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刘宝珺

双月刊

1000-0550

cjxb@nlzb.ac.cn

0931-4960916,496091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沉积学报/Journal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沉积矿物学、沉积岩学、现代沉积、沉积相、古地理、各种沉积矿产、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哈密大草滩地区早—中泥盆世浊积岩的发现及其沉积大地构造背景

    李浩张孟张雄华郭瑞禄...
    919-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吐哈盆地南缘大草滩一带出露一古生代基岩"天窗",主要为一套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前人将其归为泥盆纪大南湖组.在该区新发现的大草滩蛇绿岩两侧识别出了两套厚度较大、时代为早—中泥盆世的复理石沉积,缺乏火山熔岩和碳酸盐岩夹层,与大南湖组层型剖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北侧复理石沉积可划分为三段,南侧受构造改造,仅发育上下两段.两侧砂岩样品的粒度参数呈现典型浊积岩特征,且自下而上水动力存在增强的趋势.通过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对该浊积岩进行沉积相分析,共识别出9种浊积岩相,进而识别出浊积扇中的3种沉积环境,其中在内扇和中扇环境中各识别出3种沉积亚环境.沉积相在垂向上的分布规律显示南北两侧的复理石分别为外扇—中扇和外扇—中扇—内扇的两套进积序列,结合碎屑颗粒组分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推断该浊积岩形成于大南湖岛弧的弧前盆地.

    早—中泥盆世浊积岩粒度分析沉积相沉积背景大草滩地区

    H1事件时长江下游地区季风降水变化特征的石笋铀元素记录

    周汪洋段福才陈剑舜朱丽东...
    93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Heinrich 1(H1)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转变过程中,北高纬大冰盖快速崩塌的冰盖不稳定事件,其气候环境影响深远.东亚地区石笋δ18O记录在H1事件时,普遍正偏至冰期的较大值,此正偏值通常指示东亚季风整体减弱.然而,在长江中游地区反映局地水文变化的石笋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在H1事件时梅雨量增加.梅雨与东亚季风强度的反相关关系是否存在,这有待更多记录的验证与支持.基于长江下游梅雨区南京葫芦洞石笋铀元素的水文变化特征,发现在H1事件时,梅雨整体增多.在H1事件内部结构特征上,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显示,以~16.1 ka B.P.为界,东亚季风强度存在两个不同状态,类似的转变过程在铀元素记录中有所体现,表现为梅雨量由低到高的转变特征.石笋δ18O记录的这一季风强度变化过程在20年内完成,铀元素记录尽管分辨率不高,但也表现为快速转变的特征.这种对应的快速转变过程,表明石笋铀元素对东亚季风大气环流变化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证实了铀元素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记录.南京葫芦洞石笋铀元素记录了梅雨在长江下游地区H1事件期间增强的特征,进一步支持了梅雨与季风强度变化的反相关关系,提供了中国季风区降水空间差异的东部记录.

    Heinrich1事件梅雨δ234UInitial值238U浓度季风强度

    胶莱盆地K/Pg界线下陆相红层的旋回地层学分析

    杨雨付文钊余继峰宁振国...
    942-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相红层因为其含古生物化石稀少给高精度生物、年代地层的对比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旋回地层学可以将地层与地时结合起来,解决地层沉积的时限问题.基于前人在对胶莱盆地K/Pg界线识别的基础上,主要利用了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尺度分析法与频谱分析法对胶莱盆地胶州组K/Pg界线之下、晚白垩世红土崖组玄武岩夹层之上的陆相红层进行旋回地层分析,认为胶莱盆地晚白垩世的陆相红层中保存有米兰科维奇旋回,岁差、斜率和偏心率各个周期在不同的层段响应程度略有不同.根据旋回识别结果及K/Pg界线建立了"浮动天文年代标尺",推测在66~67.77 Ma期间,胶莱盆地陆相红层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5.15 cm/kyr,胶州地区[(67.77~73)±0.3]Ma期间为玄武岩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玄武岩进而遭受风化剥蚀及构造沉降的时期,红土崖组与胶州组的时间界线约为67.28 Ma,红土崖组玄武岩夹层的年龄应早于67.77 Ma.

