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王昌贤(教授)

双月刊

1674-0696

zkxuebao@cquc.edu.cn;zkxuebao@126.com

023-62652428

400074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交通部主管,重庆交通学院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本学报以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为准则,坚持党的双百方针,极力反映学院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方面教学科研最新成果及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产过程实测的土工合成材料碳排放因子

    徐超陈铭铭杨阳李格烨...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土工合成材料为诸多岩土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目前在进行土工合成材料工程的碳足迹测算和评价时,很少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实测的碳排放因子,而是基于相关数据库和文献进行间接估算.这种做法不能真实反映土工合成材料产品的隐含碳,也对碳足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造成了影响.针对土工织物、土工膜和土工格栅 3 类使用量最大的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对3 家国内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采用生命周期的过程分析法,测定了不同规格产品从原料到工厂大门的碳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塑料拉伸土工格栅的碳排放因子与其抗拉强度成正比,而土工膜的碳排放因子与其厚度密切相关;土工合成材料碳排放因子的主要构成是原材料的隐含碳.

    能源与环境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格栅隐含碳碳排放因子

    基于损伤容限设计理论的沥青疲劳与断裂行为机制研究:特征判别、力学准则及性能预测

    王超孙彦广任正阳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沥青疲劳与断裂行为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损伤容限设计理论对沥青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特征判别、力学准则及性能预测开展了系统研究.将能量释放率峰值点作为材料的失效判据,并提出了沥青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行为的特征判别方法;分别基于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方法建立了裂纹萌生与扩展阶段的力学行为准则,提出了沥青裂纹萌生寿命与裂纹扩展寿命的预测方法.该分析方法有助于精细化理解和表征沥青的疲劳与断裂过程.

    道路工程沥青疲劳裂纹萌生裂纹扩展本构模型

    基于IAHP的山岭隧道内已建设施适宜性评价方法

    高建章齐建波西敬军李增材...
    17-2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评估山岭隧道内已建设施适宜性是利旧原有隧道敷设新管道的核心.针对目前国内缺乏山岭隧道内已建设施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问题,将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引入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利旧前、利旧后 2 个方面的因素,构建了山岭隧道内已建设施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九分位标度法和三分位标度法的不足,采用指数标度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各指标定量或定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山岭隧道内已建设施适宜性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到实际工程山岭隧道利旧评价中.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情况的结论一致,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行性.

    隧道工程隧道利旧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层次分析法指数标度法

    粗集料形态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研究

    汪海年李英凯王惠敏李廉...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粗集料形态特征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关系,基于 AIMS Ⅱ设备获取了 3 种岩性 4 种整形程度粗集料的梯度棱角、纹理指标、球度、形态综合指标等形态指标,采用摆式摩擦仪和激光扫描仪获取沥青混合料表层的BPN20、平均构造深度MTD、形态参数、分形维数指标等抗滑性能评价指标,通过 Pearson相关系数法建立粗集料形态指标与沥青混合料表层抗滑性能评价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粗集料加权期望梯度棱角值与路面BPN20值有较大相关度,相关系数达到 0.9 以上,建议在施工前提高粗集料的梯度棱角值,以确保沥青路面具有可靠的抗滑性能.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

    道路工程粗集料形态特征抗滑性能Pearson相关系数法

    考虑风-温耦合的钢箱梁外形对温度效应影响研究

    黄旭何佳骏丁文龙朱金...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分析钢箱梁外形对截面温度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考虑钢箱梁周围局部风场与温度场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折减系数k 来建立钢箱梁周围热边界层高度处风速Ua 与远处气象站实测风速U 的对应关系,对比分析了是否考虑风-温耦合对钢箱梁截面温度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风嘴形式、截面宽高比、不同栏杆形式以及铺装厚度对钢箱梁截面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钢箱梁周围热边界层厚度处的风速Ua 呈不均匀分布,且与远处风速U呈线性正相关;不考虑风-温耦合会明显低估钢箱梁顶板表面温度;钢箱梁截面的风嘴、截面宽高比、栏杆参数以及铺装厚度均会影响钢箱梁横截面的温度分布,改变截面的温差,因此,在桥梁的设计中,钢箱梁外形对截面温度分布的影响不可忽视.

