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江流域生态综合网络构建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研究

    朱炳臣李同昇陈谢扬李炬霖...
    362-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也是连接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频发,已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格局科学构建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风险防控。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两方面构建汉江流域生态综合网络,通过分析网络要素结构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发现:(1)流域生态系统调节功能极重要区占流域总面积的25。71%,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下游地区;生态极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9。18%,零星分布在汉江谷地、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2)通过生态网络识别出生态源19个、生态廊道34条、生态保护节点14处,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格局;通过生态风险网络识别出风险源22个、生态风险廊道43条、生态修复节点15处,呈现出"大分散"的格局。(3)汉江流域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斑块、保护廊道和保护节点多位于秦巴山地;修复斑块、修复廊道和修复节点多集中在汉江谷地和流域中下游地区;保护与修复节点多位于汉江流域上游地区。(4)秦巴山地承担着保障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功能,需要构建山地生态安全屏障;河流水系是生态风险网络中胁迫因子扩散的主要廊道,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亟待重视。构建的生态风险网络可进一步完善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方法,并为汉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生态敏感性生态综合网络生态安全格局汉江流域

    白莲河流域总磷关键源区识别与最佳管理措施(BMPs)研究

    桑灿李兆华冯学高张劲...
    374-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莲河水库是鄂东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然而随着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白莲河水库水质有所退化,严重影响流域内生产生活的用水安全。运用SWAT模型,采用2011~2021年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基础数据,模拟白莲河流域总磷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单位面积负荷指数法识别关键源区,模拟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在白莲河流域总磷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1)白莲河流域TP负荷强度下游区域高于上游,关键源区为位于方家咀乡、农业活动强度较大的三个子流域,三者占流域总面积的1。7%,TP总负荷量占流域总负荷的24。9%。(2)2018~2021年白莲河流域年均总磷负荷量为181。7t,TP源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位于方家咀乡的子流域年均TP负荷量最大,负荷量为18。9 t/a。(3)单一 BMPs中,总磷负荷削减效率最高的是田间面积比为5的植被缓冲带,削减率为50。5%,其次为2 km河道植草,削减率为50。2%;综合BMPs可有效降低TP负荷强度,特别是TP负荷的关键源区,关键源区的TP负荷削减率为60。9%。研究结果可为白莲河流域运用综合BMPs措施来控制流域的总磷负荷提供科学参考。

    白莲河关键源区SWAT模型总磷负荷最佳管理措施(BMPs)

    三峡水库干支流交互作用下典型支流回水区氮磷分布特征

    王超贺天明吴事典辛小康...
    387-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峡水库成库后支流形成回水区,认识干支流交互作用下支流回水区氮磷分布特征,对于理解支流水华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为对象,通过汛期和蓄水期回水区分层采样,利用水温和电导率表征水体分层,并分析氮磷浓度、形态组成、氮磷比例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汛期水体垂向分层明显,TP(0。04~0。33 mg/L)、TN(0。57~2。36 mg/L)和 NH3-N(0。03~0。20 mg/L)上游和河 口高于中间,DTP(0。01~0。23 mg/L)、DTN(0。2~2。0 mg/L)和 NO3-N(0。96~1。77 mg/L)上游高于下游;磷以颗粒态为主(DTP/TP 0。13~0。19),氮以溶解态为主(DTN/TN 0。88~0。91);氮磷比例(TN/TP 1。3~139)中间最高。蓄水期水体垂向分层减弱,氮磷浓度差异减小(TP 0。05~0。17 mg/L,TN 1。48~1。91 mg/L);氮磷均以溶解态为主(DTN/TN 0。57~0。77,DTP/TP 0。63~0。68);氮磷比例(TN/TP 23~86)河口到上游逐步降低。汛期长江干流对支流倒灌和上游输入导致氮磷梯度差异较蓄水期更为显著;蓄水期长江干流泥沙颗粒补给减少造成溶解态氮磷占比高于汛期;氮磷比例的变化可能是干流顶托、泥沙颗粒沉降和上游输入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干支流交互作用对支流回水区氮磷分布起到重要的驱动作用。

