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通报
测绘通报

高锡瑞

月刊

0494-0911

chtb@periodicals.net.cn chtb@chinajournal.net.cn

010-68531192,685311349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0号

测绘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国家测绘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主办的反映我国测绘科技发展现状和指导全国测绘生产业务的国家级综合性、技术性刊物。致力于宣传国家测绘科技方针、政策及法律、法律,公布新的测绘科技成就,传播测绘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主要内容包括:大地测量、GPS、摄影测量、RS、地图制图、GIS、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海洋测绘、测绘仪器、信息传输、行业管理、测绘教学;计算机、通讯等相关理论技术在测绘领域里的应用;国内外测绘学术动态及有关测绘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联合PS-InSAR技术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研究

    李鑫魏冠军张德龙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形变监测及预测难以做到大范围监测和精准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联合PS-InSAR技术和多变量长短期记忆(M-LSTM)神经网络监测和预测高铁路基冻胀形变的方法.首先,该方法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路基冻胀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优化出3 种冻胀诱发因素,所得数据经预处理后组成训练数据;最后,引入LSTM构建智能化、多变量冻胀预测模型,精确地预测路基冻胀形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PS-InSAR技术在大范围形变监测中具有可靠性,M-LSTM模型预测精度比传统神经网络模型更高,平均判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73、0.024 mm和0.035 mm,说明M-LSTM模型在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路基冻胀形变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PS-InSAR多变量LSTM模型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

    基于改进超体素与图割的室内场景点云分割

    顾滢李霖朱海红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室内场景点云分割是三维场景感知、理解、分析及应用的基础.尽管目前的室内点云分割方法可以应用于很多场景,但缺乏对不同结构分割的适应性,在处理临近平行面的分割时,仍无法避免欠分割,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超体素与图割的方法.首先通过对超体素的邻域选择、法向量计算、特征距离度量,以及对超体素局部邻接图的空间连通性约束与分割,构建出自适应处理临近平行面关系的机制,实现复杂室内场景点云的有效分割,克服欠分割现象;最后通过4 组室内场景点云进行验证,并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提高了复杂室内场景点云分割的精确率和召回率,验证了其对不同结构分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室内场景点云分割超体素图割

    融合光谱阈值与图像技术的静止卫星夜间云检测方法

    文刚周仿荣马仪王一帆...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夜间云检测问题,本文基于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影像数据,分析了云像元光谱特征与图像特征,提出了融合光谱阈值与图像技术的静止卫星夜间云检测方法,实现了静止卫星夜间云的快速、准确检测.利用MODIS云产品和CALIPSO雷达数据,对云检测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验证.结果表明:①云检测结果与MODIS的云产品MYD06 分布基本一致;②算法夜间平均云检测精度达到80.3%;③不同季节夜间的云检测精度随季节变化较明显,夏季最高达到83.3%,可以区分不同季节夜间的云与非云区域.因此,融合光谱阈值与图像技术的静止卫星夜间云检测方法能有效实现夜间云检测,为夜间云检测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夜间云检测静止卫星光谱特征图像技术

    基于双目深度筛选的ORB-SLAM3算法

    符强腾先云纪元法任风华...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ORB-SLAM3 算法中特征点存在易丢失、精度低,进而导致双目在复杂场景下运动轨迹误差大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改进的ORB-SLAM3 算法.首先,在ORB特征匹配算法中引入自适应角点检测技术,增加特征点的采集数量,并采用光流法跟踪图像特征,提高关键帧的创建成功率;其次,以特征点为中心,作区域搜索,提高实时性;然后,采用双向左右一致性检验筛选最优视差,应用Prosac算法去除误匹配点对;最后,结合深度信息对关键帧进行筛选,提高关键帧的质量,优化相机位姿.采用KITTI和EuRoc数据集进行了试验,验证了改进算法在绝对轨迹误差上具有良好的优化效果.

    双目视觉ORB-SLAM3光流法Prosac算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卫星影像立体匹配算法

    李冬瑞童鑫李文涛宋欣屿...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卫星影像立体匹配是大规模地球表面重建的重要步骤之一,现有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匹配效果不佳、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卫星影像立体匹配算法,算法流程包括数据集构建、立体匹配网络搭建、多级迁移学习及后处理.首先将裁剪得到的核线影像对输入改进的注意力成本网络,完成特征提取、注意力成本构建、视差估计与视差优化;然后经多级迁移学习训练的网络,可适应不同数据源,预测得到视差图;最后对视差图进行自适应后处理,以消除错误匹配.使用吉林一号高分02、高分04 系列卫星影像进行试验,获取的视差图精度优于1 像素,表明使用本文算法可获取准确、清晰的视差估计,决定了后续高质量数字表面模型结果的生成.

