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材料开发与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材料开发与应用
材料开发与应用

王其红

双月刊

1003-1545

TG023@163.com

0379-67256484

471023

河南省洛阳市023信箱5分箱

材料开发与应用/Journ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79年,曾用刊名是《国外舰船技术:材料类》(月刊),1986年更名为《材料开发与应用》(双月刊)。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管、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材料学术委员会和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材料学科技术性刊物。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中国金属文摘数据库重点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本刊办刊宗旨是报道舰船及海洋工程用材料开发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促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开展学术探讨和争鸣,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技术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LM增材制造铝合金和高温合金微流道磨粒流抛光工艺研究

    李惠李微娜祁俊峰李敬洋...
    1-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为代表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因固有的"粉末粘附"和"球化效应"等,使得制品的表面十分粗糙,难以满足使用要求.为解决SLM微流道粗糙内孔表面的精加工难题,本研究采用磨粒流抛光技术对SLM制备的AlSi10Mg和GH4169微流道内表面进行抛光,并研究了磨粒流工艺对微流道内孔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磨粒流处理后,SLM增材制造铝合金和高温合金的内孔表面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微流道内孔表面的粗糙度下降幅度在50%以上;流道内孔表面干净无多余物附着;流道尺寸精度保持较高水平.因此,磨粒流工艺是SLM增材制造微流道结构零件的一种有效的抛光技术.

    增材制造磨粒流微流道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

    热压层合镁锂合金片材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

    王威浦丽莉霍雨晗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自行设计制备的LAY821合金,通过挤压和轧制工艺获得热压层合增材制造用LAY821合金片材,并对挤压和轧制变形方式下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为拓展Mg-Li合金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分别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合金的微观形貌,使用能谱仪检测相的成分,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合金的相组成,通过拉伸试验测试合金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LAY821合金主要由α-Mg、β-Li相与分布于晶界和α-Mg相中的Al2Y颗粒构成.经过挤压、轧制和中间退火处理后,合金形成均匀的双相等轴晶结构,平均粒径由11.6 μm减小至7.0 μm.Al2Y颗粒呈弥散分布,平均粒径由2.2 µm减小至1.0 μm,XRD检测结果未发现任何新相.合金的极限抗拉强度最高达到290.26 MPa,硬度提高到54.74HV,伸长率达30%以上.力学性能的改善得益于细化的等轴晶结构和Al2Y颗粒的弥散强化作用.LAY821合金片材设计用于热压层合增材制造,制备过程中组织结构可控,其力学性能未产生明显的各向异性.

    LAY821合金增材制造热压层合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船舶铝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浩刘坤吴红周军波...
    17-2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材制造技术在船舶装备制造领域极具发展前景,轻量化、低损耗的制造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能源及材料利用率.受限于铝合金自身冶金特性和增材制造工艺,铝合金构件在增材制造过程中易产生气孔、开裂等冶金缺陷,影响船舶装备的质量安全和可靠性.本研究主要概述了船舶铝合金电弧熔丝增材、选区激光熔化和摩擦搅拌沉积三种增材制造工艺及冶金缺陷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船舶铝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船舶铝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及铝合金构件的缺陷控制提供参考.

    铝合金增材制造工艺参数缺陷控制

    大型激光粉末床熔融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研究与探讨

    程锦泽关凯杨书业刘斌...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产金属增材制造加工装备已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模具、高端医疗等先进研发制造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伴随着大尺寸增材制造的需求逐渐增多,突破国产化大型金属增材制造装备及工艺技术的瓶颈,提高大体积、高品质金属零件增材制造成形加工的制造水平,在缓解金属增材制造成形范围、工艺质量和应用细分等方面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合目前大尺寸金属增材制造装备日趋广泛的市场需求,针对激光粉末床熔融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的技术特点,探讨了大尺寸、多光束装备制造,以及使用成本与效率问题,并对具有"飞行打印"结构超大尺寸装备的技术思路进行了介绍.

    大尺寸装备金属增材制造多光束飞行打印

    变形温度对06Cr23Ni13不锈钢低∑CSL晶界含量的影响

    叶梦元李俊琛权伟李尚霖...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 06Cr23Ni13不锈钢在应变速率为0.01 s-1条件下,不同变形温度的热变形行为,探究了变形温度对06Cr23Ni13不锈钢低重合位置点阵(CSL)晶界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6Cr23Ni13不锈钢再结晶程度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变形温度为1 150℃时,显微组织再结晶程度最高,奥氏体晶粒为等轴晶.利用Channel 5对不同变形温度条件下06Cr23Ni13不锈钢特殊晶界统计发现,低∑CSL晶界含量随着动态再结晶程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 150℃达到最大值.06Cr23Ni13不锈钢低∑CSL晶界主要由∑3、∑9和∑27晶界构成.

