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户籍身份转换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了吗?——基于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的视角

    年猛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方法)从劳动者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两个视角检验农业转移人口在实现户籍身份转换后(即农转非)是否更好地融入城市。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实际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来看,户籍转换劳动者群体与城市户籍群体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户籍转换劳动者在实际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已较好地融入城市;其次,户籍转换劳动者群体的客观收入水平与实际社会地位平均高于农村户籍群体,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依然存在;最后,从主观指标来看,农村户籍劳动者群体在收入水平及社会地位方面的主观评价高于户籍转换劳动者群体,而户籍转换劳动者群体的主观评价指标则高于城市户籍群体,原因可能是:与城市相比,农村户籍及户籍转换劳动者实际工作总收入及ISEI指数提升速度相对较快,心理上的满足度也较高,也可能是受"知足者常乐"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证实了尽管经过多轮户籍制度改革,但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依然存在,农村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及社会地位仍旧低于城市户籍劳动者;农转非劳动者与城市户籍劳动者在收入水平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距并不显著,户籍身份转换劳动者群体已经基本融入城市社会,说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确实有助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及其社会地位。基于此,提出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市民化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机制等建议。

    户籍转换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农业转移人口匹配

    数字赋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文丰安李娜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技术正在农村这片广阔沃土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经验成就,当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拥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积淀。但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作为农业资源禀赋丰富、人均资源匮乏的人口大国,在数字技术赋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阻碍,如农村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基础设施薄弱、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民数字素养低、缺乏高质量人才等问题。因此,在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以数字化驱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更好地让数字技术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打造数字乡村,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共同富裕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劳动力错配视角

    蔡武刘潞源
    2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应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关键所在,迫切需要引入当前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数字经济来打破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熵值法指标体系,构建面板回归、门槛效应等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城乡劳动力错配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通过改善我国城乡劳动力错配现状,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劳动力错配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在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遮掩效应。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程度受城乡劳动力错配门槛效应影响,当城乡劳动力错配程度较高时,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会被大幅抑制,造成资源浪费且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此,提出优化布局数字新基建,利用数字赋能调节城乡要素配置,完善要素市场体系,深化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建议。

    城乡融合数字经济劳动力要素资源错配城乡二元结构

    企业ESG表现如何影响绿色投资者进入?

    刘明晗赵松慧韦庄禹
    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问题日渐严峻,绿色投资正在兴起,企业ESG表现愈发受到重视。基于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企业ESG表现对绿色投资者进入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ESG表现与绿色投资者数量显著正相关,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2)ESG表现主要通过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来对绿色投资者进入产生积极作用;(3)企业ESG表现对绿色投资者进入的积极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中更显著。因此,需要推动ESG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对ESG的正向引导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绿色投资者保护机制;积极推进绿色创新项目,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力度,形成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循环模式。

    ESG表现绿色投资者ESG信息披露绿色创新企业异质性

    汽车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

    代应李晓佳宋寒于晓东...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视角探讨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机理,揭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在企业环境绩效形成过程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压力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与大数据分析能力有显著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与大数据分析能力对企业环境绩效提升有显著影响;大数据分析能力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有显著影响;在制度压力对环境绩效的影响中,大数据分析能力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能够为汽车制造企业重视大数据分析能力建设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提高环境绩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汽车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绩效制度压力大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评估——基于全球35个国家工业机器人使用的实证研究

    祝红飞张协奎
    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工业4。0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社会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并且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探究不同经济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6—2019年全球35个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库存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逐步回归法等实证方法,考察工业机器人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能源强度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尚未超过临界值时,对降低能源强度具有抑制作用;当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超过特定临界值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才会对降低能源强度产生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现阶段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总产出的增加,而不是能源消耗总量的减少。研究客观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为政府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工业化

    环境规制、数字技术与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基于用能权交易试点企业的证据

    张维洁王雪菲谢冰冰梁丽元...
    8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用能权交易作为一项环境规制政策,能否促进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其作用机理如何仍有待研究。基于问卷调查,使用中介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考察用能权交易对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能权交易显著促进了试点企业绿色转型,数字技术发挥了正向中介作用;数字技术具有门槛效应,只有当其高于门槛值时才能显著促进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用能权交易显著促进了非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绿色转型。据此提出应继续完善用能权交易,健全相关信息披露和履约监管制度,增加政府财税扶持,健全数字化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针对不同企业施策等建议。

    环境规制数字技术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用能权交易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何以领导乡村治理的三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陈彩娟金帅
    10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从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层面出发回答农村基层党组织何以领导乡村治理这一基础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必然要求,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领导乡村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科学地领导乡村治理。从现实逻辑来看,解决乡村治理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现实需要,需加快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相融合的新型领导方式。从价值逻辑来看,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归宿,需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通过不断回应人民利益诉求以实现对乡村治理的领导。基于此,需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功能,围绕"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以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融入,围绕村级集体经济振兴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经济建设功能,从而在乡村治理中更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实现路径

    农村居家养老的需求、困境及对策——基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调研

    何仁伟袁章洁张传华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农村严重老龄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养老必须开创一个既能不离乡土、不离乡情,又能享受专业化、人性化供养服务的中国特色居家养老新模式。生态涵养区财政收入低、老龄化程度深、养老服务成本高,是北京农村居家养老应重点关注的区域。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北京生态涵养区农村老龄化现状和居家养老的现实需求,指出其在政策机制、财政投入、协同联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强化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政策机制;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合理制定补贴内容和补贴方式;促进多部门、多主体、多措施联动,统筹谋划农村居家养老。

    生态涵养区农村老龄化居家养老政策机制农村老年人

    数字乡村治理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宁泽逵陈慧王瑞张树珍...
    12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治理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信息化发展、数字技术应用密切相关。基于文献计量与CiteSpace软件,分析总结2010—2022年数字乡村治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进展及发展趋势。发现:(1)数字乡村治理研究受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影响,大致可分为初步探索、缓慢增长、快速增长3个阶段;(2)研究内容集中在数字乡村治理的概念与内涵、测度与评价、成因及影响因素、效应分析、优化路径等方面;(3)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逐渐转为定量分析。由此得出主要结论:(1)在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数字乡村治理面临困境的主导因素不同;(2)因研究背景、研究视角不同,学术界关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研究,既存在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3)未来数字乡村治理研究要注重数字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内在联系,关注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比较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利弊,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聚焦数字治理的差异化和乡土特色。

    数字乡村乡村治理数字治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