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刘宝珺

双月刊

1000-0550

cjxb@nlzb.ac.cn

0931-4960916,496091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82号

沉积学报/Journal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沉积矿物学、沉积岩学、现代沉积、沉积相、古地理、各种沉积矿产、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太平洋CC区西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姜柳青汪卫国梁积伟戴霜...
    1185-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太平洋CC区西部7根沉积物短柱样的常微量元素进行浓度测试,以了解沉积物元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和控制因素.与上地壳元素平均值(UCC)相比,研究区沉积物中MnO、P2O5、Co、Ni、Cu、Mo、Ba明显富集,Al2O3、K2O、Fe2O3、CaO、Sr等亏损.聚类和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元素有4种来源,其中Al2O3、Fe2O3、K2O、MgO、TiO2、V、Cr、Co、Rb、Zr、Nb、Cs、Hf、Ta、Pb、Th、U为陆源黏土成因;CaO和Sr为钙质生物成因;MnO、P2O5、B、Ni、Cu、Zn、Mo、Ba为海水自生成因;Na2O为火山—热液成因.10.2°N以北沉积物元素为陆源黏土、海水自生和钙质生物成因,而10.2°N以南沉积物元素为陆源黏土、海水自生和火山—热液成因.沉积物中陆源物质主要来自亚洲高空气流携带的风尘物质.沉积物中海水自生成因的金属元素富集,与富氧的南极底流有关.柱样中CaO、Sr含量的时空变化,与柱样所处水深、冰期生产力和碳酸钙补偿深度变化有关.柱样中Ba/Ti指示的火山—热液活动在地质时期呈减弱的趋势,其对沉积物的影响也向北减弱.

    太平洋CC区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因机制

    青海湖东岸全新世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薛红盼曾方明
    1198-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湖地区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古气候演化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由于各类环境替代指标的多解性,以往研究中对青海湖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特别是早全新世的气候特征存在不一致的认识.对青海湖东岸种羊场风成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进行分析,结合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指标重建了过去约11 ka青海湖地区古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和Al2O3-(CaO*+Na2O)-K2O(A-CN-K)三元图指示种羊场风成沉积经历了弱风化、中等程度的风化强度.CIA值的波动变化反映青海湖地区全新世期间经历了较大的干湿变化.2)亮度(L*)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呈高度负相关(R2=0.71,P<0.01),可以间接地反映研究区古气候演变过程.3)种羊场(ZYC)剖面的多指标分析结果和剖面地层特征揭示青海湖地区在11.0~6.5 ka B.P.时期,风化作用较弱,气候可能相对温暖干旱;6.5~1.1 ka B.P.时期风化作用可能较强,为暖湿期,与古湖岸堤记录的湖面变化较为一致;1.1 ka B.P.至今,气候变得干旱.4)亚洲季风和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可能造成有效湿度的高低变化,从而导致青海湖地区全新世气候干湿交替变化.

    青海湖全新世元素地球化学风成沉积古气候变化

    干旱环境河流扇概念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满盆砂"成因新解

    李相博刘化清邓秀芹王雅婷...
    1208-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扇是陆相盆地中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新沉积模式,其主要形成于干旱气候环境中.该文阐述了河流扇的概念演变与发展由来、沉积特征、鉴别标志与控砂机理等,讨论了河流扇与分支河流体系、末端扇及浅水三角洲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河流扇形成主要受"分支型"河道控制,而末端扇及浅水三角洲主要受"分流型"河道控制.在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古气候环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河流扇概念对延长组"满盆砂"形成机制进行了重新解释.主要结论是:1)延长组沉积时期,古气候具有三分性——早期为干旱环境,中期为湿润环境,晚期再次转变为半干旱—半湿润环境;2)在干旱气候环境下,缺少大面积汇水区,以洪水搬运—事件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河流扇体系,这可能是造成延长组"满盆砂"的主要原因之一;3)干旱环境河流扇砂体与潮湿环境水进域富含有机质泥岩相匹配,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性油气藏,从而使延长组由"满盆含砂"变为"满盆含油".该研究改变了以往大型坳陷湖盆以"三角洲模式"为主导的传统认识,对丰富发展我国陆相盆地沉积理论认识及指导油气勘探实践均有积极意义.

