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邵昱

双月刊

1008-5947

cdxuebao@163.com

028-65983052

610110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驿都西路1492号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行政学院主办的反映政府行政和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与实施,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考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省级双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共价值视域下的中国环境治理——基于战略三角的冲突分析与优化路径

    冉宇豪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然而既有研究对于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冲突与应对缺少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文章运用公共价值理论,基于战略三角框架对我国环境治理中的公共价值冲突进行了界定。在使命目标层面存在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冲突,即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在我国当前历史阶段的此消彼长;在合法性层面存在制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即制度供给与多元利益协调需求间的缺口;在运营执行层面是技术价值与政治价值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注意力争夺和权责划分不明。其中,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当前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此消彼长是环境治理中最根本的矛盾。针对此,文章提出了以制度优化为"一体"、政策设计和技术创新为"两翼"的应对策略。

    环境治理公共价值冲突战略三角"一体两翼"

    吸纳式合作:乡贤参与下的村改居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研究——基于Z市N镇的案例分析

    郝艳丽
    15-2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村改居社区囿于居民的异质性以及新的认同机制尚未建立等因素造成矛盾纠纷频发,乡贤参与下的矛盾纠纷调解可以为基层政府提供新的治理思路。但是从各地实践来看,当前乡贤参与基层治理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乡贤参与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张家港市N镇的案例研究发现,乡贤可以通过成立社会组织的方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在行政吸纳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层政府与乡贤成立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吸纳式合作"理论框架。吸纳式合作以政府的治理压力和乡贤的参与意愿为前提,二者基于共同的目标,在双方需求的契合下通过政府购买乡贤成立的社会组织的服务建立起合作关系。吸纳式合作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流程建立了基层政府与乡贤之间常态化合作机制,为各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在合作中也需要谨防乡贤参与的过度行政化倾向。

    吸纳式合作村改居社区乡贤纠纷调解社会组织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机理、困境及提升路径

    李东沈阳
    26-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结果,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还存在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技术供给不足、数据流动与共享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限制性条件。为此,应从以下四个维度发力,以最大化发挥数字新质生产力作用:一是强化数字技术资金支持与研发创新并进;二是以高标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构建数据要素流动与共享长效机制;四是激活培养本土人才与外部人才引进双向"引擎"。

    数字新质生产力产业振兴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运作机理与路径选择

    姜文昱黄春森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的跨越式升级,更是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积极响应,是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需要从技术革新、要素配置、产业融合、跨界协作以及开放视野等多重维度洞见其丰富理论内涵与独特运作机理,最终明确其有效优化路径: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数字旅游保障机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孵化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新型旅游劳动者;推动产业数字化革新,激发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城市旅游转型发展新动力;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城市旅游新载体。

    新质生产力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成都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创新实践与价值意蕴

    陈丁漫王胡林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实践如何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是当前我国城市民族事务工作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重要议题。作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成都市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有其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征。新时代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成都市不断探索创新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社区差异性的利益诉求与发展需求,鼓励社区实施精细化的治理策略。另一方面,通过增进各族居民的文化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探索开展"两个标准"建设工作,夯实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思想基础,为全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参照标准。成都市的创新实践,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服务成都市加快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价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互嵌式社区创新实践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成都蒲江乡村建设的经验观察

    曾艳
    53-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乡村社会面临治理结构碎片化、社会关联离散化、基层党建"悬浮化"的现实困境,成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掣肘。成都市蒲江县在乡村建设中,党建引领的治理结构重塑、社会关联再造、价值共识凝聚,重建了乡村社会的权威秩序、有机联系和文化认同,形塑了新的共治格局。基于蒲江乡村建设的经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优化路径包括:整合治理结构,完善组织体系,培育主体能力,再造集体认同,全方位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形塑共治合力。

    党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机制成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司法的实践融合

    刘振华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理"阐释和"法源"地位为其融入司法提供了实践前提。作为"法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衔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共识与司法裁判的接驳功能。作为"法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影响着法律的制定、解释、适用与执行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司法的实践融合存在实践旨趣和实践方法两个维度,且这两个维度相辅相成。在实践旨趣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司法的双向互动不仅促成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广泛认同和遵循,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含义和社会影响。在实践方法维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司法的实践融合,需要从程序、法律方法和案例指导制度三方面入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裁判实践法律方法案例指导制度

    基层赋权清单的法治化建构初探

    吕逸天
    73-8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赋权清单作为推进向基层放权赋能改革的制度载体,尚缺乏理论建构与制度设计。实证研究表明,赋权清单的外部形态呈现纵向上对赋权决定目录约束力不明、横向上与法定职权目录界限模糊的问题,赋权清单的编制规则亦存在主体适格性、依据差异性、程序正当性方面的问题。经分析发现,赋权清单兼具内部自制效力与外部法律效力,宜将其定性为"准行政立法"并适用行政立法裁量的思路。在宏观方案上,应选择并发展"赋权指导目录—赋权决定目录—权责清单"的层次结构,将以"职权公开"为核心目的的法定职权目录摒弃于赋权清单之外;在具体方案上,应以立法机关的提前介入审查补正编制主体的正当性,基于赋权类型的差异展开编制依据的选择与编制程序的建构。

    基层赋权放权赋能赋权清单编制规则法治化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陈园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与效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环境关系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实基础,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出场逻辑。新质生产力通过驱动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农村生活方式变革、推动农村生态治理转型赋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通过技术转化和产业融合加快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通过思想传播和圈层塑造倡导绿色智慧化生活方式,通过政策支持和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唐成余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洁文化是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传统廉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廉洁文化可以从廉政事物、廉政制度、廉政理念三个方面确定其历史资源。在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从廉政文化到廉洁文化建设战略转变的调适性难题、传统廉洁文化与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结合性难题、传统廉洁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融入性难题。对此,可以从传统廉洁文化历史资源的发掘和作用发挥两个维度进行主体调适,从总体战略规划与具体体制机制两个方面紧紧围绕清廉中国战略与"三不腐"体制机制进行实践结合,借助马克思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意识形态转变与文化的内部交融。

    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清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