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林学钰

双月刊

1671-5888

jdxbdxb@jlu.edu.cn

0431-88502374

130026

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力求以繁荣和发展地质学科科技与教育事业为重点,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培养新生力量,把期刊办成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本刊主要刊登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等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为中文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内外10余家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和摘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其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在综合类期刊中居于前列。本刊连续多年被吉林省评为一级期刊,多次获国家、省部级优秀科技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海域锦州25-A构造区中生界火山岩有利储层成因

    牛成民于海波单玄龙王冰洁...
    1788-1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于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尚缺乏深入认识.针对探讨中生界火山岩有利储层成因这一难点,综合应用钻井数据、铸体薄片及物性测试资料,对渤海海域锦州25-A构造区中生界火山岩的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孔隙微观结构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火山岩优质储层发育的条件和储层发育模式.研究表明:锦州25-A构造区中生界火山岩主要发育中酸性溢流相下部亚相的粗安岩和安山岩,以及少量的基性溢流相玄武岩.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中酸性溢流相的粗安岩和粗面岩中,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为主,主要发育基质溶孔、晶内溶孔和裂缝,在火山岩顶部的风化砂砾岩中也可见一些粒间孔.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0.3%,渗透率平均为0.209 mD①,属于高孔-低渗型储层.火山岩体顶面经过长时间风化剥蚀顶部常发育厚层风化壳;同时在母岩带中还发育有喷发单元间次级风化壳的内幕储层;有效裂缝方向主要为NEE—SWW和NS向,为上述风化作用形成有利储层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本文建立了"以风化作用主控,火山岩顶部发育厚层风化壳储层,喷发单元顶部发育次级薄层风化壳内幕储层"的火山岩规模型储层发育模式.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凹陷锦州25-A构造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风化壳发育模式

    渤中凹陷北部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徐春强王晨杰王蔚
    1801-1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广泛分布,目前已在多个构造发现了火山岩油气藏,表明渤中凹陷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渤中凹陷北部火山岩岩性岩相复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流体改造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但成藏机理的相关研究目前仍较为薄弱.为了明确中生界火山岩成藏的主控因素,本次研究通过岩心及镜下薄片观察描述,依据物性以及主量元素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并结合地震资料对火山岩岩相进行分类,系统总结了研究区火山岩有效储层的形成机制及成藏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7种岩性、6种岩相,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孔隙+缝网型.中酸性火山岩是形成优质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溢流相中酸性熔岩是形成优质火山岩储层的有利岩性岩相;构造成缝以及后期大气淡水和有机酸的溶蚀作用保障了优质储层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了火山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性.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与火山岩潜山直接对接,或通过断层及不整合面输导后有效地运移,在主成藏期发育多个背斜圈闭可聚集成藏;同时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三段厚层超压泥岩作为有效盖层,在全区平面上稳定分布.

    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火山岩油气藏

    渤海湾盆地沙垒田西北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形成与油气成藏

    黄志叶涛肖述光李飞...
    1815-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目前已发现的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对构造低部位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的储层发育程度以及成藏规模还缺乏深入认识.为了探索斜坡带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规律,明确油气成藏条件,本研究以沙垒田西北(沙西北)斜坡带为靶区,开展了潜山构造演化、储集空间形成机理、潜山油气成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西北斜坡带下古生界潜山岩性由上组合(大套灰岩夹白云岩、泥灰岩)和下组合(鲕粒灰岩、灰岩和泥岩互层)组成,崮山组区域稳定泥岩是二者的分界线;斜坡带潜山经历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五期构造运动,具有跷跷板式构造演化特征,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为储层发育奠定基础,优势岩性组合-叠合应力成缝-多期岩溶改造三元耦合控制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发育,上组合形成似层状缝溶型优质储层,是优势的油气聚集层系;低斜坡碳酸盐岩潜山处于烃源岩超压中心与常压储层直接接触的常超过渡带,发育上组合表生岩溶成储-下组合致密层遮挡封盖的地层侧封油气成藏模式,形成斜坡带大中型油田群.