    河流扇干旱环境沉积模式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碳酸质喷积岩初探

    郑庆华刘行军柳益群周鼎武...
    1222-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黑色岩系中首次发现主要呈纹层状、脉状等顺层分布于油页岩或凝灰岩中的碳酸质岩浆—热液喷流型沉积岩(简称喷积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野外露头和钻井取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全岩元素分析等测试方法,对上述碳酸质喷积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与生烃母质关系特征进行了初探.结果显示,按物质来源、形成方式和结构构造可将长7油层组碳酸质喷积岩划分为碳酸质喷爆岩、碳酸质喷溢岩、碳酸质喷流岩三大类型,三者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岩浆碳酸岩和热水沉积岩的双重特征,且与生烃母质的发育具有正相关性.因此,碳酸质喷积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黑色岩系沉积期发育,且对长7油层组生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碳酸质喷积岩生烃黑色岩系长7油层组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渤海海域辽东凹陷东南缘沙二段优质储层差异及成因

    杜晓峰庞小军王清斌冯冲...
    1239-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海域辽东湾凹陷东南缘沙二段储层中发现了油气,但物性差异较大、优质储层成因不明,严重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评价.利用岩心及常规物性、铸体薄片、全岩等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沙二段储层差异及优质储层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其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南向北储层物性逐渐变差;南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8.1%,以中—高孔为主;中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0%,以低—特低孔为主;北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7.7%,以特低孔—超低孔为主.2)研究区储层埋藏较浅(埋深小于3000 m),压实较弱,但储集空间类型迥异,南部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粒内缝、粒缘缝、收缩缝)为主;中部以溶蚀孔和构造缝为主,局部见原生孔;北部以少量粒间溶蚀孔为主,局部见少量构造裂缝.3)母岩类型是造成区域上储层物性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由南向北,母岩类型由中生界碎屑岩和元古界变质石英砂岩向元古界碳酸盐岩过渡,造成南部储层杂基含量高,胶结作用弱,但裂缝发育,物性好,而北部储层胶结作用逐渐增强,物性逐渐变差.4)不同构造形成的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具有差异性,南部储层厚度小,但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厚度大,裂缝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北部储层厚度大,但优质储层厚度小,呈薄层出现,胶结作用强,优质储层主要受早期大气淡水淋滤和成岩期溶蚀作用控制.

    优质储层扇三角洲沙二段辽东凹陷渤海海域

    基于三角洲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袁丙龙张辉叶青张连枝...
    1253-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涠西南凹陷W油田为例,为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开展了基于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研究,总结了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油田稀井网资料,通过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并参考类似储层地质知识库特点,开展了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利用筛选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流动带指数(FZI)把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并在复合砂体内部刻画了流动单元的分布,总结了其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复合砂体构型、流动单元、断层等地质因素对油田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影响较大,并深入分析了调整井水淹层的水淹特征,总结出了受流动单元主控的"差异驱替控油模式"、受流动单元与隔夹层共控的"复合遮挡控油模式"和受流动单元与断层共控的"断储联合控油模式"3种主要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成果为油田挖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涠西南凹陷浅水三角洲复合砂体构型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模式

    基于CT成像技术的白云岩储层微观表征——以川中磨溪—龙女寺台内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为例

    田兴旺杨岱林钟佳倚孙奕婷...
    1264-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震旦系灯影组四段是四川盆地安岳气田主力勘探产层之一,是一套受丘滩体发育和桐湾II幕表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的储层.灯四段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相较于台缘带灯四段孔洞型优质储层连续发育的特征,台内区丘滩相沉积不足、岩溶作用效果变差,储层厚度减薄,品质降低,常规手段在对此类储层性质的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应用X射线CT扫描成像与数字岩心技术,以川中磨溪—龙女寺台内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白云岩岩溶储层为例,将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和喉道,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行储层系统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溶蚀孔隙、溶蚀孔洞、裂缝相间发育,裂缝切割相邻孔洞对提高储层连通性具有重要作用.孔喉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孔喉半径、长度、体积等参数共同决定了储层品质,孔隙发育数量及孔径分布特征决定储集空间大小,喉道发育数量、喉道半径、单喉道长度分布情况影响储层中孔隙沟通能力即决定了储层有效性.磨溪东—龙女寺台内区裂缝发育区孔洞型储集空间是台内优质储层关键勘探目标.

