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节能与环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节能与环保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交通节能与环保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蔡凤田

双月刊

1673-6478

tseep@ccpress.com.cn

010-85285530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外馆斜街3号

交通节能与环保/Journal Energy Conservation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ransportation
查看更多>>《交通节能与环保》为双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管,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办刊宗旨是:报道中国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本刊依托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凝聚交通行业著名专家、学者及科研机构,构建起传播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平台,全方位展现道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生产、轨道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的科研成果与学术发展水平,推动中国交通环境的绿色和谐发展。《交通节能与环保》以科研理论为主,兼顾政策解读、科研成果、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施工技术等方面,主要栏目有:示范项目、汽车工程、港航工程、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环保、轨道交通等。主要服务对象为:交通领域从事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高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皇岛港干散货码头碳减排现状分析与行动路径研究

    孙颖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全球最大的大宗干散货公众码头——秦皇岛港为例,分析其碳排放情况和绿色低碳发展现状,通过源头降碳、过程减碳、末端固碳等方面的举措,提出了干散货港口开展碳减排工作的行动路径,明确了碳减排是各港口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干散货港口碳排放现状分析节能降碳

    "风光氢储"多能源融合系统港船综合应用适应性研究

    徐晓健刘大壮王霓杜珂...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我国水路运输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运用风、光、氢、储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和技术构建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本文从政策标准适应性、技术适应性、能源可供性、经济适应性和环保适应性五个方面分别对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氢能利用以及储能技术在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中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认为"风光氢储"系统的应用十分契合我国当前的能源战略和水运行业政策。

    港船多能源融合适应性分析风光发电氢能利用储能技术

    安全驾驶能力养成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刘央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正深刻影响着驾培驾考行业的发展模式,也为实现培训与考试的有效对接、推进驾驶训练过程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对于创新安全驾驶能力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当下数字化转型背景,研究分析安全驾驶能力培养在培训、考试、驾车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特点和应用效果,分别从驾驶行为数字化分析、考试过程数字化评判、培训过程数字化监管提出前瞻性思考,探究安全驾驶能力养成的数字化创新发展新路径。

    汽车驾驶数字化技术安全驾驶能力驾驶人

    基于线性二次最优-PID车辆控制策略研究

    张城瑞王国庆贾文强白国庆...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车辆在循迹过程中主动跟随精确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二次(LQR)-PID 最优算法设计上层控制器的方法。首先,根据车辆的动静态特性和运动特性建立CarSim车辆模型,并设计相应的性能指标;然后,采用LQR线性二次最优控制和PID控制设计了针对不同路况条件下的两种跟车策略,结合实际驾驶条件下自身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作为系统输入,将所设计控制策略得到的输出作用于车辆模型。联合仿真表明:线性二次-PID 最优控制策略在不同工况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减小车辆在跟随过程中的稳态误差,且能够明显改善驾乘体验。

    车辆线性二次最优PID控制策略自动驾驶纵向动力学控制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下AUTOSAR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变革

    刘宏倩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能源以及人工智能等各类新兴技术与汽车逐渐融合,"软件定义汽车"趋势已逐渐确立,汽车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新四化"大背景下,AUTOSAR标准很好地解决了汽车的电子电气系统愈发庞杂的问题,实现了智能汽车软件系统的无缝集成与高效开发,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夯实基础,为构建良好的汽车产业合作生态提供有力保障,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变革。

    AUTOSAR软件定义汽车智能汽车智能网联化智能网联汽车

    混合时间窗多类应急物资电动车辆配送研究

    崔一伟曾明华
    78-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且减少配送成本,本文针对多类物资提出了可跨周期的混合时间窗配送方法。以最小配送总成本为目标,考虑车辆路径约束、非常紧急与一般紧急物资的配送时间窗约束、车辆充电约束等,建立多类应急物资电动车辆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并基于遗传算法设计了模型求解算法。在实例中,对比分析了有无优先级、软时间窗的情况,对比最终形成的最优路径以及客户点满意率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应急条件下对紧急物资的配送做到总花费成本最小,顾客满意率较高。

    电动车辆配送路径多类应急物资混合时间窗优先级

    废旧沥青混合料环氧热再生性能研究

    郑松松刘华苏三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沥青路面热再生方法废料掺配率不高、路用性能不佳等问题,本文开展环氧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研究及应用,通过室内试验确定环氧沥青的胶结料比例,以及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并验证了环氧沥青再生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结果表明,环氧沥青再生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高温稳定性、抗水损害能力及密水性均优于新拌沥青混合料,具备良好的路用性能。环氧沥青厂拌热再生技术可以实现再生沥青混合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整体利用率达到 100%,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旧铣刨料,有效降低养护成本,并且大幅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及抗车辙能力。

    沥青混合料废料再生厂拌热再生环氧沥青

    钢渣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分析

    韩方元万青青徐新强闫升...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工业固废钢渣,研究其技术指标与性能特点,进行钢渣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分析钢渣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以及体积安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陈化后的钢渣力学性能优异,可以作为优质集料应用于沥青混合料中;钢渣的浸水膨胀率和游离氧化钙含量随着粒径规格的减小而增大;钢渣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应采用"体积法",在确定有效相对密度时,应采用沥青浸渍法;钢渣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优异,并且体积安定性良好;综合路用性能、体积安定性以及经济性,钢渣可尽可能作为粗集料在沥青混合料中进行应用以保证经济性。

    钢渣体积安定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废旧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抗车辙性能研究

    何建陈光海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沥青结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本研究使用CR和SBS两种聚合物对基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首先,基于常规的沥青性能试验(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试验),对不同掺量下的CR和SBS单一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高-低温性能研究;继而,利用常规性能试验研究CR掺量对废旧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其中SBS掺量固定为 2%,仅改变复合改性沥青中CR的掺量;最后,基于动态流动剪切仪(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对废旧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进行多应力蠕变松弛(Multiple Stress Creep and Recovery,MSCR)试验,利用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和应变恢复率(R)两个指标进一步研究废旧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抗车辙性能。结果表明,2%SBS和 12%CR复合改性沥青的抗车辙性能优异,甚至优于SBS掺量为 4。5%的SBS改性沥青。

    沥青路面材料高温性能废旧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

    基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道路施工分析

    倪培治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公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满足人们对出行的多元化需求,本文从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及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目标出发,结合当前公路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就绿色公路建设的意义及相关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绿色施工注意事项,为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设思路。

    道路工程施工方案低碳环保绿色建造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