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建档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建档案
城建档案

张国印

月刊

1674-0289

cjda99@163.com

010-58934426,58933649

100835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南配楼408、426室

城建档案/Journal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Magaz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山西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
    4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新华网
    4页

    青岛:推进城市更新建设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人民日报》报社
    5页

    杭州第一高楼"金钥匙"最新效果图惊艳亮相

    城市更新公众号
    5页

    基于一体化信息平台的"以智促治"——以合肥市包河区"大共治"模式为例

    韩钰卿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巩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之举.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共治"一体化信息平台为例,从平台功能和运行流程来介绍"大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并从平台化治理格局形成、提升治理精细化和提高公众社会参与三方面分析"大共治"治理模式的成效,最后提出对于治理实践中"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公平与效率"的辩证思考,对于当前各地智慧治理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智慧治理平台城市治理数字化大共治

    国土空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管控中的管理协同

    方飞郑婉钰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粗放利用与不合理的国土空间布局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土空间治理相同责任.两个部门的分工不同,但都有坚守生态保护、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因此,两个部门的职责和所依据的制度内容上有很多交叉关联.在此背景下,本文分别从两个部门的职能内容和治理手段入手,梳理国土空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管控中的管理协同.

    国土空间治理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能行业法规管理协同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及发展对策研究

    齐晶晶崔娜陈芳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文章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五个主要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建立产业绿色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对该地区2011~2021年产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及其主因素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11年间一直在稳步提升,2017年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三个主因素中,环境主因素得分最高,经济和社会得分次之.据此,提出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绿色化径向基神经网络生态环境

    社会工作提升重组社区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的何以可能——基于泸州市N社区的实务反思

    唐铭怿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动,许多老旧小区进行社区重组和改造.老旧小区中老年居民数量占比较大且日常交往密切,是重组社区中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力军.本文以泸州市重组N社区的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依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梳理出N社区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的前后状况.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能有效增强重组社区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丰富社区生活,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进步.

    老年居民社会工作社区治理重组社区

    NATO政府工具下的城市大脑建设路径探析——基于18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石映杰刘金凤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运行和公共事务的治理愈加复杂化,城市大脑由此应运而生,成为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力工具.论文选取了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组织编制的《城市大脑案例集(2022)》中的部分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胡德的NATO政府工具分析框架,使用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经过案例赋值与数据分析后,总结得出建设城市大脑的三条路径,分别为官方引导型、自我发展型与资金支持型,其中信息工具在其中作为建设高水平城市大脑的核心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形成本土化的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建设路径城市治理城市智能

    多元共生理论视域下学校空间育人价值的内化路径研究

    彭佩王榕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当今学校空间具有育人价值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度调研并结合相关空间设计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立足于建筑设计视角对学校空间的理论分析还不够完善,实现路径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建筑空间偏重结构而忽视教育功能,学校空间设计过于标准化与工具化,未能满足师生多元化发展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研究表明:以设计学、教育学领域对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进行交叉比较研究,对于丰富学校空间设计中的育人价值的实践路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以建筑学与教育学交叉形成的多元共生理论为学校空间育人价值探究的理论依据,把握住学校空间中多元共生的特性,并将教育理念融入至校园空间设计与育人目标的转换路径之中,在"校城共生""时空共生""文化共生"的改造设计思路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空间育人价值的三大路径:无界共生、多维感知、连接自然.

    多元共生学校空间育人价值内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