    磨溪—龙女寺地区CT成像技术震旦系孔隙喉道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刘文栋钟大康孙海涛曾鑫耀...
    1275-1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厚层白云岩储层,成为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但栖霞组有利相带分布和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不明朗,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探进展.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对川西北栖霞组沉积特征、沉积格局以及古地貌进行研究发现:川西北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依次发育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和开阔台地相,并发育台缘滩或台内滩等若干亚相类型.其中栖一期沉积水体较深,为弱镶边碳酸盐岩台地形成期,台缘滩厚度薄,展布范围有限;栖二期为栖霞组主要成滩期,滩体厚度大,展布范围广,具典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特征.栖霞组白云岩主要为台地边缘高能滩相沉积背景,栖霞组沉积期,研究区具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其不仅控制着台地边缘高能滩相的沉积分布,并进一步为该区白云岩储层发育奠定了基础,白云岩具有西北向东南、西南向东北逐渐减薄的特点.结合沉积演化和古地貌分析结果,认为古地貌为栖霞组白云岩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及西南方向等古地貌高地为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

    有利区带预测川西北古地貌栖霞组沉积特征

    柴北缘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上段古气候及物源分析

    潘世乐蒋赟康健陈波...
    1292-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岩心样品中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合钻井岩心的观测、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厘清了研究区古气候演化历史和源区构造背景.黏土矿物分析结果显示冷湖七号砂岩呈高伊利石、较高伊蒙混层和绿泥石、少蒙脱石,缺失高岭石的分布特点,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氧化物含量变化较大,整体表现为高Na+、K+和低Mg/Ca、TiO2、Al2O3/MgO的特征,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环境变化相对频繁,整体处于寒冷干旱的碱性环境.成分变异指数(ICV)均大于或接近1,意味着沉积再循环作用对沉积物成分的影响较小,沉积物成熟度较低;化学蚀变指数(CIA)主要介于50~65,平均值为58,说明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上段经历了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弱化学风化作用,并且古气候存在着三次波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Eu处明显负异常;稀土元素特征值、K2O/Na2O-SiO2、La-Th-Sc和La/Yb-∑REE判别图解说明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上段物源区构造环境偏稳定,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的构造背景,源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和花岗岩.

    黏土矿物元素古气候构造背景冷湖七号地区

    康滇古陆东缘筇竹寺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锌厂沟剖面为例

    刘建清何利何平冉敬...
    1305-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锌厂沟位于康滇古陆东缘,在剖面测量及样品系统采集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该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地球化学剖面,为该区筇竹寺组沉积环境、物源分析提供了定量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结果显示:1)筇竹寺组物源主要来自康滇古陆中元古界东川群、会理群砂泥岩、海相玄武岩,并可能有少许同时代花岗岩,形成于康滇古陆东缘大陆坡或边缘海,自西向东呈康滇古陆—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水下隆起有序变化,工区位于浅水陆棚相;2)稀土元素δCe值、δEu值及微量元素Mo、V含量、(V)N/(V+Ni)N比值、(Cu)N/(Zn)N比值反映筇竹寺组底部为深水陆棚环境,上部总体为浅水陆棚沉积环境,局部水体加深为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总体上该区以浅水陆棚为优势相,并具酸性还原环境特点;3)微量元素Rb、Ba、Ga、V、Zn、Mo、Cd、Sn、Zr有明显的富集.主量元素(SiO2)N/(Al2O3)N比值及微量元素Ba、U含量、Zn-Ni-Co三角图、U/Th比值、Co/Zn比值表明有生物或热水作用的参与.

    滇东北昭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