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陈伟

月刊

1001-9154

cdtyxb2001@263.net

028-85095371,85065590

610041

成都市体院路2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发行的文理综合刊物。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历年来,学报曾获得国家和四川省的各种奖项,被评为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自1992年以来,该刊一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在全国首次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评选中,又被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前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体育的生成历史——"体育史"基于教材编写的学科反思

    王广虎
    1-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史"的教材编写,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把握体育生成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脉络,厘清体育生成的历史动因和历史条件,辨析体育生成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进而编写出与学科性质相符的生成历史。但审视现有的"体育史"教材,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即片面强化"体育史"的体育学属性,以先入为主的体育概念挖掘和整理历史上表征凸显的身体活动或身体行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史"的历史学属性。因而应自觉突显史学取向,并基于新史学思想和理论,从教材体例与历史脉络、历史时间与关键节点、历史空间与世界历史、新史学观与历史诘问等维度,检讨体育史编写中存在的不足或缺失。

    体育史生成历史历史生成教材编写史学取向

    固本逐新,融合发展,共促体育教材建设新篇章——2023纪念高教版《运动生理学》出版三十七周年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研讨会综述

    段锐吴韬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课程教材建设一直是学校体育发展关注的重点,教材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核心基础理论课程,随着新知识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以及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教材建设也应与时俱进。2023年11月17—20日纪念高教版《运动生理学》出版三十七周年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广东广州召开。文章全面回顾了此次研讨会,围绕新阶段运动生理学科发展方向与使命、体育课程思政、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原则及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运动生理学教材建设课程与教学体育课程思政运动人体科学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问题指向与实践旨归

    雷正方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全面解读了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即创新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旨在解决服务供给不充足、发展结构不平衡、生态保护不彻底、内外联动不通畅、成果共享不充分等的问题指向;针对性提出了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应遵循制度完善与产品创新并创的效率优先观、补齐短板与优化结构并行的系统平衡观、提升认识与控制规模并重的持续发展观、开放发展与多元共治并举的协同实践观、强化共识与融合推进并为的民生指向观等的实践旨归。

    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问题指向实践旨归

    中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建设成效、制约因素与促进策略

    马德浩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阶段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制度与法治建设渐趋完善,多口管理的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健全,人才队伍规模也日益扩大等。然而,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的因素,如制度与法治建设滞后于发展需要,保障性不足;多口管理的组织体系协调度不高,容易形成掣肘;行业协会行政化色彩浓厚,自主性偏低;人才队伍的组成结构不平衡,志愿服务率不理想。为了促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广泛开展,一是要重视发展规划设计,健全配套性法律法规;二是要强化多部门协调,创新合作形式;三是要推动行业协会去行政化改革,增强其自主性;四是要优化人才队伍组成结构,提升其志愿服务率。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管理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山地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空间分布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杨丽芳何涛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作为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域,研究其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具有典型山地城市特征的重庆市为例,运用核密度估算法、最小阻抗法、空间插值法和地理探测器对重庆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重庆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主要分布在渝中、渝北、南岸、巴南西部临江一带,总体分布与城市发展具有耦合性,其空间分布主要受交通可达性、房价、人口密度和地势等因素影响,其中交通可达性和房价影响较大,人口密度和地势次之。文章提出以区域发展水平为着力点,建设多层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建设"亲民"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以山地城市独有的城市形态,丰富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内部空间结构等优化配置建议,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的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地理信息技术山地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公园重庆市社会公平

    体育公园赋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王翔宇张韧仁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文章深入分析了体育公园赋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是"山、水、人、城、境"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范式和新形态,同时也是对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理念的系统反思、对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化完善、对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城市发展的积极回应;系统论述了体育公园赋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路径:打造多轨赛事体系、夯实办赛硬件基础、形成集成创新效应的办赛路径,营造文体旅商新增长点、形塑生态健康美丽之城、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的营城路径,加快运动休闲功能区建设、提高运营模式升级效率、推动体育产业链协同联动的兴业路径,促进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健康低碳运动休闲载体、赋力营建全龄友好生活体系的惠民路径。以期凝聚"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合力、助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新发展理念体育公园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示范区

    冬奥会促进就业:国际镜鉴与中国方略

    朱凯迪马思雨王莹王云辰...
    53-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承办冬奥会是张家口市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如何借助冬奥会综合效益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亟需破题。基于此,文章聚焦冬奥会促进举办城市就业这一议题,在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利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研究法,研究了冬奥会促进举办城市就业的特殊价值与历史经验,并以此为关照,在测算2022年冬奥会对张家口市直接就业带动贡献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后冬奥时代张家口市就业促进的优化策略。

    冬奥会奥运经济就业效应张家口

    个体视角:北京冬奥媒介消费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

    王晓梅唐雨晴郭晴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个体视角,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国受众北京冬奥会媒介消费行为与动机。结果发现:(1)审美动机是国内受众进行媒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新媒体技术成为了使用与满足的可供性来源;(2)在冬奥会的媒介消费上受众是自己的"媒介经理",受众的选择主动性和媒介消费方式的组合性和多样性凸显;(3)媒介技术发展、迷身份和对报道客体的态度极大影响了冬奥媒介消费,奥运迷独立于体育迷;(4)受众在北京冬奥会的媒介消费行为与平昌冬奥会有较大差异,但是电视依然是使用量最大的媒体。本研究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大型体育赛事的受众具有一定启发,同时也在实践层面上提示国际奥委会及其相关机构应重视受众在媒介消费上的自主行为,在细分不同迷身份的基础上制定差异性的营销和内容开发策略,并继续重视电视的影响力。

    北京冬奥会媒介消费使用与满足受众动机

    体育事业发展中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论纲——以高质量的体育立法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姜熙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体育事业发展中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是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就加强体育事业发展中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的战略意义、基本遵循、主要立法内容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体育事业发展中重点领域的立法主要应该加强全民健身保障立法、青少年与学校体育配套立法、竞技体育领域立法、体育产业促进立法、职业体育立法、体育市场监管立法、体育组织治理的立法;体育事业发展中新兴领域的立法主要应该重视数字体育立法、体育领域市场竞争立法、体育投融资立法、打击操纵比赛的立法;涉外体育领域的立法应该重点围绕建立起在国际体育活动中保护国家利益的法律制度来展开,并就各类涉外体育事务建立起法治化的规章制度。

    体育强国体育法体育法治立法

    "制造平等"理念下国际体育仲裁院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取向和规则释义

    刘韵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造平等"理念旨在平衡纠纷双方当事人间的势能差距,强调双方当事人的"武器平等"。在国际体育仲裁院"接近仲裁"的价值取向下,法律援助成为"制造平等"理念的具体化展开方式。国际体育仲裁院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经济弱势当事人特别是运动员一方的仲裁权益。法律援助制度的参与主体、构成要件和生效效力等具体规则不仅是"制造平等"理念的具体体现,还呈现出法律援助权利化和社会保障化的现代发展倾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律援助呈现援助主体扩大化和援助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法律援助成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构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我国体育仲裁法律援助发展的具体路径应融入构建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大局,借鉴和参考国际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或他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相关规定,契合《体育法》的价值追求并满足体育仲裁规则的体系性和合目的性要求。

    国际体育仲裁院法律援助接近CAS仲裁体育法运动员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