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科学院院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科学院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科学院

陈进

月刊

1001-5485

cjkb@163.net

027-82829904;82829859

430010

武汉市汉口赵家条九万方

长江科学院院报/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长江科学院院报》简介《长江科学院院报》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由水利部主管、长江科学院主办的应用科学型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水(利)科学在长江流域水利水电事业中的发展和应用,包括水(利)科学各个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及学科进展、长江流域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研究项目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总结,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及其应用,还适当刊登其他流域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成果及国外有关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发展动向。主要栏目有:健康长江、防洪减灾、江湖泥沙与治理、水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包括工程勘测与安全监测)、信息技术应用、岩土力学、工程水力学、水工结构与材料、水利经济、水工仪器设备、科技简报等。本刊创刊于1984年10月,原刊名为《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7年院名改为长江科学院后,刊名改为《长江科学院院报》。编委会由长期从事长江水利事业的一批老、中、青专家组成。本刊以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发展水利科学,扩大科技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长江流域水利水电事业为办刊宗旨,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事业的科研、设计、施工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本刊是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TA(英文版)首期入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批入选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资料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杂志,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期刊;2006年被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网络数据库收录,1998-2003年被《EI》(美国工程索引)Page One收录。本刊还被收列入美国国际CODEN中心,代码为CKYUE6;被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德国波恩德国科学院图书馆固定收藏;被美国纽约尤里其(Urich’s)国际期刊索引。本刊为月刊,大16开,每月1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册定价6.00元,全年定价72.00元。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171/TV, 国内邮发代号为38-147,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1-5485,国外代号为0799BM, 国外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理(北京399信箱)。本刊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汉口赵家条九万方 邮编:430010联系电话:(027)82829904,82829859 传真:(027)82829904电子信箱:cjkb@163.ne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文水质条件对河段纳污能力的影响——以乌东德库尾攀枝花河段为例

    吴比李云成樊皓王孟...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量分析水文水质条件变化下河段纳污能力变化,对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具有显著现实意义.以金沙江乌东德库尾攀枝花市三堆子—拉鲊河段为研究对象,探究水文水质条件变化对研究河段氨氮纳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堆子断面流量介于900~2 000 m3/s、氨氮浓度介于0.10~0.50 mg/L时,研究河段氨氮纳污能力介于235.12~4 670.38 t/a,三堆子断面流量和氨氮浓度变化与河段氨氮纳污能力变化基本呈线性相关关系.三堆子断面流量和氨氮浓度较小时,综合纳污能力变化介于0.86~64.23 t/a,水文要素流量占主导作用;流量和氨氮浓度较大时,综合纳污能力变化介于-105.34~-1.84 t/a,水质要素氨氮浓度占主导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或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提供对策措施和参考依据.

    纳污能力水文水质条件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乌东德水库

    汉北河流域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暴雨洪水模拟方法

    黄曼丽吴凤燕翁朝晖丁俊芝...
    72-7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丘陵到平原区流域洪水模拟的关键问题,包括流域内降雨空间分布不均、丘陵平原产汇流差异大、下垫面受水利工程建设和调度影响等复杂边界条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模型,以汉北河为例,将大流域划分为11个单元,通过分析场次暴雨在各单元的空间分布解决降雨空间不均的问题;各单元根据各自下垫面条件进行API水文模型参数的率定,解决了丘陵平原产汇流差异大的问题,提高了模型参数与实际情况的贴合度.在模型中,将河流改道、水库、蓄滞洪区、水闸、泵站建设和调度、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对汇流的影响纳入物理模型和产汇流模拟中,以便构建符合实际调度的下垫面产汇流体系.模拟计算的洪峰的纳什系数NSE均在0.85以上,模拟结果表明洪峰流量、水位及峰现时间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暴雨洪水模拟水文水动力嵌套耦合模型汉北河流域人类活动影响

