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许厚泽

月刊

1004-8227

bjb@mail.whlib.ac.cn

027-87198181

430071

湖北省武汉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Jour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目前,刊物同时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收录,同时收录本刊的还包括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其他十多种国内外检索刊物。热忱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下游沿江湖泊湿地土壤粒径分形特征与有机碳分布——以菜子湖湿地为例

    孙方虎苗雨青汪勇洪炜林...
    1728-1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长江下游沿江湖泊湿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和土壤有机碳变化,有助于了解湿地土壤结构、质量和湿地碳库状况,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湖区湿地土壤以粉粒(72.57%~80.16%)为主,属粉壤土,质地较细.土壤有机碳含量(13.62~23.80 g/kg)与黏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菜子湖湿地土壤单重分形维数主要由黏粒含量来决定,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浅水>底泥>泥滩>草滩>农田.广义维数谱D(q)为反"S"型递减函数,且D0>D1>D2,呈非均匀分布;多重分形参数与土壤颗粒相关性显著,但与有机碳相关性不显著,其中细颗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对湿地土壤粒径分布多重分形参数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多重分形参数可揭示菜子湖湿地土壤性质,建议进行湿地植被恢复和改良耕作措施以改善土壤结构.研究结论可为湿地生态恢复和提升湿地土壤碳汇能力以及增加碳库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湿地土壤颗粒组成单重分形多重分形有机碳

    城市径流污染风险评估与分区管控研究——以杭州为例

    陈甜甜沈铷桑杨泓哲陈前虎...
    1741-1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合理土地利用产生的径流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河道水质提升的重要因素,开展城市径流污染风险评估和精准化的分区管控能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从径流污染灾害形成全过程视角溯源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影响城市径流水质的内在机理与关键因素,以杭州为例,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多维度的城市径流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径流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划分风险管控区域,提出国土空间管控策略.结果显示:杭州市径流污染风险呈明显的"中心-外围"降低态势,"高危+高敏+高脆""高危+高敏+低脆"型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居住和商业区域,风险等级较高,而"低危+低敏+高脆""低危+低敏+低脆"型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的乡村生态空间区域,风险等级较低.针对不同风险类型特征划分为存量更新发展区、有限开发控制区、重点发展规划区、重点生态保护区四类国土空间管控区域,并提出相应策略.

    径流污染风险评估国土空间治理分区管控

    常州市PM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刘敬琰胡彦钧叶招莲赵竹子...
    1753-1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州是长三角中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是长三角地区25个监测城市点中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为研究常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于2020~2021年春(2020年5月)、夏(2020年7月)、秋(2020年9月)以及冬(2021年1月),于常州城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PM2.5样品的采集,获得PM2.5的质量浓度及主要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结合相关性分析、后向轨迹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季节、不同污染阶段水溶性离子组分的变化特征及主要来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常州市PM2.5的年均浓度51.88±20.47 μg/m3,是GB3095-2012中规定的PM2.5年均二级浓度限值的1.5倍,其季节特征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水溶性离子年均总质量浓度为24.37±11.54 μg/m3,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离子对PM2.5的贡献率高达56.24%,显著高于其他季节,NH4+、NO3-和Cl-在冬季显著升高,反映出燃烧排放源、机动车排放及其二次生成源的重要影响.硫氧化速率(SOR)和氮氧化速率(NOR)分析结果表明,NOR(0.14±0.07)小于SOR(0.40±0.10),表明相同大气背景下,SO2的二次转化率更高;两者季节变化趋势不同,SOR和NOR的差异分别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和NH4+浓度及周边交通源的影响.进一步对不同污染阶段的离子特征展开分析,从洁净阶段到污染阶段,SOR和NOR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污染阶段SO2和NOx的转化率更高;比较不同污染阶段下离子的百分占比发现,在相对洁净时期,PM2.5中的离子组分表现为以硫酸盐和钙离子为主的类型;而在相对污染较重时期,硝酸根和铵根的大幅度提升是导致污染产生的重要因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常州主要受到燃烧排放源(32.23%)、机动车、二次气溶胶(29.97%)以及土壤源(22.63%)的影响;夏季则主要受到二次气溶胶和燃烧排放混合源(44.20%)、土壤源和海盐源(23.51%)、以及工业或燃烧排放源的影响.