    碳酸盐岩斜坡带潜山缝溶型储层地层侧封油气成藏渤海海域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义县组火山喷发旋回及其分布规律

    刘翔宇单玄龙衣健苏思远...
    1829-1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义县组火山岩分布范围广,地层结构复杂、横向变化快,其火山喷发旋回的划分对研究火山岩空间展布特征和指导油气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义县组38口钻遇火山岩层系的岩心、壁心薄片、锆石U-Pb测年等地质资料以及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利用火山地层学方法及地震火山地层学理论,对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岩分布及其与断裂的关系以及火山喷发旋回的油气地质意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义县组火山岩可划分为3个旋回,旋回一为基性旋回,主要发育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平均钻遇厚度为189 m,火山岩喷发时间为128~122 Ma;旋回二为中性旋回,主要发育安山岩、粗安岩,平均钻遇厚度为232 m,火山岩喷发时间为122~115 Ma;旋回三为酸性旋回,主要发育流纹岩、隐爆角砾岩,平均钻遇厚度为241 m,火山岩喷发时间为115~114 Ma.2)旋回一火山岩在渤中凹陷内分布最广,仅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和渤东低凸起北段缺失该地层,其分布主要受燕山期走滑断裂控制,以裂隙式喷发为主;旋回二火山岩在渤中凹陷内大面积分布,仅渤南低凸起、石臼坨凸起主体以及渤东凹陷内缺失该地层,其分布主要受燕山期走滑断裂以及NWW向印支期先存断裂控制,以中心式喷发为主;旋回三酸性火山岩在渤中凹陷内分布面积显著缩小,在渤中凹陷北段大面积缺失该地层,其分布主要受燕山期走滑断裂以及部分NWW向印支期先存断裂控制,以中心式喷发为主.3)本区旋回二与旋回三火山岩具有较好的储层物性特征,且油气显示效果良好,可作为渤海域渤中凹陷义县组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层位.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白垩系义县组火山岩旋回划分地层分布锆石U-Pb测年火山岩油气藏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中生界火山岩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

    王庶丞唐华风邹明倬陆国超...
    1846-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垦利16构造的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对储层品质影响显著,但其形成期次和分布规律还不清晰,制约了储层的深入认识.本文基于岩心、成像测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开展垦利16构造中生界火山岩裂缝类型、形成期次和分布规律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识别出6类裂缝,包括炸裂缝、隐爆缝、冷凝收缩缝、风化缝、构造缝和溶蚀缝;裂缝以中高角度为主;冷凝收缩缝以中等尺度为主,构造缝以大尺度为主;裂缝开度由高到低分别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沉火山碎屑岩和熔岩.裂缝形成期具体可划分为5个,走滑应力体系下形成了大量的构造缝.各岩性的裂缝面密度由大到小分别是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各岩相的裂缝面密度由大到小分别是熔岩流亚相、热碎屑流亚相、热基浪亚相和崩塌再搬运堆积亚相;露头区熔岩的断裂破碎带宽度可达2 m,裂缝多呈开启状态;火山碎屑岩的断层发育擦痕,形成分米级致密带,降低了岩石渗透性.

    裂缝成因分布规律火山岩储层中生界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

    珠一坳陷古近系火山物质分类、鉴定识别方法及其深层油气地质意义

    何元琴朱红涛丁琳陶文芳...
    1860-1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勘探重心逐渐由浅层转入深层古近系,古近系火山物质普遍发育,是影响深部碎屑岩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研究综合利用镜下薄片观察、元素面扫描、碎屑锆石形态特征和年代学等方法,结合研究区火山发育背景,对珠一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火山物质的性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碎屑岩储层中主要发育酸性、中性、基性的火山物质.酸性火山物质常具有高硅低碱质特征,富Al和K元素,蚀变产物以高岭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为主,其形成与酸性岩浆喷发有关,常与流纹岩岩屑等伴生,并可识别出同沉积火山锆石,主要分布于陆丰凹陷;中性火山物质Si元素质量分数中等,富K元素,蚀变产物主要为自生石英,常与安山岩岩屑伴生,在恩平23构造带和恩平27构造带均有分布,少量分布于陆丰13构造带;基性火山物质Si元素质量分数极低,富Fe和Mg元素,蚀变产物以铁镁质黏土矿物和浊沸石为主,主要分布于惠州凹陷,偶见于西江凹陷.另外,研究区陆丰13构造带局部发育少量偏碱性的火山物质,主要通过蚀变产物为磷灰石来判别.凝灰质储层普遍呈低孔、低渗特征,但在特定的成岩条件下,少量火山物质以及火山物质的溶蚀性质能够起到增孔和保孔的作用,对后期油气充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火山物质识别元素面扫描碎屑锆石年代学储层油气地质古近系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中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高阳东龙祖烈陈聪姜大朋...
    1883-1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明确该区域的油气来源与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中深层原油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开展了地球化学特征、原油成因与来源,以及烃源岩评价及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原油为高含蜡量、轻—中质原油.开平凹陷南部K18-1和K11-4含油气构造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较为类似,均具有C21TT或C23TT优势,较低的奥利烷含量,以及C27、C29规则甾烷优势,并有4-甲基C30甾烷的分布,表明该区域原油具有藻类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但K18-1和K11-4含油气构造的原油生烃母质不甚相同.K18-1含油气构造的原油较为特殊,与K11-4和其他区域原油均具有一定差异,奥利烷含量较低,C21TT/C19+20TT指数较高,为较为典型的湖相原油;K11-4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则与开平凹陷等其他区域的原油相类似,奥利烷含量较高,C21TT/C19+20TT较低,为偏河流-三角洲相原油.开平凹陷南部区域不同层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文昌组下段为Ⅰ-Ⅱ2型有机质湖相烃源岩,文昌组上段—恩平组为Ⅱ1-Ⅲ型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前者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均优于后者.基于上述研究,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及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价,综合认为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原油主要来源于各自含油气构造下伏的文昌组下段烃源岩.开平凹陷南部区域具有较为优质的烃源条件,勘探前景较好.