    三峡香溪河干支流交互作用营养盐分布特征

    嘉陵江河岸湿地土壤好氧甲烷氧化潜力及关键功能微生物研究

    杨蕊毓彭超叶雨秋莫永亮...
    398-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岸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带,也是微生物甲烷产生和氧化的热点区域。以嘉陵江(南充段)河岸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微宇宙CH4氧化培养实验,以及基于13CH4的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table Isotope Probing,DNA-SIP)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该土壤中微生物的甲烷氧化潜力及其活性的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6%(v/v)的甲烷培养28 d后,甲烷的平均氧化速率为11。94 μg g-1 d-1。通过对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DNA中pmoA基因的定量分析表明,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的DNA被13C显著标记。对获得的13C-标记的DNA测序发现,Type Ⅰ和Type Ⅱ的甲烷氧化菌主导了该土壤中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其中Type Ⅰ的相对丰度最高78。49%,包括Methylomicrobium、Crenothrix、Methylogaea,其中Methylomicrobium占比高达61。37%;隶属于Type Ⅱ的Methylocystis参与了该土壤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此外,FAPROTAX功能注释预测结果显示,13C-DNA中微生物参与与碳循环相关的化能异养、甲醇氧化、甲基营养代谢等碳循环的功能,以及氮循环相关的固氮功能均显著增强,表明甲烷氧化微生物在进行甲烷氧化的同时,可能协同参与氮循环等其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表明河岸湿地土壤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由多种具有代谢活性的微生物共同完成,为研究河岸湿地甲烷氧化关键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提供参考。

    河岸湿地甲烷氧化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标记甲烷氧化微生物碳氮循环功能

    中国种植业碳补偿率时空演变与发展潜力

    董蕊伍国勇高强
    409-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发挥种植业系统的碳补偿潜力,有助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对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种植业碳补偿率测度基础上,分析其总体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关联性,并将系统动力学SD仿真模型纳入分析框架,对中国种植业碳补偿发展潜力进行系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种植业碳补偿率整体大于1,总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平均水平在5。3左右。(2)种植业碳补偿率区域间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省域层面碳补偿水平参差不齐,差值高达11。60。(3)从时间维度来看,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州省碳补偿水平显著提高,而北京市碳补偿水平有下降趋势。(4)不同情境下种植业碳补偿潜力变化幅度不同,碳补偿率按照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常规发展、综合发展和强化节能减排发展的顺序从低到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强化农资投入发展情境下碳补偿率则出现逐年下降趋势。据此,提出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建立与农业污染物减排相关的财政支持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减碳增汇发展政策等建议,为全面发挥种植业碳补偿能力,推进社会整体碳均衡提供施政参考。

    种植业碳补偿率发展潜力SD仿真模型

    粮食主产区政策、农业生态效率与种粮积极性——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郭力李欣烨李春明
    424-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强调激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满足消费端的高品质要求。以2004年国家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主产区一揽子奖补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实证发现:主产区政策有效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且具有动态累积递增效应;虽然能提高谷物种植积极性,但无法显著影响豆类、薯类种植行为;农户获取更多务工收入和福利性收入会降低政策效果。虽然证实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能够通过种粮收入进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主产区政策不能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因此政策的中介传导过程被阻断。据此提出保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注意农民收入分化和职业分化,精准补贴新型职业农民和种粮大户,调整主产区奖补差异化补贴普通粮和绿色优质粮以更多鼓励农户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突出政策的农户增收目标导向,将针对种粮农户的直接奖补作为主产区政策重点。

    粮食主产区政策种粮积极性农业生态效率双重差分模型

    江苏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徐畅郭杰易家林欧名豪...
    436-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江苏省耕地非粮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基于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解析,选择江苏省作为研究区域,分析1996~2020年县域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分异。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非粮化面积和比率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面积由2 322。49千hm2上升到2 704。78千hm2后降至2 072。76千hm2,比率由19。28%上升至35。46%后降至27。72%;(2)全省县域耕地非粮化率分布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苏南的高高聚集和苏中、苏北的低低聚集为主,前期为苏北低-近沪地区高,后期主要呈现苏中低-苏南高聚集格局;(3)基于长时序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地均GDP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与耕地非粮化率呈显著正相关,老龄化程度与非粮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容易受社会经济因子影响,经济较发达地区非粮化更易受经营者生产决策影响,资源禀赋较差地区更倾向于非粮化种植。

    耕地非粮化作用机制时空格局演变江苏省

    社会资本、感知价值对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影响分析——基于SOR理论模型视角

    徐水太陈美玲袁北飞顾东明...
    448-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顺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保障。基于感知价值和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模型,从社会资本和感知价值双重视角构建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及社会规范对农户参与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社会网络效应最大;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及认知价值对农户参与意愿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功能价值效应最大。(2)社会网络显著影响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及认知价值水平。表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农户感知价值最为关键的因素。(3)感知价值在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大力培育农户的社会资本,提高农户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感知价值水平,进而提高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社会资本感知价值SOR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