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巴山区农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梁亚文李绍亭雷坤洪淮建军...
    1504-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以秦巴山区为例,基于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评价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二者互动关系的演变趋势及特征,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0年,秦巴山区的农业转型发展水平、农业生态环境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秦巴山区各市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由低向高转变,总体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异质性,耦合协调类型从农业生态环境滞后逐渐转变为农业转型发展滞后;(3)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乡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水土流失控制面积、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因子间协同性较强。研究表明,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应以生态发展为方向,各地区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农业转型发展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秦巴山区

    山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多维特征与发展态势——基于1991~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

    文传浩龚建骄王明阳胡哲能...
    1515-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在国家江河战略和生态安全战略建设中发挥基础和保障功能。将1991~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以"山地社会生态系统"为主题的384项数据作为样本,利用Python、ArcGIS和Citespace等工具对山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研究群体特征和热点主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就项目基本情况而言,山地研究的年度立项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可分为缓慢起步、跳跃发展、波动上升3阶段;西部项目立项优势明显,是平均水平的2。72倍;学科分布具有多元化与聚焦化交织的双重特点,涉及96%的学科类型,但显著集中于民族学,占比高达34%。(2)就研究群体特征而言,研究群体空间分布呈现西南冷点聚集区向中部热点集聚区转移的趋势。(3)就研究区域和内容而言,山地项目研究区域热点集中,分布严重失衡,热点区域显著集中于武陵山,而还有80%以上的主要山脉未被提及;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山地民族文化、山地扶贫机制、山地协同发展及山地生态安全等方面,内聚性显著。在综合分析山地的研究热点、政策及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山地学科体系建设、山地功能的再认识及山地社区综合建设等主题值得学界重点关注和深化研究。

    山地社会生态系统国家社科基金研究热点发展态势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程进
    1529-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长三角区域2018~2022年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的数据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密度总体上趋于增大,由最初的"强横向、弱纵向"的结构特点,逐渐演化出"强横向、强纵向"的特征。(2)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行政主导特征显著,其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非梯度分布的层级特征,省级行政主体在网络结构中起关键主导作用。(3)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受省级行政边界的影响较为明显,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范围内的城市各自形成了联系较为紧密的合作子集,省界内城市在开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表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跨省界的协同治理联系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或省界城市。(4)城市间距离、行政区划对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关系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三级运作"结构模式、推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扁平化发展、增强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纽带等政策建议。

    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社会网络

    长江中游通江故道水环境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的关联分析

    刘小光柴朝晖朱孔贤
    1540-1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长江中游通江故道水环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在汛前及汛后对长江中游通江故道进行了水环境及浮游植物调查,包括TP、TN、NH3-N、CODMn、BOD5等水质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通过构建优化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各故道水质状况及汛前汛后变化进行了量化评价,并对各故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估,利用RDA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水质指标。结果表明:(1)各故道水质基本为Ⅲ~Ⅳ,在汛前闸控通江故道水质要好于自然通江故道,在汛后则相反;(2)影响故道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水质指标为TP与CODMn,影响故道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水质指标主要为TN、NH3-N与CODMn;(3)建议通过营养盐阻控、水位控制与水动力调控等措施修复故道水质、优化浮游植物多样性与丰富度。

    长江中游通江故道水环境浮游植物模糊数学

    城市通江泵站排水对长江干流水质的影响——以武汉市江南泵站为例

    林晶晶张朦黄小龙曹亮...
    1550-1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中下游通江泵站数量众多,是城市雨污水入江的主要通道。以武汉市江南泵站为例,基于MIKE21构建江段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预测了正常、事故排放污水处理厂尾水以及排涝3种工况条件下江段COD、NH3-N、TP的迁移扩散特征。与正常排放污水处理厂尾水相比,江南泵站排涝时所在江段各水质指标影响范围均显著扩大,尤其超Ⅱ类水质标准的TP污染带长度、宽度分别增加了 2。66、0。64倍,且下游杨泗港国控断面TP超标0。16倍,与事故排放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影响相当,泵站排涝已成为所在水域汛期水质超标的潜在风险源。泵站排涝的水环境影响主要受排涝水质及流量控制,制定基于防洪安全、水环境保护等多目标的泵站运行调度方案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同时建议将通江泵站纳入人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倒逼沿江城市水环境提升,有效降低长江干流水环境风险。

