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论坛
长江论坛

王观松

双月刊

1005-3980

cjlt2007@126.com cjlt2007@163.com

027-85618039

430023

武汉市江汉区常青五路100号

长江论坛/Journal Yangtze Tribun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重点研究长江流域、武汉与中部的战略发展问题,密切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前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宣传国际国内的创造性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马克思"当代的普遍问题"的出场、转向与系统化

    王瑜聪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的普遍问题"是统摄马克思犹太人解放、德国人解放和人类解放思想的总问题,是马克思理解现代性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从《德法年鉴》时期的哲学省思启始,经在法国亲身参加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和恩格斯影响下对李斯特经济学的批判,实现了思考"当代的普遍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转向.最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揭示出商品拜物教和资本人格化是造成"当代的普遍问题"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剩余价值剥削.基于此,他进一步提出,只有通过重建个人所有制使人的个体感性存在和类存在之间矛盾和解,才可以真正彻底解决"当代的普遍问题"."当代的普遍问题"不仅彰显着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与发展性,而且在理论层面深化对当前资本主义新形态下人类解放事业的认知.这为探索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途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当代的普遍问题《论犹太人问题》政治经济学《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叶政余晓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论述其分配正义观的标志性著作.在该书中,马克思基于对拉萨尔主义虚假公平分配原则的系统批判,一方面深刻揭示了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普遍历史规律,进而阐明了分配正义的历史阶段性;另一方面,立足唯物史观对无产阶级经由"两个阶段"的革命实践在未来社会建立一种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的分配正义的历史必然性作出了科学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些真理性认识对于推进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旨归的中国式现代化来说至少具有三方面的指导意义,即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型塑与共同富裕目标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在构建和完善三次分配体系中筑牢迈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之基,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凸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取向.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分配正义观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论宁德模式的概念内涵、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

    牟成文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德模式是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建宁德期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同中国尤其是宁德反贫困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反贫困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所摸索出来的一整套好做法与经验.宁德模式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理论特质,这能从习近平同志围绕宁德扶贫开发工作所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经济大合唱"、"森林三库"等重要理念中得到集中展现.宁德模式的实践品格则主要体现于其所具有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之上,这能从习近平同志围绕宁德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为了谁"与"依靠谁"、"干什么"与"怎么干"、"如何实现量积累"与"如何实现质飞跃"等重大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中得到有效印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完整而系统地研究宁德模式并深刻把握其奥义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宁德模式概念内涵理论特质实践品格

    新时代创新致富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机制

    吴朝邦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认为财富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说明致富与创造两者紧密相关.创新是创造的对象化,创新使财富获得质的增长.在我国,"创新孤岛""要我创新""跟跑惯性""财富幻象"等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新时代推进创新致富,应在全社会弘扬创造精神、坚持人民创新主体地位以及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耐心资本"内卷式"竞争全面创新

    政策均衡与要素协同: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基于重庆经验的扎根理论分析

    蒋琪周振超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71份共计19余万字全面反映重庆市基层治理实践的调研材料作系统化概念编码、范畴提炼和"故事线"建构,本文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演进逻辑的一般解释框架: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本质上体现为"党建统筹"引领下不断实现"政策均衡"和"要素协同"的螺旋上升式发展过程.作为一种初步的理论尝试,这一研究进路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地方性治理经验归纳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论局限,所建构的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演进逻辑解释框架亦可为从理论与政策两方面深化对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认识提供启示与借鉴.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政策均衡要素协同党建统筹扎根理论

    在经验与理论的反思平衡中探路农村"新质治理"——兼评"创新基层治理"研究丛书

    王木森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创新蓬勃发展,一种可称作中国式农村基层"新质治理"的全新治理格局加速形成.作为对这一发展形势的理论反映,"创新基层治理"研究丛书通过在深度经验观察与深入理论思考的交互激荡中努力寻求反思平衡,不仅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式农村基层"新质治理"发展的总体图景和主要经验,而且从五大方面对这一全新治理形态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定性作出了富有见地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阐释,为学界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农村基层"新质治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分析框架.

    农村基层"新质治理"党的领导协同之治民主之治智慧之治

    论数据资产登记制度的构建

    张龙姜悦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二十条"指出,要"研究数据产权登记新方式".数据需要满足标准才能成为登记的客体,从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公共安全的角度看,涉及人格利益的个人数据、公共管理机构所掌握的数据和商业秘密不能成为数据资产登记的客体.数据集合存在可交易性,且位于数据价值链的中心位置,应当成为数据资产登记的客体.数据产品没有登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应成为数据资产登记的客体.数据资产登记的主体应当是数据持有者或数据处理者,登记申请方式以单独申请为原则、共同申请为例外.数据资产登记工作应交由大数据局下属机构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负责,具有证明效力和推定效力,原则上采取登记生效主义,涉及授权许可的转移登记时采取登记对抗主义.

    数据资产数据产权数据登记登记对抗主义登记生效主义

    以数治税背景下纳税人税收信息权的法律完善

    赵菁刘鑫瑞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税收征管领域亦迎来了"以数治税"的新时代.这一变革显著提升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与精准度.然而,在此过程中,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泄露风险潜在增加,这不利于纳税人税收信息权的实现,且构成了对税收公平、正义的挑战.这种困境的出现,主要由于现行纳税人税收信息权的法律依据尚不充分、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以及对信息泄露事件的救济措施相对有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现行法律的完善应当以税收法定原则、比例原则和纳税人主义为立场.具体的完善路径应当包括明确法律依据、设定处理原则与规则、强化监管与检举、明确法律责任和改变救济方式,从而完善税收信息权的保护体系.

    以数治税税收信息权涉税信息权利保护

    我国制定原子能法的困境与破局

    蔡午江魏宇璁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情势愈演愈烈,国际局势愈加紧张,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原子能领域基本法缺失.由于《原子能法》内容的庞杂性、功能定位的分歧、核工业监管体制的不断改变等因素,立法工作反复被提上议程但又数次被搁浅.我国《核安全法》颁布后,原子能立法开始呈现出体系化立法倾向.2024年4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首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草案)》,从此开始进入立法"快车道".原子能领域既有法律仍然存在发展向度与安全向度不平衡、法律依据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未来科学确立《原子能法》的功能定位与构建具体制度,成为摆脱原子能领域健全法律体系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法.

    《原子能法》安全向度发展向度核损害赔偿

    预防接种疫苗损害救济中的国家责任

    钟珺雯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行的预防接种损害救济制度存在私人责任与国家责任之间的错配,以及预防接种损害与违法职务行为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对受种者的损害救济,也不利于接种损害的有效预防,更进一步影响了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施.鉴于预防接种所具有的行政属性,其损害填补责任超出了普通侵权责任在私主体间救济的极限.因此,应当建立以国家补偿责任理论为核心的新型损害救济制度.基于公益牺牲补偿理论,并以公法危险责任为骨干,构建完善的救济理论框架,以明确和规范预防接种损害救济的要件、范围及标准.

    接种行为损害救济国家补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