    珠江流域浔江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评估

    冯刚黄强方伟李沛...
    79-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水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破坏性强的特点,风险评估可揭示高风险热点区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科学、高效构建防洪减灾体系.以珠江流域浔江防洪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构建HEC-RAS水动力模型,提取最大流速、水深评估洪水危险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考虑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土地利用等要素,评估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最后计算洪灾风险,分析洪灾风险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动力模型的平均命中率达0.80以上,误报率低于0.28;在浔江防洪保护区内,中高风险区占5.20%以上;1997-2017年间,不同等级的洪水风险均呈加剧趋势,值得警惕的是中高风险区近46.69%区域风险上升趋势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科学高效的洪灾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洪灾风险评估洪水淹没水动力模拟防洪保护区演变规律珠江流域

    竖缝式双池室鱼道与传统VSF水力特性对比

    付成华谢美铃吴一杰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道是为保障鱼类的生存繁衍,保护洄游性水生生物通过水坝、水闸等障碍物的重要通道.采用RNG k-ε模型对竖缝式双池室鱼道和传统竖缝式鱼道(VSF)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各项水力特性.结果表明:与传统VSF相比,竖缝式双池室鱼道流场的主流区数量更多、回流区更稳定;鱼道具有丰富的流速信息,且各竖缝处的最大流速和平均流速均小于传统VSF的50%;鱼道3条主流区位置分布均匀,流速综合衰减率较传统VSF高3%左右.竖缝式双池室鱼道作为一种新型VSF,其水力特性达到了传统VSF结构优化设计的目的,相关成果可为鱼道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竖缝式双池室鱼道传统竖缝式鱼道水力特性流速衰减率

    接立面转弯隧洞的侧式出水口水力特性

    高学平魏南疆刘殷竹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接立面转弯隧洞的侧式出水口,立面转弯隧洞的转弯段将直接影响侧式出水口的水力特性.若立面转弯隧洞参数设计不合理,极易导致侧式出水口内部发生流动分离.选取RSM紊流模型,针对接立面转弯隧洞的侧式出水口进行数值模拟,探究立面转弯隧洞曲率半径R、弯道后直隧洞长度L及转弯角度a等参数对出水口水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隧洞内流动过程进行了讨论.增加立面转弯隧洞曲率半径R和弯道后直隧洞长度L能显著改善出水口的水力指标.当曲率半径R≥12D(D为隧洞直径)、弯道后直隧洞长度L≥16D时,侧式出水口内部无明显流动分离,拦污栅断面流速分布均匀且无反向流速区.研究成果将对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的设计提供指导.

    抽水蓄能电站侧式出水口立面转弯隧洞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黄土高填方场地水分迁移规律

    于永堂孙茉曹静远朱建民...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黄土高填方场地的降雨入渗规律,在延安某黄土高填方场地建立监测站,对天然降雨入渗条件下28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含水率进行为期31个月的连续监测,结合降雨量、蒸发量及气温数据分析压实黄土中的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地面下3.5 m是大气影响深度,随降雨量和蒸发量变化,土体含水率变化存在明显波峰与波谷,并呈周年性变化趋势;地面下1.0 m是大气急剧影响深度,当单日降雨量<29 mm/d时,土体含水率在周年性变化趋势背景下波动较小,当单日降雨量>29 mm/d后土体含水率出现跳跃式骤升;降雨量越大,土体含水率的增幅越大,降雨持续的时间越长,水分迁移入渗的深度越大,监测期内降雨最大入渗深度为6.0~7.0 m.

    黄土高填方场地含水率降雨水分迁移

    公路改扩建高边坡既有锚杆受力特性离心试验

    冯忠居王伟江冠王富春...
    110-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改扩建边坡二次开挖下既有锚杆的受力特性及边坡稳定性,基于自主研发的模型试验锚杆角度支护装置,采用离心试验研究了锚固角度分别为10°、20°、30°、45°、60°及锚杆横向密度分别为1根/(18 cm)、1根/(12 cm)下顺层岩质高边坡开挖全过程中坡顶水平位移、锚杆轴力及坡内土压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锚固角度下,随着边坡开挖卸荷,坡顶累计水平位移非线性增加,且开挖坡顶增幅较开挖坡中大;锚杆轴力呈单峰分布,在开挖坡顶及坡脚时轴力增幅较大,轴力峰值靠近软弱面且随开挖卸荷先减小后增大,开挖后轴力峰值仍为开挖前的61%以上;随锚固角度的增加,坡顶水平位移先减小后增大,坡内土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即存在最佳锚固角度;建议边坡开挖宜采用分级开挖,并在开挖坡顶及坡脚时适当降低速率,综合考虑边坡坡度、岩层及软弱面倾角等因素,合理设计锚固角度.研究成果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在改扩建边坡二次开挖工程中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

