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上游典型季节性河流富营养化评价及污染成因分析

    高东东张涵任兴念田晓刚...
    584-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掌握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对水环境的长效治理至关重要,但目前针对季节性河流富营养化时空变化特点和污染成因分析的研究还少有报道.基于岷江流域(眉山段)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13项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联合使用富营养化指数、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方法,阐明了流域内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富营养化状态和主要污染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总氮(TN)浓度在夏季最高,达到5.33 mg/L.总磷(TP)和氨氮(NH3-N)在春季最高,分别达到0.22和0.65 mg/L.空间上,TN浓度在思蒙河最高,达到7.09 mg/L.TP和NH3-N浓度在体泉河最高,分别达到0.27和0.96 mg/L;(2)富营养化指数排序为:春季(69.10)>夏季>(67.06)冬季>(65.93)秋季(65.91);体泉河(76.06)>思蒙河(70.39)>毛河(70.02)>金牛河(63.14)>岷江干流(62.19);(3)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累计解释71.11%的方差变量,识别出影响该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业与生活污水、农业活动与城市面源污染、季节因素和土壤侵蚀.研究结果可为岷江流域(眉山段)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水质改善提供指导,也为类似季节性河流的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季节性河流氮磷污染时空特征富营养化成因分析

    太湖金墅港水源地蓝藻、细菌群落结构及垂直迁移规律研究

    林怡雯景明李继影吴志杰...
    596-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湖金墅港水源地蓝藻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和底泥中细菌的群落组成,同时检测常规水质理化因子,分析其对蓝藻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金墅港水体和底泥中细菌群落主要门组成相似,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体中蓝藻群落结构的变化较大,底泥中蓝藻的群落结构变化较小;蓝藻门主要的优势科是微囊藻科(Microcystaceae)和聚球藻科(Synechococcales),蓝藻爆发期主要是微囊藻;影响蓝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溶解氧、总氮和总磷;金墅港全年共检测到12个属的溶藻细菌,主要为假单胞菌(Pseudomanas)和黄杆菌(Flavobaeteria),溶藻菌在细菌的占比与蓝藻相反,蓝藻水华爆发时比例较低,蓝藻水华爆发前期、末期则比例较高.此外还发现随着气温升高,底泥中蓝藻的繁殖优先于水体中蓝藻的繁殖;蓝藻爆发期,水体中蓝藻比例较高时会出现向底泥中迁移富集的现象.

    太湖金墅港细菌蓝藻溶藻细菌高通量测序

    鄱阳湖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胡芳刘聚涛杨平温春云...
    605-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营养化引起的局部水体蓝藻水华问题给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挑战.为弄清鄱阳湖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2020年对鄱阳湖蓝藻进行了现场监测,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影响蓝藻时空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 门 128种,其中蓝藻15种,占总种类数量的11.72%,蓝藻种类数呈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主湖区>入江水道>东湖区的分布规律.蓝藻细胞密度为0~2.19×107 cells/L,各点位蓝藻占比为0%~83.98%,其中蓝藻细胞密度主湖区>东部湖区>人江水道,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2020年>2019年.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为东部湖区蓝藻优势种,微囊藻(Microcystis sp.)、假鱼腥藻为主湖区和入江水道蓝藻优势种.水温(T)、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风速(VW)是主湖区蓝藻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特殊的湖流和风场也是影响该湖区蓝藻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透明度(SD)、SS和CODMn是入江水道蓝藻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东部湖区蓝藻群落分布是各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磷已不是鄱阳湖蓝藻暴发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削减磷污染负荷也是鄱阳湖蓝藻水华防范的重要手段.

    蓝藻时空分布特征驱动因子鄱阳湖

    江西省典型地形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胡飞超姚建峰刘璐张文强...
    615-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江西省不同地形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选取山地、丘陵和平原3种地形,分别对农户生活污水的灰水和黑水分时段进行监测,研究农户生活污水排放特征、各指标之间相关性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农户人均用水量分别为100.08、96.89、94.52 L/(d·人).一日内农户污水污染物浓度高峰时段在10:00~14:00(灰水)、14:00~18:00(黑水),不同季节中污染物浓度最大出现在冬季,最低出现在夏季.污水COD、SS、NH4+-N、TN和TP的浓度中位值分别为487.5、67.5、19.43、33.85、6.36 mg/L(灰水)和481、76、97.6、146、13.1 mg/L(黑水).3种地形污水的NH4+-N、TN、TP两两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COD与TN、TP的相关性均显著.地形对污水水质的影响水平较收入水平和户均人数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农村生活污水地形排放特征相关性影响因素