    开平凹陷地球化学油源对比原油成因烃源岩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始新统物源体系展布特征

    单玄龙王志豪卫哲张朋霖...
    1896-1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主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因其广阔的油气远景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始新统沉积的源区构造背景、源岩成分、古水系及古地貌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坳陷期—断坳转换期物源体系的演化仍不甚清晰.本文通过岩石矿物学分析、稀土元素特征研究及三维地震数据体解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白云凹陷始新统古地貌演化及物源展布特征.结果表明:文昌期、恩平期源区构造背景均具有再旋回造山带属性,而恩平组沉积同时受到了混合造山带及稳定陆块源区的制约,显示了断坳转换期混源的特征.此外,金红石/石榴石等深成岩矿物比重在恩平组较高,可能指示了源区强烈的构造变质作用.稀土元素特征显示白云凹陷始新统源岩与花岗岩的配分模式相似.坳陷期—断坳转换期古水系由收敛至发散,整体呈顺时针摆动.物源供给总体呈现盆内轴向供给—北部缓坡供给—盆外长轴供给的转换特征,湖盆特征也呈现出小盆浅湖—大盆深湖—宽缓湖盆—浅水广盆的特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稀土元素古水系古地貌物源体系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南洼-荔湾凹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模拟

    张向涛张丽丽胡杰张青林...
    1912-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云南洼-荔湾凹陷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地质背景复杂,经历了多期拉张和沉降.始新世—中新世的构造演化包括裂谷作用和坳陷作用,形成多层沉积结构.本次研究利用构造-热演化模拟,揭示研究区的构造沉降史和基底热流史,从而探讨盆地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共选取19条测线(东西向7条,南北向12条),建立380 口模拟井,进行构造-热演化模拟,恢复白云南洼-荔湾凹陷的构造沉降史及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发现白云南洼-荔湾凹陷自始新世以来存在两期快速沉降,分别发生在始新世(47.8~33.9 Ma)和中新世(23.0~13.8 Ma),并且构造沉降具有显著的东西、南北差异.同时基底热流经历了两次显著上升:第一次在始新世,基底热流快速上升至约86 mW/m2;第二次在中新世,基底热流在13.8 Ma达到最高值,其中荔湾凹陷南部达到125 mW/m2.上述表明,白云南洼-荔湾凹陷的沉降和热流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构造-热演化模拟构造沉降基底热流白云南洼-荔湾凹陷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

    卫哲向绪洪谢世文张朋霖...
    1927-1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云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南部,属于继承性深大凹陷,目前勘探成果表明其为富气凹陷.受控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古地貌格局、断裂组合、物源供给、古沟谷-坡折体系等因素的差异,研究区发育了多个不同类型的源-汇系统.为了明晰研究区内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规律,本文通过详细的岩石矿物学分析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区内核心参数进行了定量化表征.结果表明:裂陷早期(下文昌组时期),物源以盆内基底的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供源为主,盆地整体呈现了凹隆相间的格局,沉积中心与深洼受NWW和NE向两组不同展布方向的轴向断槽物源控制,并形成了富长英质砂体;该时期的砂体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主要呈现短程、低结构成熟度的特征.上文昌组时期,轴向物源逐渐萎缩,受沟谷体系制约的北部物源通道规模逐渐增大,与下文昌组时期相比,该时期碎屑岩具有更高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显示了较大规模的搬运过程.恩平组时期,岩相古地理及物源体系格局均与文昌组时期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典型的浅水广盆沉积特征,并在西北通道一侧发育大规模盆外物源,盆内物源区规模明显减小.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物源体系时空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