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0年ERA5逐时温度廓线数据探究了四川盆地逆温特征时空变化,量化了逆温对PM2.5的贡献,分析了成都和宜宾重污染期间逆温特征及边界层结构.空间上,盆地中部逆温频率最大,在15~25%之间,东部和南部地区次之,盆地西北和西南地区最低;盆地逆温厚度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整体集中在200~350 m之间;逆温强度冬季最强,中部地区逆温强度最大可达0.45 ℃/100 m左右.时间上,逆温频率12月至次年4月达到最大,最大可达25%,6~8月最小,逆温厚度3~4月达到最大,多在280.85~400.97 m之间,7~8月最小,逆温强度总体变化不显著,多小于0.4℃/100m.四川盆地站点逆温频率、厚度、强度与PM2.5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28和0.25.成都和宜宾逆温特征与PM2.5的拟合关系表明,成都和宜宾逆温厚度分别为376和374 m时,PM2.5平均浓度均达到75µg/m3左右,逆温强度与PM2.5浓度的拟合曲线呈抛物线状.大气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浓度超标通常与持续深厚逆温层相关.2017年2月,成都16日和19日PM2.5浓度分别达163和l57μg/m3,逆温频率和厚度达70%和300 m以上,且均存在双层逆温.2017年1月19 日,宜宾PM2.5浓度最大为228µg/m3,当天逆温频率、厚度、强度分别为100%、727.5 m和0.37 ℃/100 m.此次大气重污染时期成都和宜宾逆温层下相对湿度达80%~99%,近地表风速小于2 m/s,高湿的强稳定边界层结构有助于一次PM2.5的积累和二次细颗粒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