    1961~2020年三峡库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

    艾婉秀赵珊珊陈鲜艳杨明珠...
    625-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端降水对于三峡水利工程的调度蓄水和防洪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值得研究.基于三峡库区1961~2020年33个气象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小时、日和连续降水量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小时降水量、日降水量和连续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均呈东南部大、西南部和东北部小的特征,但历年最大值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三峡库区小时、日和连续降水量极端事件的阈值均呈"东大西小"的分布特征,其中湖北鹤峰的日降水量和连续降水量极端事件阈值均为各站点中最大.在气候增暖背景下,三峡库区日降水量极端事件在夏季尤其是6~7月发生频次增多,连续降水量极端事件更集中发生在夏季,小时和日降水量极端事件年频次自2001年以后呈增加趋势,这可能会加重三峡库区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

    三峡库区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变化趋势

    四川盆地逆温特征及其对PM2.5的影响研究

    万超悦徐婷婷王艳刘甚蓝...
    634-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0年ERA5逐时温度廓线数据探究了四川盆地逆温特征时空变化,量化了逆温对PM2.5的贡献,分析了成都和宜宾重污染期间逆温特征及边界层结构.空间上,盆地中部逆温频率最大,在15~25%之间,东部和南部地区次之,盆地西北和西南地区最低;盆地逆温厚度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整体集中在200~350 m之间;逆温强度冬季最强,中部地区逆温强度最大可达0.45 ℃/100 m左右.时间上,逆温频率12月至次年4月达到最大,最大可达25%,6~8月最小,逆温厚度3~4月达到最大,多在280.85~400.97 m之间,7~8月最小,逆温强度总体变化不显著,多小于0.4℃/100m.四川盆地站点逆温频率、厚度、强度与PM2.5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28和0.25.成都和宜宾逆温特征与PM2.5的拟合关系表明,成都和宜宾逆温厚度分别为376和374 m时,PM2.5平均浓度均达到75µg/m3左右,逆温强度与PM2.5浓度的拟合曲线呈抛物线状.大气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浓度超标通常与持续深厚逆温层相关.2017年2月,成都16日和19日PM2.5浓度分别达163和l57μg/m3,逆温频率和厚度达70%和300 m以上,且均存在双层逆温.2017年1月19 日,宜宾PM2.5浓度最大为228µg/m3,当天逆温频率、厚度、强度分别为100%、727.5 m和0.37 ℃/100 m.此次大气重污染时期成都和宜宾逆温层下相对湿度达80%~99%,近地表风速小于2 m/s,高湿的强稳定边界层结构有助于一次PM2.5的积累和二次细颗粒物的生成.

    四川盆地逆温特征大气重污染过程边界层结构

    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启文王思怡刘畅
    646-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前提,农业保险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者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在辨析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对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1)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且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上海、湖南和四川等地两大系统发展水平高于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贵州和重庆两大系统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由濒临失调向勉强协调发展,呈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优于农业保险发展特征,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重点方向;(3)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受到政府财政支持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影响.基于此,政府应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明晰农业保险功能,完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优质协调发展.

    农业现代化农业保险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长江经济带

    长江退捕渔民的生计风险与应对策略选择研究

    庞洁陈洁白珊珊
    658-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捕渔民的生计安置是长江十年禁渔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如何防范和避免生计转型中的致贫返贫倾向、实现退捕渔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长江退捕渔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生计风险指标体系,识别和评估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退捕渔民的生计风险,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长江退捕渔民生计风险对其应对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科学制定有效的生计风险防范体系提供支撑.研究表明:(1)长江地区渔民退捕后的生计模式以兼业型为主,收入来源主要是非农收入;(2)禁渔政策实施后,长江地区渔民的生计多样化指数呈整体下降趋势,普遍面临着较高的生计风险,生计风险多重性指数为8.5;(3)自然风险、金融风险和政策风险是渔民退捕后面临的最主要的三大风险,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退捕渔民的生计风险存在差异性;(4)外出打工和向亲朋借钱是退捕渔民应对风险最主要的策略选择,不同风险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退捕渔民的应对策略.应进一步优化安置帮扶政策,提高政策的持续稳定性,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机制,筑牢退捕渔民的生计资本基础,降低其生计风险,确保实现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退捕渔民生计风险应对策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征稿简则

    6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