    O6Cr23Ni13不锈钢热压缩低∑CSL晶界EBSD

    快速凝固AZ31镁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孙宇初陈云贵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单辊快速凝固工艺,分析了不同辊速条件下AZ31镁合金的带材组织及其250℃热挤压棒材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带材截面微观组织存在的急冷定向凝固区和缓冷等轴晶区,是受温度梯度影响产生的微观组织分区现象;熔体冷却时裹气产生隔热区,导致带材微观组织均一度降低;在17.58 m/s最优辊速条件下,AZ31镁合金的250℃热挤压棒材的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360 MPa和14.47%.

    快速凝固AZ31镁合金热挤压力学性能

    敏化处理对825合金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

    张恒坤罗先甫申澎洋张文利...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50%硫酸-硫酸铁晶间腐蚀试验及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方法对敏化态825合金抗晶间腐蚀性能异常增强现象进行研究,采用金相(O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形貌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825合金在750℃下保温1 h得到的敏化态试样的腐蚀速率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固溶态试样的57%和48%;敏化态和固溶态试样的晶界均无析出物析出,晶界周边无贫铬区,材料无晶间腐蚀敏感性;但晶内析出的TiN及Ti(C,N)粒子与基体电位存在差异,易导致点腐蚀的发生.经过750℃保温1 h的敏化处理后,可得到晶粒大小均匀、内部析出的TiN及Ti(C,N)粒子分布更加均匀、材料抗晶间腐蚀性能增强的825合金.

    825合金晶间腐蚀敏化处理动电位极化曲线

    新型冷轧耐硫酸、盐酸腐蚀钢组织性能研究

    俞波张宜吴浩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一种新型冷轧耐蚀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Mo、Sb等元素对实验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耐硫酸、耐盐酸腐蚀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添加Mo、Sb等元素后,铁素体晶粒尺寸只有6.24 μm,屈服强度为384 MPa,抗拉强度为459 MPa,伸长率为27.5%;在力学性能与SPA-C产品相当的基础上,实验钢在硫酸腐蚀环境下的腐蚀速率为0.14 mg/(cm2·h),在盐酸腐蚀环境下的腐蚀速率为0.31 mg/(cm2·h),实验钢的耐腐蚀性能较传统SPA-C的提升显著.

    冷轧耐蚀钢硫酸腐蚀盐酸腐蚀组织性能

    热处理工艺对TiB95合金石油管材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许玲玉马博荣李冲宋德军...
    63-6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苛刻油、气开采环境下对钛合金油井管的需求,开发了 TiB95合金,该合金为Al-Mo-Zr系合金.采用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的TiB95合金管材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冲击断口形貌.研究结果表明:TiB95合金管材在相同热处理温度下(900℃),冷却速率较慢(炉冷)时组织较粗大,强度较低,韧性较高;在相同冷却速率下(空冷),热处理温度较高时(960 ℃),α相形态发生改变,强度降低,伸长率升高,韧性显著提高.TiB95合金管材采用960℃、90 min、空冷热处理工艺处理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强韧性匹配.TiB95合金管材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冲击断口形貌均为韧窝,为韧性断裂.

    钛合金管材热处理微观组织冲击断口

    高能球磨法制备Cu-10%Sn合金的组织结构与烧结性能

    何秋梅侯建明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Cu-10%Sn合金粉体,然后压制成型并烧结成块体材料.运用XRD、SEM等方法研究Cu-10%Sn合金在高能球磨和烧结过程中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在球磨初期,Sn与Cu原子会结合为亚稳定相Cu6Sn5,但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Cu6Sn5又会发生分解,分解出来的Sn将固溶到Cu晶格内.经40 h高能球磨,Cu-10%Sn合金粉体形成了结构稳定的单一的过饱和固溶体,同时从大块的厚片状结构转变成为细小均匀、表面光整的颗粒状结构,平均粒径为30 μm,合金中Cu的晶粒尺寸约为26 nm,且Sn和Cu元素呈高度弥散分布状态.该球磨粉体制成的块体材料在750℃下烧结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粉末颗粒之间形成的冶金结合较好,块体试样尺寸基本稳定,开孔率合理,显微硬度相对较高.

    Cu-Sn合金高能球磨法烧结组织结构过饱和固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