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绩效分解、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时雄陈利鹏刘树家
    112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构建网络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创新绩效,根据创新活动不同阶段将其分解为科技研发绩效与成果转化绩效,利用自然断裂点、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其时空分异与动态演进特征,运用面板Tobit模型考察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总体上,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整体绩效、科技研发绩效、成果转化绩效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绿色创新整体绩效、科技研发绩效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而成果转化绩效呈"下-中-上游"递减的空间布局。(2)空间差异上,绿色创新及子阶段绩效的区域差异均表现为波动下降态势,且差异呈现绿色创新整体绩效<成果转化绩效<科技研发绩效的结构特征。(3)动态演进上,绿色创新整体及子阶段绩效均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且分化程度为科技研发绩效<绿色创新整体绩效<成果转化绩效。(4)因素分析表明,创新支持、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及子阶段绩效均有显著影响,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城镇化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研究结果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及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绿色创新绩效创新价值链网络SBM时空演化长江经济带

    长三角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

    聂永有姚清宇周子博
    1140-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三角为研究样本,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检验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对本地及邻地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存在维度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在维度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对本地及邻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数字化程度的本地及邻地高质量发展效应则显著为负;在时间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对本地及邻地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影响大于短期,表明数字金融的网络效应和"梅特卡夫法则"在高质量发展体系中显著成立;在空间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及其细分维度的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215 km为有效溢出边界。(2)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以下简称"产业协同集聚")、地方政府行为(官员更替、财政支出偏向、环境规制)是数字金融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与数字金融建设形成协同合力。(3)在高质量发展的低值区域及互联网发展的高值区域,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红利释放更为明显。

    长三角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集聚地方政府行为

    长三角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

    杨莉莉王健吴群
    115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创新活动载体的工业用地,其在空间上的配置扭曲对城市创新造成何种影响,是关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2008~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类型来看,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大多呈短缺型错配,外围城市大多呈过剩型错配。(2)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总体有所提升,且外围城市比中心城市提升幅度更大;空间上,城市创新水平由东向西梯次递减,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创新连绵区。(3)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且这一负面影响在短缺型错配的地区、土地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和土地约束较强的时段内更明显;在过剩型错配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城市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4)对于过剩型错配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通过创新资金挤出机制和创新环境破坏机制阻碍创新水平提升;对于短缺型错配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主要通过创新资金挤出机制阻碍创新水平提升。进一步得出的启示是,扎实推进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纠偏,是破除城市创新障碍、助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

    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城市创新长三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沿线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受水区和水源地的检验

    李祎雯侯瑞雪王莹
    1168-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配置深刻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南水北调工程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但工程运行通水能否进一步推动受水区和水源地经济增长呢?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运用合成控制法,分析工程运行通水对受水地区以及水源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检验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从整体效应来看,中线工程通水显著提高了受水区和水源地的人均GDP和夜间灯光亮度,说明工程通水有效促进了两地区经济增长量和经济活跃度的提升。就动态效应来看,工程通水对受水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滞后性,通水后的前两年对水源地经济发展产生微弱冲击,此后呈现正向促进作用。(2)中线工程通水运行对受水区和水源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加深进一步促进两地区经济增长。(3)中线工程通水提升了受水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但对水源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工程通水运行所带来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能够显著促进两地区经济增长。(4)从经济增长的不同维度来看,受水区和水源区人均经济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工程通水所产生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而经济活跃度的提升则依赖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最后,对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战略性、基础性功能提出政策建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域经济增长合成控制法产业结构升级

    青藏高原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与驱动机理

    刘庆芳谢佳亮张先甜吴卫...
    1182-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2000~2019年青藏高原地市州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青藏高原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趋势相对稳定,在省区和地市州层面上均波动起伏,上下徘徊,呈现"多峰"波浪型集聚形态;(2)青藏高原地区地市州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良好,在空间上存在跨越式转移的可能,并在连续转移过程中存在"马太效应";(3)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均能在不同水平上促进青藏高原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不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高质量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空间马尔科夫链青藏高原地区

    高铁流视角下中国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变研究

    邱语张卫国
    1197-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高铁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铁流空间已成为探索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基于2009~2020年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中国369个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城市网络强度和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剖析了区域内与区域间城市网络发展差异。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网络关联强度迅速上升,层级结构由量变转变为质变,中西部城市不断加入最高层级城市梯队。(2)区域内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核心—边缘结构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沿海地区城市网络关联强度较高、层级结构较多,中部地区城市网络关联强度中等、规模较大,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高铁运营时期较晚,但城市网络发展较快,而东北地区高铁运营最早,但城市网络发展最慢。(3)具有跨区域联系的城市对逐年增多,区域间城市网络联系强度持续增强,但仍以低层级联系为主导,跨区域联系最多的地区由东部沿海转变为长江中游;(4)中心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度数中心度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京沪、京哈—京港澳、路桥、沪昆通道的沿线城市,而中间中心度较高的城市多为行政级别较高的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网络高铁流时空演变社会网络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

