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

刘家铎

双月刊

1671-9727

hxq@cdut.edu.cn

028-84078973

610059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 ISSN 0256-2197, CN 51-1153)、《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 ISSN 1005-9539, CN 51-1460/P)。现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已进入国内三种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即:(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和第四版(2004)的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核心库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此外,本刊还是"四川省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先后11次在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4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1次;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项奖励等同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收录本刊全部或部分论文的科技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4)中国地质文摘;(5)中国石油文摘;(6)古生物学文摘;(7)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8) EI; (9)РЖ;(10)Chemical Abstracts;(11)Petroleum Abstracts;(12) Bibliography and Index of Geology;等等。主要栏目有:地质与矿产,油气地质与勘探,水文与工程地质,核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与应用化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 6.2级地震震害异常的启示

    王运生赵波吉锋李为乐...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 6.2(Mw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地质灾害.为了对该次地震的震害有初步认识,基于已有文献资料、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本文尝试对该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地震为逆冲型事件,发震断裂为拉脊山北缘断裂东段;震源浅叠加松散覆盖层产生了明显的地震波放大效应,使得极震区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异常高,强震动使得房屋大量倒塌;而位于断裂上盘的积石山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相对不发育,仅在黄土覆盖的官亭盆地产生了数百处小型滑坡和中川乡一处较大规模的地震液化滑坡泥流.

    积石山Ms6.2级地震地震液化滑坡泥流地形放大震害异常松散堆积层

    积石山Ms 6.2级和泸定Ms 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比

    铁永波张宪政曹佳文秦雅东...
    9-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积石山Ms 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 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积石山地震泸定地震地震地质灾害对比研究同震滑坡分布特征控灾因子

    2023年积石山Ms 6.2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李雨森李为乐许强许善淼...
    22-3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了 Ms 6.2级地震,地震灾害损失显著高于同震级地震,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特征,有助于揭示此次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原因.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1 cm和7.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1 m,主要集中在地下0~8 km.与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 6.0级地震对比发现,长宁地震地表最大形变量为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8 m,均大于积石山地震,推测积石山地震灾害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为震区居民房屋相对集中、房屋抗震性能差和黄土区场地地震波放大效应等.

    积石山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同震形变断层滑动震源机制反演

    2023年积石山Ms 6.2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初步分析

    李为乐许强李雨森单云锋...
    33-4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 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并探讨了草滩村液化滑坡—泥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共发育1 535处同震地质灾害,主要为中小规模黄土滑坡和浅表层岩质崩塌,集中分布于黄土梁和黄土塬内冲沟两侧、单薄黄土梁两侧以及大型历史滑坡后壁等局部地形较陡峭的部位.地震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而地形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局部分布规律.同震地质灾害在0.1~0.3 g震峰值加速度区域、发震断层下盘区域、南东坡向、30~60 m坡高范围、斜坡中部以上20~40 m范围分布数量最多.受广泛关注的草滩村"砂涌"灾害本质是饱水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液化滑坡.2016年完成的填沟造地工程改变了滑源区地表和地下水流通条件,地下水通道被堵塞,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和下部土体饱和可能是该处发生液化滑坡的重要原因.

    积石山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黄土滑坡液化滑坡—泥流填沟造地工程

    高含硫气井元素硫溶解度与硫沉积预测模型研究

    王国锋
    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正确评估高含硫气井的储层硫堵伤害,通过收集整理大量酸性气体硫溶解度实验数据,建立了考虑溶质压力特性的典型高含硫气藏条件下元素硫溶解度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气水渗流理论与硫溶解度随压力变化量函数,推导了元素硫沉积量化表征数学模型;采用四川盆地某高含硫边水气藏与典型硫堵气井的基础静态与动态资料等,定量分析了影响气井硫堵状况的因素与储层硫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缓解储层硫堵状况的技术思路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验证,证明了本文建立的硫溶解度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预测结果也更可靠;②气井硫堵程度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相同的生产时间下,较大的气井 日产气量、储层(初始)含水饱和度、非达西流常数,较小的储层有效厚度、储层(初始)孔隙度与渗透率、井底流压,能够造成更严重的气井硫沉积堵塞状况;③随着气井生产时间的增加,气井硫堵区域逐渐向井筒外围地层扩展.在气藏不同开发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硫沉积治理思路.开发初期,建议采用"控速为先,治理为辅"的治硫思路;开发中期,采取"控治并重"的思路;开发后期,应以经济效益为先,维持气井带液生产是该阶段的重点工作.

