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媒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半月刊

传媒论坛/Journal Media For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造智能:GAI时代实现社会"智理"的挑战和对策

    袁靖华况尉娜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GAI(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数字智能时代重要的权力要素,不仅带来生产力革新,而且催生数字生产方式,冲击固有的生产关系,对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带来深刻影响。以技术媒介的物质性转向为研究视角,分析GAI对社会整体系统的冲击,尤其是对劳资关系、分配关系、人机关系等领域的政府治理主导权的挑战。研究提出,GAI既是治理对象也是治理工具,化解技术异化风险,需要实现数字生产力发展和数字生产关系的治理平衡,生成基于智能媒介的社会"智理"路径:重塑社会治理理念,破解风险幻觉并调适人机共生,掌握主动;再造社会"智理"路径,以敏捷治理驯化GAI,并落实为精准分级管理;升华社会"智理"的价值目标,在实现权力对齐过程中增进智能红利的共建共享。这对应用好GAI赋能社会智理,助力中国在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竞赛中拔得头筹,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媒介物质性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生产关系社会智理

    传媒业新质生产力:变革浪潮中的新航向

    申林
    10页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网络游戏对劳动时空与劳动关系的重构

    燕道成彭天媛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网络游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游戏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劳动生产能够在更加灵活和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展开,提升了新质生产力效率、拓展了新质生产力格局。网络游戏不仅重构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还重塑了劳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形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新质生产力网络游戏劳动时空劳动关系

    新质生产力赋能主流媒体深度转型的路径探析

    孙一赫张静
    15-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所依托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架构,不仅能对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还能够加速主流媒体从传统内容生产模式向智能化、数据化、精准化生产体系的演进。新质生产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下,不仅能够优化内容生产流程、提升内容精准度,还能显著提高信息分发效率与传播覆盖面,从而推动主流媒体向全媒体矩阵、个性化分发和数据驱动的深度转型迈进。基于此,通过分析媒体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表现、发展方向,提出相应转型路径,旨在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模式的深度转型,进一步巩固其在信息传播领域的核心地位,推动媒体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主流媒体深度转型

    产业+服务+技术:县级融媒体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以江苏县级融媒体中心创优成果为例

    沈艳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是我国地方媒体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是培育和壮大媒介新质生产力,实现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近年来,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得了诸多进展,并探索出了若干种模式。在"互联网+"的技术变革背景下,各级建设主体须进一步反思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价值和发展驱动,拓展各种媒介形态之间的深度整合与互动。以江苏县级融媒体中心创优成果为例,探索县级融媒体发展的有效路径,构建产业、服务、技术三重维度的发展驱动,是县级融媒体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县级融媒体媒介融合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逻辑和实践路径——基于数智技术视角

    王真真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成分之一,基于数智技术的新质生产力可赋能学术期刊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内外因动力加新质生产力,以及需求拉动力、竞争推动力等因素,并融合、协同、转化,从各个维度刺激学术期刊全面发展,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逻辑。从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切入,利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数智化创新,完成学术期刊的质态升级和新体系构建,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具体体现为数智技术赋能内容生产范式与内容供给模式嬗变、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智能化出版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融合出版人才培养和版权保护等。

    数智技术学术期刊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公共纪念空间的记忆重塑与认同建构(1949-1966年)——以南京雨花台为例

    刘志亮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塑造正确的革命历史叙事,党和政府设立了许多公共纪念空间。雨花台以建陵完成从"髅上髅"刑场到英雄"殉道台"的身份转换;亲历者的记忆传递与纪念馆的政治表达,进一步强化雨花台的政治形象,进而在纪念活动的宣传与文化符号的传播下,形成革命英雄记忆的代际传承。雨花台也建构为国人认同的红色纪念圣地形象,成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特定政治符号,进一步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主流意识形态公共纪念空间雨花台革命英雄记忆政治认同

    时空重构与情绪引导: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媒介实践

    王倩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媒介空间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社交媒体、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和文化实践发生显著变化,并影响我们对空间的感知、使用和体验。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和情绪引导的实践地域载体,更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关系构建的时空话语容器。数字化时代,将时空维度纳入传播研究的视域,充分认识到城市社区传播中空间元素的重要性,积极践行"空间转向",凸显空间的力量,有助于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激发社区民众的积极情绪,增强包容性、凝聚力和认同感,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好地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空间转向社区传播空间媒介情绪引导

    元宇宙视域下汶川地震线上公祭的媒介仪式与符号表征

    李天锐叶茂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四个汶川大地震网上纪念馆为例,结合社交媒体的"连结性文化"与象征符号系统的呈现,探究元宇宙视域下线上公祭活动如何建构和承载集体记忆。通过分析媒介参与和象征符号所营造的仪式氛围和效果,发现线上公祭活动遵循同一套社会文化规约进行灾难记忆的反思和追悼。其开放互动的特点改变了公众的"被动位置",使其能多角度、多语境地参与灾难记忆建构,进而创造仪式化的线上记忆场所。

    线上公祭仪式化符号元宇宙汶川地震

    互联网传播新趋势下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研究

    杨晓哲马志波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始终以培养和引导青年一代为己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于共青团组织而言,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有效引领青年群体,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互联网传播新趋势的角度出发,结合共青团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其引领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旨在为共青团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互联网传播新趋势共青团网络新媒体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