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巢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巢湖学院学报
巢湖学院
巢湖学院学报

巢湖学院

杨松水

双月刊

1672-2868

chxyxb@yahoo.com.cn

0551-82361424

238000

安徽省巢湖市半汤路育才新村1号巢湖学院

巢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双百”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促进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着重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师范教育及教材法等方面的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学术性,教育科学性和开拓创造性特点,为提高本校教师思想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为面向基层培养中学教师,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生"兼差"及其影响研究

    宁川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迫于形势内迁,并在昆明组建而成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学生在生活的苦难与压力以及各方救济无力的情形下,为维持生活与学业,只得被迫从事一系列社会"兼差"."兼差"活动是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管窥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数以万计贫困学生群体的生活实态.文章通过对联大校史资料、校友回忆录、联大时人日记等材料的挖掘与分析,深入探析西南联大学生"兼差"自救的类型及影响,旨在深化西南联大相关研究.

    抗日战争西南联大生活水平大学生兼差

    安徽省立屯溪民众教育馆初探

    绳会敏周英姿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省立屯溪民众教育馆是抗战期间屯溪乃至皖南地区社会教育事业的中心机构.其因战时屯溪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剧增的人口而设立,围绕抗战救国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通过宣传和教导并举的方式,开展日常宣传、集体仪式、文字阅览、卫生健康、艺术娱乐等广泛多样的事业活动.教育馆虽然总体施教成效有限,但在充实抗战力量、提高民众素质、传播现代文明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民众教育民国安徽社会教育屯溪

    多模态批评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视角——以"扫黑除恶"漫画为例

    张鑫Frank Hang XU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结合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建构多模态批评隐喻的认知分析框架,并以60幅"扫黑除恶"漫画为语料,从认知视角剖析漫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内在含义.研究结果表明,"扫黑除恶"漫画中运用了方位隐喻和战斗隐喻,其目标喻围绕"执法人员""黑恶势力"和"保护伞"这三个方面展开,结合图案模态、文字模态和多种隐喻建构了多模态"击打场景""除虫场景"以及"拔伞场景".多模态批评隐喻的认知分析框架可以深度解释漫画背后含义的生成机制和认知机制,对于深层次理解漫画有较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扫黑除恶"漫画批评隐喻概念整合理论

    论《校园秘史》中的巧合

    杨俊剑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秘史》围绕一场发生在汉普顿大学几位学生身上的谋杀事件展开叙述,勾勒出少年少女心理世界的嬗变,展现出人性复杂的一面.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但与传统悬疑凶杀小说中巧合的运用不同,《校园秘史》中巧合的布设并非意在极力隐瞒凶手身份.作品中异彩纷呈的巧合实则构成三重意义:叙述层面上影响情节的发展和悬念的构成;人物层面上展现出主体精神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运作;外部世界层面上透露出与因果逻辑在世界运行中的关系.通过巧合在作品中呈现的诸种意义,文本传达出作家对客观世界传统与现实的辩证思考.

    《校园秘史》巧合无意识因果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场域研究

    朱海燕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为突破传统教育学单一视角的研究局限性和消除教育生态失衡现象,文章依据教育生态理念和场域理论,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主线,统整宏观、中观、微观教育场域及其协同发展关系,建构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场域,以期提升课程思政场域生态合力,构建科学的育人育才机制,实现教育生态平衡.研究结论可为高校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教育生态学场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于SAMR模型创新高校法学专业隐性育人路径研究

    王姝文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隐性育人融入高校法学专业课程,其实质是法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其形式是隐性育人的法学教育,其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法律人才.为使高校法学专业隐性育人功能得到充分且有效的发挥,更为有效推动法学专业课程教育全面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中,建议将SAMR模型应用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创新我国高校法学专业隐性育人模式.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隐性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SAMR模型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并以商法课程为例,探索SAMR模型下的高校法学专业隐性育人应用路径,为我国培养和造就德法兼修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提供创新教育模式参考.

    SAMR模型隐性育人法学教育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