肠道有益菌属。因此,发酵饲料技术可以高效利用难保存的饲料原料,对挖掘非常规饲料资源有重要意义。

    发酵饲料苹果渣肉牛发酵参数生长性能消化率微生物多样性

    农牧交错带施氮条件下大豆和玉米间作产量及其混合青贮品质

    丁婉邢宝龙冯钰
    213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在农牧交错带施氮量对间作模式下农艺性状、作物产量以及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为研究主体,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设玉米和大豆间作(M2S3)、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种植模式,副因素设0(N1)、150(N2)和30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1)施氮能改变大豆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平均比不施氮鲜草产量增加12。97%~14。79%,大豆间作对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和产量,间作模式对玉米茎粗和干草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对株高和穗位高没有显著影响(P>0。05),减量施氮可以达到常量施氮同样的结果。2)施氮极大地改善了混合青贮的粗蛋白含量,平均比不施氮增加6。36%~6。63%,粗脂肪含量平均比不施氮增加7。11%,对粗灰分和淀粉含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施氮处理下出现下降的趋势,各营养成分在N2处理下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综合分析,推荐间作模式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最适宜大豆和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大豆和玉米混合青贮按4∶6和2∶8的比例能够更好地为农牧交错带高产高效栽培和优质饲料提供理论依据。

    间作单作施氮农艺性状产量混合青贮发酵品质

    饲用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混作生产性能及饲用品质分析

    尚俊秀姚晓华谢德庆姚有华...
    2143-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求适于青海省农牧交错区推广的高产优质禾豆混作饲草生产模式,本研究以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饲用蚕豆(Vicia fab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为研究对象,对小黑麦和4种豆科作物单作及不同比例混作下的物候期、株高、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混作,显著影响豆科作物物候期和株高(P<0。05),对小黑麦物候期和株高无显著影响(P>0。05);M处理(小黑麦150 kg·hm−2+箭筈豌豆150 kg·hm−2)的总干重达8500。4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混作优势较强。混作处理的粗蛋白与小黑麦单作间无显著差异,而粗脂肪、可溶性糖、粗纤维、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大多表现为混作处理高于小黑麦单作;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得出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最优混作组合和最佳混作播量为小黑麦150 kg·hm−2+箭筈豌豆150 kg·hm−2,可在青海省农牧交错区推广试用,以期为农牧交错区优质饲草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农牧交错区禾豆混作生产性能隶属函数

    添加蒲公英对苜蓿青贮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马成艳周小栋马小婧黄帅...
    215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药用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分别以0(对照组,CK)、2%、4%、6%和8%添加至苜蓿(Medicago sativa)中进行青贮,每组4个重复,发酵60 d后测定青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营养品质上,4%组的干物质(DM)和粗脂肪(EE)含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37。85%和2。08%,6%组的EE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2。27%和6。52%,6%和8%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显著降低,分别为37。82%、32。17%和34。85%和30。12%。发酵品质上,所有蒲公英添加组青贮的pH和丙酸(PA)含量均显著降低;所有蒲公英添加组乙酸(AA)含量均显著增加,均在1。00%以上,4%组乳酸(LA)含量和乳酸菌(LAB)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4。85%和7。19 lg(cfu·g−1),且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降低,为2。46%。抗氧化活性上,8%组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为1。37%,4%、6%和8%组的总酚和总多糖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6%组青贮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为241。37 U·mg−1,2%和6%组青贮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率均显著提高,且均在90。00%以上;2%、4%和8%组青贮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提高,分别为0。51、0。60和0。43 mmol·L−1。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排名表现为6%组>4%组>2%组>8%组>CK。综上所述,蒲公英添加量为6。0%时对苜蓿青贮的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和抗氧化活性效果最好。

    苜蓿蒲公英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抗氧化活性黄酮多糖

    吐鲁番市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服务功能交叉敏感性

    冶建明谢斯琦
    2164-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吐鲁番市2000-2018年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生态服务价值与地类转型的相互关系,可为合理规划区域土地资源的同时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改善和提升提供依据。基于5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及修正后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改进的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分析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吐鲁番市以草地、未利用地及耕地等地类为主,建设用地、耕地持续扩张,水域、草地不断减少,其中以草地与水域、耕地及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型为主;2)研究时段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动态变化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以及中部绿洲平原区域;3)生态服务功能对林地、水域、草地及未利用地向其他地类转型敏感性响应程度较高,草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转型的高敏感区分布较广,未利用地与水域、建设用地间转型的低敏感区分布较广。区域应加强对水域、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土地转型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交叉敏感性时空演变吐鲁番市

    乌兰察布市草原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陈海英安莉娟代海燕李瑞青...
    2181-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草原地区旅游气象环境和气候资源状况,基于乌兰察布市草原景区常规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基础上构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逐年各旬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划分草原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等级,分析草原景区旅游气候适宜性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5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均表现为舒适等级,着衣指数6月-8月表现为舒适等级;乌兰察布市草原景区舒适期主要分布在5月中旬至9月上旬,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舒适期仅在6月-8月,舒适期最短;夏季旅游舒适度高,为舒适期,冬季舒适度低,为不舒适期。全年旅游气候舒适度呈现倒"U"型,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北部比南部气候更舒适,更适宜避暑旅游。

    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气候舒适度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