    高边坡既有锚杆二次开挖离心试验锚固角度锚杆横向密度

    冻结二灰固化碳酸盐渍土及损伤模型研究

    李治斌刘利骄黄帅丁琳...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寒区工程中,盐-冻耦合效应往往会放大盐渍土体的强度损失.因此,考虑探究冻结作用下二灰固化碳酸盐渍土抗压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固化剂掺量、温度和加载速率作为影响因素,对二灰固化盐渍土进行了无侧限抗压试验,并提出一种考虑温度和加载速率的二灰固化盐渍土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石灰和粉煤灰能明显提高碳酸盐渍土的抗压强度,且使得改良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弱软化变为应变明显软化,当掺入3%石灰和12%粉煤灰时对碳酸盐渍土的固化效果最显著;温度和加载速率显著影响二灰固化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三者之间关系可用非线性函数表达;二灰固化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为温度>固化剂掺量>加载速率,且温度对改良土的影响远大于固化剂掺量和加载速率;所构建的二灰固化土损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和损伤变量的变化趋势.

    冻结盐渍土二灰改良无侧限抗压强度加载速率损伤本构模型

    包裹式加筋土桥台结构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王清明徐超李昊煜赵崇熙...
    126-13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包裹式加筋土桥台结构性能,依托安徽省明(光)巢(湖)高速公路包裹式加筋土桥台项目,进行现场原位监测.通过工后330 d的现场监测,研究了包裹式加筋土桥台面板后水平土压力、桩侧水平土压力、面板水平位移、面板沉降,以及土工格栅应变等分布和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绕桩格栅截断对面板后水平土压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面板后水平土压力沿墙高呈非线性分布,面板中部水平土压力大于其他位置,同时墙趾约束会使底部水平土压力逐渐增大,格栅绕桩截断对面板后水平土压力未造成显著影响;桩侧水平土压力沿高度呈近线性分布,盖梁的存在会使桩侧上部水平土压力偏小;面板水平位移和沉降在工后150~180 d内达到稳定状态,最大变形值均出现在道路中线附近;墙背土工格栅应变随墙高呈非线性分布,随桥台运营时间出现收缩现象.总体上,包裹式加筋土桥台在工后较为稳定,服役期间的监测数据可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桥台格栅截断现场监测结构性能

    考虑非饱和土基质吸力-回弹指数相关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有限元实现

    程昊熊大生唐辉明张抒...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饱和土压缩指数受基质吸力影响明显,回弹指数是土的临界状态本构模型中的重要变形参数.但在本构模型理论研究中,回弹指数随基质吸力的变化影响往往被忽略.为解决这一矛盾,以杭州地区重塑粉土为试样,使用GDS非饱和直剪系统的竖向加载功能,对试样进行50、100、200 kPa 3种定吸力条件下一维固结回弹试验,获取不同基质吸力非饱和回弹指数κ(s),并拟合得到κ(s)函数关系,对比已有试验研究,验证了拟合结果的合理性.进而将κ(s)表达式引入非饱和土扩展剑桥弹塑性本构模型,形成一种考虑回弹指数随基质吸力变化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应用子增量步显示积分算法将该模型编辑成ABAQUS有限元UMAT子程序,最后基于ABAQUS有限元平台结合自编UMAT子程序进行固结回弹数值试验,模拟实际试验过程,对比两者试验结果,验证了该UMAT子程序的正确性.实现了一种考虑回弹指数随基质吸力变化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数值化,为其进一步应用建立基础.

    非饱和土基质吸力回弹指数本构模型有限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