    排涝泵站长江干流MIKE21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水环境风险

    基于PCA-RF的抚河下游生态最相关水文指标优选及演变分析

    肖睿黄伟李琴张远发...
    1563-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改变指标(IHA)能够较为全面的描述河流水文情势,但数量众多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重叠问题,限制了其在水文与水生态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抚河下游李家渡水文站1953~2018年逐日径流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初选出生态最相关指标(ERHIs),结合不同标签下指标的随机森林(RF)重要性评分,进一步优选出最为关键的ERHIs,并对其演变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抚河下游水文气象变异点为1962、1984和2002年,据此将研究期划分为基准期和影响期Ⅰ、Ⅱ、Ⅲ;基于PCA法初选出了8个ERHIs,并利用RF重要性评分对其进一步优选出最小30日平均流量、1月平均流量、4月平均流量3个关键ERHIs;在3个影响期内,抚河下游关键ERHIs的整体水文改变度分别为31%、24%和50%;其中,最小30日平均流量在各影响期均呈现中高度改变,并在影响期Ⅰ和影响期Ⅲ内分别经历两次下降,这可能与流域内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有关;在80年代洪门水库建设运行后,汛期内的4月平均流量得到有效削减,而枯水期内的1月平均流量则有小幅提升;21世纪后,受气候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影响,抚河下游关键ERHIs呈下降趋势。经过PCA-RF筛选后,抚河下游IHA体系得到了极大地简化,有助于把握其中的关键指标,对流域生态修复及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次优选主成分分析(PCA)随机森林(RF)生态最相关水文指标(ERHIs)抚河下游

    2015~2020年洞庭湖水质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原丽格耿明明李峰谢永宏...
    1576-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2015~2020年(即湖南省政府开展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前后)洞庭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选取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高锰酸盐指数(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和氨氮(NH3-N)4项水质指标,分析了洞庭湖水质年际变化趋势及行动计划前后的水质特征;并通过水体污染指数w和综合污染指数γ评估了洞庭湖水质污染水平;最后结合水位、入湖径流等水文指标和污水处理率、畜禽排泄量等人为指标,深入揭示不同时期影响湖泊水质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TN、TP和NH3-N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显著性水平p<0。05),且在行动计划后期间3个水质指标浓度均显著降低。洞庭湖水质污染程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东、南和西洞庭湖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6、0。78、0。78。(2)水位、入湖流量、入湖泥沙量呈年际波动趋势;泥沙沉积量显著增加,由-1 528。2×104 t/a增至1 211。7× 104 t/a。(3)畜禽排泄量、施肥量、污水处理率、水位和泥沙沉积量是影响洞庭湖水质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建议后续湖泊管理中继续加强外源污染物管控,同时合理改善洞庭湖水文条件,加强水文连通性。

    洞庭湖水质驱动因子三年行动计划

    贵州区域茶园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及其主导因素

    辛宜静刘方陈祖拥刘元生...
    1589-1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了解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设碳汇茶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贵州省区域茶园及周边林地和灌草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采用GIS聚类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茶园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区域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5。61~80。92 g·kg-1,其空间分布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变异系数为0。47);林地、茶园、灌草地3个区域的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9。34、29。80、19。65 g·kg-1;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评估,发现海拔是影响贵州区域茶园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主导因素,海拔高度的变化明显地影响区域温度及降雨,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降雨的影响。可见,通过调控茶园土壤水热条件,能有效地增加茶园土壤的固碳能力及提升区域茶园的碳汇效率。

    茶园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