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半月刊

传媒论坛/Journal Media For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学生群体Vlog中的"自我呈现"心理探析

    尹如月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Vlog呈现出一种糅合了观看他者、展演自我、实现社交等多重意义的新型表演空间,大学生群体凭借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表达欲望,日益成为推动Vlog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大学生群体依托Vlog的过度"自我呈现"也带来了该群体媒介依赖、思想钝化、身份焦虑、社交过载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见,无论是矫正大学生群体的社交依赖,还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厘清大学生群体Vlog"自我呈现"的方式及背后的叙事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群体Vlog自我呈现

    目的论指导下的时政新闻泰译研究——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页版要闻为例

    曾超岚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探讨目的论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页版要闻的泰语翻译中的应用,分析时政新闻翻译过程中对忠实与改编的权衡、文化因素的处理以及政治敏锐性的自我审查。结合案例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及其在读者群体中的接受度。同时,关注新媒体如何影响时政新闻翻译,新媒体通过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互动的高效性,促进了从单一传播方式向多元互动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在理解时政新闻在国际论坛上的传播效果及其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媒介传播国际论坛泰语翻译

    中央苏区时期《红星》报编辑特色及现实启示

    苏发宝唐国平
    43-4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星》作为中央苏区时期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自创办起就旗帜鲜明地表明其政治立场。该报以中央苏区的军事斗争和红军建设为核心,通过运用通俗的语言和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塑造了红军的良好形象、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政治指导员开展政治工作等,对促进中央苏区军事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探析《红星》的创办历史、办刊理念及编辑特色,对于新时期党报军报更好地发挥"大喇叭"功能,促进党和军队建设以及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政策理念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与风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红星》

    融媒体时代湖南广电"双平台"台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周森森黄洪珍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广电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不断进行媒体融合创新,形成独特的"双平台"台网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广电媒体融合的成功典范。从"内容、科技、终端、平台、人才和体制机制"六大融合角度入手,探讨了湖南广电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在创新实践中抓住机遇,展示其成功的发展路径,供其他媒体借鉴与参考。

    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融合

    全媒体时代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思考

    张强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媒体时代,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电视节目可以实现跨平台传播、互动参与和个性化定制。同时,新媒体平台也可以借助电视的品牌影响力和内容资源,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传媒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电视媒体需要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加强内容创新和用户体验,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同时,新媒体平台也需要借鉴电视的制作经验和内容策划,提升内容质量和专业水平。

    全媒体电视新媒体科技创新智慧服务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沉浸式传播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吕岩夏艳艳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电视综艺进入理性发展时期,节目同质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缓解。文化类综艺表现突出——在动态维新中探索节目的沉浸式传播。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延续央视严谨精良的"大制作"模式的同时,创新寻找文化类综艺新思路,塑造了一部部生动活泼、可歌可泣的视听文典,打破了受众对中华典籍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基于《典籍里的中国》沉浸式传播特色,沿着"认知—情感—行为"的框架模型,研究其在文化认知、文化共鸣、文化传承三个层面的传播效果。

    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效果沉浸式传播

    专业化影视频道的现状分析和生存探索

    黄烨旻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广电总局优化结构精简精办的指示下,地面频道正经历"关停并转"的生死考验。作为地面频道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化影视频道也面临新媒体崛起带来的优质内容匮乏、广告收入锐减等困境。从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入手,归纳国内同类型频道的自救举措,结合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寻找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筹措片源、拓展多元化变现渠道的突围之路。

    专业化影视频道现状分析生存探索

    大众文化视域下中国当代主旋律电影表达的内在理路和范式创新

    武媚陈璇冰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探究中国主旋律电影从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发展和流变过程,厘清大众文化扩张下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内在理路,探寻大众文化与主旋律电影表达的内在逻辑,寻找主旋律电影缝合"主旋律"和"大众化"的接口,提出在大众视域下的主旋律电影创新和转型方向,分别从大众话语体系、电影文化传承、世界文化视角审视电影范式和影像话语的创新、民族特征和国家精神的体现以及时代精神和进步思想的展现,推动电影表达的形式、内容更适应当代受众和大众市场,有助于生产出更多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同时为大众喜爱的电影文化产品,实现主流价值文化的有效传播,并推动中国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

    大众文化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文化传播创新转型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文化对中亚国家传播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

    何苗苗王磊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文化"走出去"成了中国重要的议题。中国文化对中亚国家传播应秉持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增进互信;市场引导、互利共赢的价值取向。针对中国文化对中亚国家传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在宏观方面应从传播理念与传播机制入手,微观层面应从传播基础设施和发展文化产业着手,从而更好促进中国文化对中亚国家传播取得良好的交流成效。

    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中亚国家文化传播

    传播符号学视域下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探究——以"电子木鱼"现象为例

    吴易霏朱晓凯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认为:"符号是我们看社会的透镜"。当前,网络用户使用"电子木鱼"积累"赛博功德"的社会现象已引发广泛关注。从传播符号学角度对以"电子木鱼"为表征的当代网络青年亚文化进行探究,有利于了解时下中国青年群体的价值认知与精神状态以及网络亚文化的特征。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中敲动的"电子木鱼"不同于宗教活动,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青年亚文化,具有泛娱乐化与消费性的特点,带有游戏化的表演色彩。同时,它承担了网络"避难所"与社交货币的作用,让青年群体完成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修复与关系勾连,并最终投射在现实世界。

    青年亚文化传播符号"电子木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