    2000~2016年太湖流域植被NPP与土壤水文要素的时空耦合研究

    张莉莉叶志成廖凯华刘亚...
    1213-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陆域碳水耦合机制尚不明晰。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定量分析2000~2016年流域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土壤水分与蒸散发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NPP与水文要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耦合关系显著不同:整时段月尺度内,流域蒸散发与NPP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99。86%区域的土壤水分与NPP为负相关关系;年际尺度内,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均减弱;季尺度内,82%区域土壤水分与NPP在春、夏、秋季为负相关关系,其中春季最为显著,这主要与土地覆被、植物生长期等的差异有关。此外,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与地形因子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随着坡度或海拔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最后,研究还发现基于整时段月尺度水文气象要素逐像元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RF_All模型)能够对流域NPP进行较好地估算与预测(R2=0。97,RMSE=4。16 gC m-2 a-1,Bias=0。37 gC m-2 a-1)。研究结论对于制定全球变化背景下太湖流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太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水分耦合关系碳水循环

    基于电路理论的扬子鳄保护区块间生态廊道和节点识别研究

    吴楠王甜程鹏陈凝...
    1228-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外适宜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扬子鳄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构建并维护好栖息地间的生态廊道是重要的保护对策。基于电路理论,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和Circuitscape程序,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个区块作为生态源地,选取6个扬子鳄生境适宜性要素来构建综合阻力面,模拟区块间的生态廊道,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针对性提出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优化保护区块间的生态连通性。研究结果如下:(1)识别生态廊道共14条,呈"东长西短"状态。关键生态廊道7条,有效连通了研究区西南部的长乐、中桥、双坑和红星片区;(2)识别生态夹点12处,面积82。35 km2。提出了自然保护为主,辅以扬子鳄适宜生境营造的保护策略,同时要关注部分夹点受人类活动干扰的风险;(3)识别生态障碍点19处,面积92。49 km2。主要位于交通干线、城镇用地或周围辐射区域。提出了设置动物迁徙通道、推广生态农业、优化居民点布局、化解人鳄矛盾等修复策略。

    电路理论扬子鳄生态廊道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保护修复策略

    徽水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及构建机制

    傅海霞张玉洲黄书雅储玲...
    1239-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徽水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及构建机制,于2021年10月(秋季)、12月(冬季)、2022年4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徽水河流域开展系统性调查。4个季节共采集底栖动物5门8纲73科168种,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物种数分别为85、77、82和82种。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徽水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季节动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不同季节影响底栖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尽相同。变差分解分析显示环境过滤作用在徽水河春季、秋季和冬季底栖动物群落构建过程中占主导,空间因子在高水文连通性的夏季中影响更加明显,表明由高扩散率引起的质量效应在夏季底栖动物群落聚合中起决定性作用。该研究可为皖南山区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基础参考。

    徽水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季节动态

    民国中期以来洞庭湖洲滩演变特征

    邱罗余姝辰唐辉贺秋华...
    1250-1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民国中期以来洞庭湖洲滩时空演变特征,利用民国中期以来15个时段的历史地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与历史对比方法,研究现代洞庭湖洲滩发育分区,分析1938~2021年主要洲滩演变特征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洞庭湖的洲滩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伴有生物沉积作用,沉积类型有湖相沉积、河流冲积、河漫滩与江心洲沉积以及河湖交互沉积,且因不同季节的水沙条件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沉积特点;洞庭湖现代洲滩分为20个发育亚区,其中东洞庭湖9个亚区,南洞庭湖8个亚区,西洞庭湖3个亚区;东洞庭湖中,漂尾洲是洞庭湖的最大洲滩,枯水期面积达466。89 km2;藕池河东支河口三角洲是近百年来发育最快的洲滩,1938年藕池河东支河口位于注滋口,1971年河口三角洲东延12。13 km至现今湖岸,其后河道向湖泊推进26。42 km;南洞庭湖的洲滩主要发育于沿嵩竹河一线以及万子湖北部,湖内湘江河漫滩与古湘江、资水三角洲后期受湖泊冲淤改造,但枯水期轮廓清晰;西洞庭湖中,七里湖因淤积已成为松澧洪道的组成部分,目平湖北部为松澧三角洲,南部为沅水三角洲,泥沙淤塞严重,枯水期主湖泊基本干枯。研究成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洞庭湖洲滩湿地资源,调整后三峡时代洞庭湖区治湖思路提供了客观资料。

    民国中期历史地图遥感技术洞庭湖区洲滩分区洲滩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