    高含硫气藏含硫气井硫溶解度硫沉积预测模型

    致密砂岩储层不同成藏环境下气水分布研究——以东胜气田十里加汗气区下石盒子组为例

    曹桐生张厅汉张悦王璐...
    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广阔,但已有的开发实践证明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其中气水分布的精细认识是目前的主要挑战之一.为 了深入揭示致密砂岩储层在不同成藏环境下的气水分布规律,本文以东胜气田十里加汗气区上古生界气藏下石盒子组1段和2+3段储层为例,在相似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宏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一口水平井底部位置成藏过程中的不同充注方式、不同充注动力、不同岩心类型条件下的气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连续充注相比,幂式充注下储层中的含气饱和度更高,平均比连续充注高7.95%,阶段性的充注方式使得注入气在停住期间可以进行饱和度场再分布,增大波及体积,气水分布类型主要以气水同层或含气水层为主,无边底水;充注动力研究发现,连续充注条件下强充注动力会加剧不均匀充注程度,降低充注气体的波及效率,导致致密储层中上部的大量地层水被封存,而幂式充注条件下强充注动力可以改善不均匀充注程度,改善波及区域的驱替效率,提高储层的含气饱和度;岩心类型实验显示,储层露头岩样由于其更强的非均质性,充注气体在低物性区域会绕行或充注不彻底,断裂带沟通或远离充注位置区域,充注气体未波及,形成不同规模水体.本次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研究区测井解释结果趋于一致,研究结果对该区块不同成藏过程气水分布特征的认识具有参考意义.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环境相似准则物理模拟实验气水分布特征

    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建模中几个关键问题处理技术

    周昕陈克勇李宜真李彦超...
    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存在若干技术难题,例如基于顺层水平井构造还原及精细建模技术问题、基于水平井的页岩多属性参数一体化建模技术问题及不同尺度天然裂缝综合表征及建模技术问题等,本文就以上几个问题的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针对基于顺层水平井构造还原及精细建模问题,提出使用水平井段密集分层节点数据全点约束的层面循环构建技术进行处理;针对基于水平井的页岩多属性参数一体化建模技术问题,提出使用相控及多属性约束的逐级关联建模技术,其中由于水平井数据采样产生的统计偏误问题,采用对水平段所在的小层进行高精度分层细化水平段定位及平面网格倍数抽稀的办法进行处理;针对页岩中多尺度天然裂缝综合表征及建模技术问题,推荐采用裂缝分形模拟技术;针对水平井导向模型在钻井中实时更新问题,推荐采用虚拟井分层控制技术方法.以上技术方法均通过威远气田验证,大幅度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在页岩气储层地质建模中可推广使用.

    页岩顺层水平井构造建模相控建模逐级关联约束建模

    基于熵权法-TOPSIS-灰色关联法的储层综合评价:以莺歌海盆地黄流组为例

    梁玉凯宋荣彩郑华安张超...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莺歌海盆地上中新统黄流组是高温高压系统,地层地温梯度超过4 ℃/100 m、压力系数大于1.6.地热资源潜力丰富,但地热资源评价的相关工作还未开展.通过9 口钻井、测井录井、生产资料以及最新7 口井地层测温数据和岩石热物性参数测试,在储层储集性能基础上,结合热物性参数,开展储层综合评价工作.以黄流组为例,在储层六参数关系评价基础上,优选孔隙度(Φ)、渗透率(K)、泥质含量(Vsh)、地层系数(DΦ)、地层温度(T)、生热率(A)、热导率(J)7个热储评价指标,采用熵权-TOPSIS-灰色关联方法,对该类型热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7个评价指标中,孔隙度、渗透率、地层系数的权重占比较大,分别为21.31%,21.07%和20.42%,是主要影响因素.考虑评价参数的正负理想解的欧氏距离和各指标与正负理想解的灰色关联度,开展不同决策偏好情况下的相对贴近度角度来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储层H1-2、H1-1、H2-2相对贴近度较高,分别为0.624,0.606,0.529,储层性质较好,可作为莺歌海盆地黄流组热储层的重点研究对象.

    莺歌海盆地黄流组热储熵权—TOPSIS—灰色关联方法热储评价

    河控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西组一段为例

    欧阳诚段新国方健刘金库...
    102-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一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地势平坦、古水深较浅、湖平面频繁升降、物源充足等特点,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取心井岩心分析及侧井相分析,探讨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山一段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浅水三角洲的陆上部分沉积过程与曲流河沉积具有一致性,发育边滩、"渐弃型"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洪泛平原等微相,平面上河道在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形成边滩微相.此外在凹岸发育一定规模的废弃河道,河道砂体呈南北向分布,发育少量的决口扇沉积,在河道间发育细粒沉积洪泛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的建立为预测优质砂体发育位置提供地质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山一段河控浅水三角洲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

    三工河小流域泥石流生态—岩土工程调控措施减缓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

    吴铭洋陈宁生杨溢侯儒宁...
    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泥石流治理措施对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天池上游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形图叠加、遥感解译和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等手段,实测计算了该流域1971~2003年、2008~2020年两期土壤侵蚀模数,定量评估了在该流域开展的泥石流生态—岩土工程调控措施对小流域生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发现:(1)三工河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经泥石流综合治理后增加11.34%,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16.93%,泥石流沟道及河谷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2)三工河流域1971~2003年平均侵蚀模数为0.34 mm/a,较北天山山地流域同期平均侵蚀速率高出131%,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人为因素激发山洪泥石流的爆发导致流域生态环境恶化;(3)流域经生态—岩土工程调控后(2008~2020年),平均侵蚀模数降低至治理前的15%(0.051 mm/a),为北天山地区山地流域同期平均侵蚀模数的34%.

    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定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