    陆相红层旋回地层学小波变换尺度分析频谱分析

    西藏孔隆—达果地区古近纪火山—沉积盆地时空演化

    陈澍民朱利东廖驾刘龙龙...
    953-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冈底斯带的研究历来聚焦于岩浆弧,对弧间盆地的较少关注导致火山—沉积序列缺乏精细化研究.冈底斯带古近纪地层划分方案是基于并沿用东段林周、南木林地区的层序格架,即林子宗群与日贡拉组垂向叠置不整合接触,在带上其他地区适用时常产生矛盾,制约了基础地质及资源评价工作.通过系统实测孔隆—达果地区古近纪地层剖面,选取剖面中火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以详实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搭建精细年代地层格架,以沉积学、地层学研究分析充填演化过程,恢复火山—沉积盆地古地理.结果显示冈底斯造山隆升剥蚀并被扇沉积体系记录的过程,从晚白垩世早期断续持续至古近纪;以火山岩和/或以沉积岩为主的盆地,发育时限均下延至约70 Ma,暗示岩浆作用与隆升剥蚀对雅鲁藏布洋俯冲的响应几乎同时启动;火山—沉积盆地发育贯穿了整个增生造弧事件,以印亚大陆初始碰撞后的沉积间断为界,分为70~56 Ma和56~40 Ma两期,火山岩与沉积岩同时发育,以时空上的负消长关系占主导地位,表现为剖面上交互或夹层,并受喷发中心、沉积中心的横向迁移约束,产生了地层发育时限的空间变化;受晚白垩世末—古近纪雅鲁藏布洋北向俯冲及印亚大陆碰撞过程影响,持续的造山隆升及岩浆活动的周期性强弱变化约束了盆地发育样式,火山—沉积序列在区域上延展不稳定,垂向序列产生多样性.因此,本文提出层型剖面上火山岩与碎屑岩垂向叠置序列关系不能普适地代表整个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与沉积岩存在空间上快速相变过渡,应使用更为精细年代格架下的空间展布关系,指导冈底斯带弧间盆地地层划分,探讨印亚大陆碰撞的火山—沉积响应过程.

    冈底斯林子宗群日贡拉组同位素年代学区域地层划分

    东海内陆架近两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原因

    王明霄郑世雯范德江
    973-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DH7-2孔岩心,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体视显微镜开展了沉积物粒度和有孔虫组成的分析和鉴定,并利用高能γ能谱仪进行了沉积物岩心的210Pb年代标定,探讨了近二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200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822—1900年,主要受到该时期较强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有孔虫绝对丰度低,以Bulimina marginata和Bolivina robusta为主,适应于冷水富氧环境的有孔虫较为发育;1900—1945年,主要受到该时期较强东亚夏季风增强的影响,有孔虫绝对丰度和适宜暖水环境的有孔虫增加;自1945年以来,有孔虫绝对丰度急剧增加,种属组合也出现明显的改变,这与该时期大量的营养盐物质输入东海、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1945年之前,东海内陆架海域有孔虫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而1945年后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

    东海内陆架有孔虫东亚季风富营养化人类活动

    江汉平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张玉芬李长安赵举兴毛欣...
    983-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中,粗粉砂达40.83%.剖面粒度变化可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结合剖面的岩性与沉积环境特征等综合分析,发现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四个气候期:第一气候期17.90~17.02 ka B.P.,为冰盛期之后气候开始回暖升温期.此时降水相对较多,地表径流强度中等偏强.第二个时期17.02~12.02 ka B.P.,为快速升温期.总体暖湿多雨,是末次冰消期最显著暖湿期,在江汉平原北缘坡麓地带的洼地广泛发育了沼泽.粒度变化进一步表明气候存在波动,早、晚期降雨强度大,时有强降水发生,地表径流稳定性差;中期(14.47~12.64 ka B.P.)降水明显减少,但雨量相对均匀,地表径流变幅小,此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石笋记录的冰消期气候特征是一致的.第三气候期12.02~10.80 ka B.P.,该期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快速升温期,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为剖面最大.表明当时降雨量大,气候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有发生.第四气候期10.80~8.60 ka B.P.,气候总体为偏温湿环境.地表径流较第三气候期明显降低,早期降水偏多,后期温湿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变小.剖面中有两个明显的气候事件记录,一是新仙女木事件,表现为第④层与第⑤层之间的短暂沉积间断和沼泽环境的结束;二是9.8~9.2 ka B.P.干旱期,为厚约15 cm的黄土状土的沉积.研究表明,长江和汉江洪泛影响不到的江汉平原边缘洼地沉积可能是记录本地区气候特征的良好载体.