    PM2.5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来源分析常州

    干旱事件下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张娇吴波赵佩王苑博...
    1768-1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株潭城市群3个城市(长沙、株洲和湘潭)干旱期间(2022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和非干旱期间(2020和2021年同期)PM2.5和O3小时平均浓度序列为研究对象,探究干旱事件对PM2.5-O3复合污染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研究期间3个城市PM2.5和O3浓度的日变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M2.5浓度均呈现出M型的日变化规律,但干旱期间PM2.5浓度下降,且波峰和波谷时段发生显著变化.O3浓度日变化均呈现出"昼高夜低"单峰型模式,干旱期间O3浓度上升.接下来,应用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法(MF-DCCA)研究PM2.5-O3互相关性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各年各城市PM2.5-O3互相关关系均呈现出显著地长期持续性特征和多重分形结构,且干旱期间各城市长期持续性指数均降低,多重分形强度增强.进而,应用滑移窗口方法、MF-DCCA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PM2.5-O3互相关长期持续性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干旱期间各城市PM2.5-O3互相关的长期持续性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压,而非干旱期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风速.最后,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SOC)探讨非干旱期间和干旱期间PM2.5-O3互相关关系的内在动力机制.结果发现,长期持续性特征主要受SOC机制所主导,即SOC机制是驱动PM2.5-O3复合污染演化的主要非线性动力机制,但干旱事件使得主要影响因素由气温和风速变成气压.文章拓展了复合污染的内在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深入推进全球变暖背景下复合污染防控提供了新的启示.

    日变化模式长期持续性特征多重分形结构格兰杰因果检验自组织临界理论

    长江上游"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

    苏旭阳曾艳梅范娅梅文传浩...
    1781-1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各利益主体对土地资源的竞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日趋激烈,进而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波动.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运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具体表现为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面积快速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减少,转变的主要类型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转化.(2)198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提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东部和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形成低值集聚区.(3)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工业生产空间、其他生态空间对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侵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三生空间"转型,推动"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化,构建起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三生空间"土地转型生态环境效应长江上游

    近20 a中国耕地转入时空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

    陈浮刘俊娜郭维红马静...
    1793-1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中国耕地转入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估耕地转入的生态成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成效和优化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等至关重要.研究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重心迁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近20 a中国耕地转入时空分异特征与重心变化,探索不同地区耕地转入来源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0~2020年中国耕地转入面积为2 125.2万hm2,总体上呈"东北—西北高、南部少"的空间格局,其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耕地转入最重要区域;(2)近20 a中国耕地转入主要来源是林地和草地,占耕地转入总面积的73.5%.但不同时段耕地转入来源呈显著的空间不均衡特征;(3)中国耕地转入受自然条件(气温、坡度)、社会经济(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路网密度)和区域政策(林业增加值、建设用地增加量)的综合影响,但不同区域关键影响因子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有效管控耕地转入类型、优化耕地保护政策和制度创新等具有指导意义.

    耕地转入时空格局重心迁移耕地保护粮食安全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农耕文化服务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向慧杨庆媛傅丽华彭保发...
    1805-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文献分析、重要性分区法、趋势面分析、热点分区法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和模型,以湖南武陵民族地区为案例地,构建农耕文化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演变规律,揭示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间,区域农耕文化服务趋于优化,服务指数总体上升(由0.413 7上升到0.656 2),年均增幅达5.86%,其中,宣传教育和农耕文明传承服务是主导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因子(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8%和15.17%).(2)总服务的空间格局由"北高南低、双核领跑"变为"周高中低、三足鼎立",且东西方向变化剧烈.子服务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性,且变化趋势各异.热点区面积比由"正态分布"变为"金字塔型",多重热点区由南部向北部和东部转移扩散.(3)区域农耕文化服务的演变受多种要素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及农耕就业为主导要素.影响因子具有互动效应,地形、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3类因子之间的协同增强作用最为明显.(4)建议集中发展优势服务,实现均衡发展,重点开发东部及北部的农耕文化资源,扩大市场需求,重视影响因子的协同增强效应.研究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指引、方法借鉴和技术参考,为农耕文化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农耕文化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时空格局驱动机制湖南武陵民族地区

    湖北省优质稻适宜栽培期的区划研究

    杨青青穆麒麟刘越胡玉婷...
    1821-1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省优质稻灌浆期常在高温下完成,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开展优质稻气候适宜性区划,规划优质稻在不同地区的合理灌浆期,是发展优质稻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湖北省7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5d滑动平均法确定各地水稻灌浆期的高温、缓温和适温等3类适宜界限日期;以各地缓温和适温栽培期时长为主指标,采用模糊聚类统计方法完成湖北省不同区域优质稻适宜栽培期类型划分,并对不同区域影响优质稻的主要气象资源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适宜栽培期的季节分布和时间长短各不相同,湖北省全域上适于优质稻灌浆的时间普遍较短,是其发展优质稻的一个重大缺陷.湖北省优质稻适宜栽培期可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鄂西山地短季优质稻区,鄂西北适温高光优质稻区,鄂中东高温秋短优质稻区和鄂东南高温秋长优质稻区.该区划图在地理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的鱼鳞状次第衔接分布.其中,前二区域适于和较适于优质稻.不同区域发展优质稻在气候上的差异,主要可以归结为气温及其适宜性栽培期限和日照时数及光热熵等参数的差异.总之,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应将抗热避热和区域合理布局作为其技术发展的重点.

    优质稻栽培期区划灌浆期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