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技人才非均衡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李培园成长春
    1599-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Hansen门槛模型,从劳动力异质性角度出发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非均衡流动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距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1)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不同于普通劳动力流动,科技人才非均衡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存在微弱的缩小效应;(2)在科技人才非均衡流动背景下,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均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差距收敛;(3)非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当以互联网水平和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科技人才非均衡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效应均会经历从"强"到"极弱"的转变.在以科技人才为主的科技资源要素非均衡流动、集聚的背景下,以上结论对缩小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长江经济带科技人才人才非均衡流动区域经济差距

    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柴泽阳申伟宁
    1609-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建设无废社会是降低固体废物污染、缓解资源约束、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的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数据,从固体废物减量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固体废物无害化、保障能力建设、群众生态意识5个维度构建了无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以及QAP回归分析等方法,测算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水平呈稳定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水平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格局;(2)从子系统来看,固体废物减量化水平最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较高且增长趋势明显,保障能力建设水平在2016年有显著增长且随后保持稳定,群众生态意识水平整体较为稳定;(3)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的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下游地区与中、上游地区的空间差异明显,且存在一定的扩张趋势;(4)地区间的对外开放差异、城镇化率差异、人口密度差异、经济增长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技术创新差异等因素是导致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长江经济带无废社会时空差异Dagum基尼系数QAP回归分析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

    黎振强游肖月
    1624-1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生态效率的重要驱动力,在同一框架内揭示两者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机制是亟待探索的课题.研究基于2008~2020年相关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分别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两者对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非线性匹配关系.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2)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对本省域的生态效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地区有抑制作用;(4)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相互匹配、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两者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5)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两者对中游、上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下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因此,沿江省市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按照因地制宜、联动发展原则,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联动配合,以提升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效率.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生态效率空间溢出效应门限效应

    中国三大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演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分析

    刘耀彬刘娇李硕硕邓伟凤...
    1637-1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网络是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抓手,城市群是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承载力,明晰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和环境效应对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2011~2020年企业投资行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三大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演化特征,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轴、两中心、多顶点"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呈现"一主多副"的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现象与区域组团现象明显.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空间格局呈"一主两副"的特征,由"V"型逐渐转向倒"V"型.(2)三大城市群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中心城市产业集聚现象明显.(3)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京津冀城市群企业对外投资显著地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环境治理,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对环境治理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网络的环境效应不显著.研究可为促进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产业网络企业投资行为空间演化环境效应中国三大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碳平衡空间分异与优化对策

    周波许源溪冯田
    1650-1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城市群尺度碳平衡空间分异,为统筹城市群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成渝城市群4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核算2005、2010、2015、2020年各城市的碳平衡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支持系数,利用二阶聚类法进行碳平衡分区.区域生态碳平衡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周围高"的特征;经济碳平衡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根据聚类结果将42个城市划分为碳源优化区域、碳汇优化区域、碳平衡经济补偿区及碳平衡生态补偿区,提出相应的碳平衡优化对策.成渝城市群碳平衡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四川与重庆碳平衡经济贡献系数和碳平衡生态贡献系数数值具有对立关系,成渝之间还存在生态、经济壁垒.

    碳平衡低碳城市空间分异ESCECC

    长江流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尹铎梁诗林煦丹
    1663-1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长江流域共23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对因子实现最优离散化,探测长江流域范围内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将熵权法与K-means聚类结合,挖掘各地级市差异化模式,以期为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学理参证.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地理集中程度较高,地区间不均衡程度高,呈现"单核集聚—三核集聚—多极多区"的空间分布密度演化格局;(2)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以及环境污染与治理因素共同作用于保护区空间聚集格局;(3)长江流域涉及的各地级市具有差异化的保护区分布特征和成因.

    水产种质资源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熵权法长江

    基于集对分析的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估——以长江江苏段为例

    方国华杨赟张程陆洋洋...
    1679-1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客观地评估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风险水平,是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岸线资源的基础.基于DPSIR模型构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序关系分析法和CRITIC法分别计算各指标主客观权重,运用博弈论原理计算指标组合权重,基于集对分析理论构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Moran's I、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对长江江苏段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风险总体等级为较低风险,风险较高的区域分布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和栖霞区,以及苏州沿江区域入海口一带;风险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组团特征,热点区分布于南京与仪征、镇江邻接区域,以及南通崇川区与苏州市辖区的环长江入海口区域,这些区域是未来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风险管控的重点区域;最后基于风险评估结果,从优化港口码头布局、加大岸线监管力度、加强岸线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管理保护对策.

    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风险评估集对分析空间分析DPSIR模型

    基于多源时序遥感影像和GEE的滨海湿地分类与比较

    陈媛媛郭莹莹魏翀向云飞...
    1691-1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先进遥感手段加强对滨海湿地资源的监测对其管理与保护至关重要.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核心区为实验区,借助GEE云平台对获取的湿地植被生长关键期(5月至9月)的Sentinel-1 SAR和Sentinel-2多光谱时间序列影像基于中值法进行月影像合成,然后对5个单月份数据集和4个不同时间跨度的多月份数据集基于7种不同的波段组合方案构成63个测试集,最后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对各测试集进行湿地分类制图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仅利用Sentinel-2的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相比,增加短波红外波段能显著提高滨海湿地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最高可提高8%以上,增加红边波段总体精度最高可提高5%;与仅使用Sentinel-2光谱波段相比,将常用植被指数和Sentinel-1 SAR数据添加到湿地分类中,总体分类精度最高达到了 90.6%.实验也验证了使用多月份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合成的分类效果要优于单月影像分类结果.研究结果为区域尺度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湿地分类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Sentinel-1Sentinel-2GoogleEarthEngine(GEE)时间序列滨海湿地

    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演变与情景预测

    张家其朱莉阳斌成
    1702-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特征,并借助GeoSOS-FLUS、GM模型评估预测203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演化格局.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洞庭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建设用地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整体呈下降趋势,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洞庭湖、长株潭周边县市及部分地市城区;(2)自然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下2030年生态价值较高的草地和林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全域快速退化趋势,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林地和水域出现上涨趋势,长株潭城市群及其他地市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呈现增长趋势;(3)三类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流域下游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相对较高,而这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却较低且呈退化趋势,供需格局具有显著空间不匹配特征.

    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变化情景预测洞庭湖流域

    跨区域环境规制降低碳排放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长三角协同发展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张向前刘祺
    1715-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权制度下环境规制成为地区间流动性资源争夺的博弈手段,跨区域环境规制则因缺乏强制约束能力其效用与作用机制仍有待验证.选取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这一跨区域环境规制,基于2007~2019年我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双向固定模型倾向得分匹配后进行双重差分分析,实证检验了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降低碳排放,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能够通过鼓励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加大科技要素投入,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得出政策效果会随试点城市规模、财政水平异质性而产生差异,其中城市人口规模更大的城市在低碳产业发展、绿色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财政支出水平更高的城市通过培育和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措施,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并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能发挥更为明显的降低碳排放的作用.

    区域协同城市降碳双重差分法准自然实验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