    江汉平原末次冰消期粒度分析地表径流

    海南岛东北海岸风沙沉积的光释光年代学意义

    张文静李志忠靳建辉郑斐...
    995-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海南岛东北部JSD2和PQR2两个典型海岸沙质沉积剖面进行研究,共采集10个测年样品和89个指标分析样品,在室内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JSD2和PQR2剖面砂样以中细沙为主,粒度众数在225~400µm之间.风沙沉积后受化学风化作用呈现淡红棕色至红棕色;2)JSD2剖面OSL年龄范围为(2.20±1.09)~(9.89±1.65)ka,属于全新世风沙沉积;PQR2剖面年龄范围为(3.41±0.78)~(22.50±1.07)ka,上部为全新世风沙沉积,下部为末次冰期和晚冰期的老红砂层;3)综合海南岛和华南其他海岸沙丘、海岸风沙年龄数据分析,研究区全新世海岸风沙沉积年代序列可划分为10.5~6.0 ka B.P.和6.0 ka B.P.以来两个阶段,华南热带与亚热带海岸风沙活动趋势基本一致.

    海岸风沙光释光测年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海南岛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沉积特征及其对构造的响应

    范海经邓虎成伏美燕刘四兵...
    1004-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四川盆地页岩油气的勘探和开发,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埋藏深度大、钻井资料有限,该套地层在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差异尚不清晰.通过露头剖面观测、岩芯描述、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对四川盆地筇竹寺组页岩沉积特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了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筇竹寺组岩性纵向上的变化及组合关系划分出4种不同岩性组合类型.针对不同构造背景下岩性组合类型的异同,总结了筇竹寺组沉积相类型.受构造运动影响,四川盆地早寒武世各地区构造背景有一定区别.筇竹寺页岩沉积厚度大且有机质富集的川东北城口地区、川中绵阳—长宁地区、川东南石柱等地区均与拉张槽、热水沉积以及特殊的构造位置相关.通过对四川盆地不同地区内筇竹寺组岩相组合和沉积旋回的划分、对比,以及古环境的氧化—还原性、气候、生产力等差异,明确了早寒武世不同构造背景下筇竹寺组沉积演化差异.本研究建立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川东北浅水缓斜坡沉积体系、川东南浅水陆棚区沉积体系、滨岸海滩—陆棚沉积体系和陆棚内凹陷(拉张槽)沉积体系,为筇竹寺组海相页岩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寒武系筇竹寺组构造背景沉积体系页岩

    基于储层构型的渗流单元刻画方法及应用——以珠江口盆地文昌C油田为例

    商建霞张乔良李华孔令辉...
    1020-1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昌C油田珠海组二段一油组纵向多期砂体相互叠置,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目前已进入"双高"采出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厚储层平面上受断层分布及不同构型单元储层质量差异的影响,水驱规律呈现明显分区性;纵向上受砂体复杂内部结构及隔夹层分布控制,水驱顺层突进现象明显,水驱规律不明确制约油田下步调整挖潜.在精细构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毛管压力等微观孔喉参数,利用判别函数对渗流单元进行定量刻画,弥补了传统FZI划分流动单元不够精细的问题,更契合生产动态.明确了两种剩余油控制模式:一是渗流单元差异平面控油模式;二是渗流屏障遮挡垂向控油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平面划分5个井区,纵向划分15个单层,共划分60个含油单元,结合生产动态得到每个渗流单元的采出程度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性地提出了7项措施,有效提高了本油田开发效果,同时也为类似复杂厚层砂岩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经验借鉴.

    珠江口盆地文昌C油田储层构型渗流单元剩余油

    成岩作用对深水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油层组为例

    曹江骏陈朝兵程皇辉朱玉杰...
    1031-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深水砂岩储集体发育,但受成岩作用影响导致储层孔渗低、物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RD分析、高压压汞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孔隙演化规律,对盆内合水地区长7深水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旨在找出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更好地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1)胶结作用与溶蚀作用分别控制了储层原生及次生孔隙的大小,是影响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两类主要成岩作用,从120 Ma之后,储层开始受其影响,微观非均质性变强;2)胶结—溶蚀指数影响着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胶结—溶蚀指数越小,储层孔隙含量越高、渗流能力越强.提出以胶结—溶蚀指数为标准,定量表征储层微观非均质性;3)根据胶结—溶蚀指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三类:Ⅰ类为弱胶结—强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在小于0.55,微观非均质性最弱,是有利储层分布的主要区域;Ⅱ类为中等胶结—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在0.55~0.80之间,微观非均质性中等;Ⅲ类为强胶结—弱溶蚀区,胶结—溶蚀指数大于0.80,微观非均质性最强.平面上,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马岭—固城—盘客—九岘一带,以条带状、片状分布.

    成岩作用胶结—溶蚀指数有利储层长7油层组合水地区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