    卫星立体影像视差估计卷积神经网络注意力成本体迁移学习

    基于MEMS IMU的GNSS RTK/INS紧组合定位分析

    谢晴张全章红平陈德忠...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复杂动态的城市环境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需求,提出惯性单元辅助RTK快速收敛的自动驾驶低成本、高精度定位方法.使用MEMS IMU M39 和战术级IMU Pos320,通过对多组实测车载数据进行仿真中断,得到INS位置漂移误差、模糊度收敛时间、模糊度固定正确性指标,再对无惯导辅助、M39 辅助模糊度固定和Pos320 辅助3 种情形下的模糊度固定时间和定位精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M39 在GNSS中断5s时可辅助RTK实现模糊度瞬时固定,中断时间为10s时可以将RTK模糊度收敛时间压缩至1/4.MEMS IMU的加入使得RTK模糊度固定错误个数显著下降,10 cm以内高精度定位占比由62.25%提高至98.44%.试验验证了MEMS IMU辅助RTK能够加快模糊度收敛速度,提高了其在自动驾驶导航定位应用中的精度和可靠性.

    组合导航RTK/INS紧组合MEMSIMU载波相位模糊度固定

    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流域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单雅敏李贺颖张建辰唐岭军...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土地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以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分析了1980—2020 年黄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农村居民点总体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主要由旱地转换而来;中原城市群农村居民点密度变化最大;除关中平原城市群外,其他6 个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的形状变得更为规则.②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为"东南部聚集,西部、北部较分散",呈现出更为密集的发展趋势,中原城市群变化最为明显.③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高程1km以下、距河流2~5 km处,其规模与距道路的距离成反比;道路是影响兰西、宁夏沿黄、关中平原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而高程是影响呼包鄂榆、晋中和中原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黄河流域城市群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驱动力

    融合分层层次细节和潜在可见集的三维城市场景高效可视化

    徐海贺彪蒯希唐骜巍...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城市场景的可视化是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也是智慧城市提供各种智慧服务的重要环节.三维城市模型中的数据量和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给城市三维场景的数据组织和可视化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当前基于游戏引擎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的城市级可视化平台中,这类数据很难一次性加载和可视化.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分层层次细节和潜在可见集的三维城市场景高效可视化方法,实现了大规模三维城市场景动态调度加载的高效性和三维可视化视觉一致性,并选择深圳市前海区域进行案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自适应性空间网格划分的潜在可见集计算方法的平均遮挡剔除率高达76.6%,可以大幅剔除并减低单次加载进三维城市场景的模型数据量;融合分层层次细节和潜在可见集的动态调度,其渲染可视化帧率基本约保持在60 帧/s,可以满足三维城市场景高效流畅的可视化体验.

    智慧城市三维可视化自适应划分潜在可见集HLOD

    点云密度特征约束下的隧道开挖轴线抗噪提取

    智志洋李爱光杜志刚阮清林...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的隧道原始点云数据往往包含大量的无关点,这对隧道轴线的提取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较难满足现场施工的实时性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考虑隧道点云密度特征,提出一种高效、自动的隧道中轴线提取方法.首先,统计隧道点云的密度特征,依据不同密度的点云区域,判别其点云特征,生成不同的约束系数,并将约束系数作为轴线拟合点的选取依据;其次,经过俯视投影和RANSAC处理,得到投影平面中轴线;然后,经过侧视投影得到拱顶位置,依据拱顶位置将中轴线调整至隧道中心处;最后,利用RANSAC线性拟合以实现对不同区段轴线的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根据指定区域的隧道点云密度特征,能够快速、准确提取带有大量噪声的隧道点云中轴线,且适用于不同区段的开挖隧道,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隧道激光点云点云密度开挖轴线抗噪RANSAC

    微距拍摄条件下的裂缝二维变化测量算法

    杨程翔丁勇李登华
    115-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性裂缝变化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病害种类.针对微距拍摄下现有裂缝二维检测技术不足的问题,本文根据裂缝变化等效物理模型设计了一种能够适应微距拍摄的标靶,并提出了裂缝二维变化检测算法.本文算法由标靶靶别定位、畸变参数修正、裂缝参数计算等部分构成,由树莓派及摄像头组合形成微距图像采集装置,并基于室内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微距拍摄下裂缝宽度变化测量精度在0.1mm以内.

    微距拍摄图像校正射影变换裂缝变化数字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