    桥梁工程钢箱梁风-温耦合数值模拟热边界层

    基于TIFANP-TOPSIS-TIFCE法的大跨桥梁安全状态评估方法

    常龙飞吴杨王晨冉冰川...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方法子指标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直觉模糊网络分析法(triangular intuitionistic fuzzy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TIFANP)、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和三角直觉模糊综合评价(triangular intuitionistic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IFCE)的大跨桥梁安全状态评估方法.首先,建立大跨桥梁安全状态分层指标体系,采用 TIFANP 法确定考虑指标相互影响后的权重;其次,引入TOPSIS法分配指标各截面权重,进而获得子指标取值;然后,将桥梁安全状态划分为 5 级,通过TIFCE法构建指标在不同等级的隶属度和非隶属度函数,据此建立对应判断矩阵,并进行桥梁安全状态指数综合计算;最后,以某大跨悬索桥监测数据为依托,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更合理地处理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专家评分时的不确定,可为运营期大跨桥梁安全状态的准确评估提供新思路.

    桥梁工程大跨桥梁安全状态评估三角直觉模糊网络分析法优劣解距离法三角直觉模糊综合评价

    基于Python的ABAQUS华伦形钢桁梁多尺度模型二次开发

    田亮张诚至司志远程斌...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伦形钢桁梁是目前大跨度铁路悬索桥应用最多的加劲梁形式,但由于结构形式复杂且桥梁跨度不断增加,导致建模过程繁琐.为提高多尺度模型前处理效率,基于 Python语言开发了华伦形钢桁梁与桥面板快速建模插件,通过内核执行代码与 ABAQUS GUI图形界面交互实现了钢桁梁节段的参数化建模.以我国西南峡谷地区在建 SQ铁路悬索桥为例,建立了全桥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对典型钢梁节段吊装过程进行了抗风验算,并与 MI-DAS、ANSYS两类有限元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风致位移响应在不同吊装高度的趋势基本一致且误差较小.研究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快速建模插件各预设功能均可正常实现,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复杂钢桁梁结构的建模效率.

    桥梁工程铁路悬索桥华伦形钢桁梁多尺度模型Python二次开发

    重载卡车作用下沥青路面实测动应力研究

    董鹏军曹雪娟唐伯明袁颖...
    62-6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重载卡车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以RIOHTrack足尺路面试验环道结构 7 和结构 8 两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对象,研究了竖向动应力在路面结构中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在多轮重载卡车作用下,随着路面深度的加深,竖向动应力波峰出现了叠加现象,基层材料强度越大,竖向动应力波峰完全重叠位置距离路表的深度越小.竖向动应力沿路基和路面深度方向呈锯齿状波动,其中,在上基层中,竖向动应力衰减最为明显,竖向动应力波峰值相对下面层底面波峰值衰减超过 90%.在下面层底面,累积应力较大,容易造成疲劳破坏.沿路面深度方向,受应力扩散和材料阻尼的影响,车辆荷载最先到达路基,且在路基中的作用时间最长.

    道路工程沥青路面动应力传递规律

    基于固有频率的悬臂式危岩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

    刘卫南宋红克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悬臂式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问题,分析了悬臂式岩体的稳定性与其岩桥长度的关系,给出了岩桥长度与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式,推导了悬臂式危岩体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式,建立了基于固有频率这一动力学指标的悬臂式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模型.开展了悬臂式危岩体破坏的室内模型实验,证明悬臂式危岩体岩桥长度的减小会导致其固有频率降低,发现危岩体不同振型固有频率在其稳定性评价中会存在差异,结合实验结果对危岩体固有频率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实验结果表明:悬臂式危岩体的固有频率可作为其稳定的计算指标,针对本次实验,利用修正后的悬臂式危岩体固有频率计算式,以危岩体竖直面内振动的固有频率计算危岩体破坏前的稳定性,其准确度超过90%.

    岩土工程崩塌岩石振动特征岩石稳定性固有振动频率

    土石混合料电阻率模型研究综述

    陈松林汪魁赵明阶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阻率法能通过表面电导率对岩土体等多孔介质内部结构及特性进行探测与表征,被广泛应用于原位测试中.土石混合料是由多相介质组成的极端不均匀松散岩土介质系统,其整体导电性受各相介质的空间分布、导电能力及组合方式的影响.众多学者对土体电阻率进行了试验与理论研究,总结得到了多种土体电阻率理论模型.由于土石混合料的电阻率特性及相关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笔者在土体电阻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土石混合料的导电机理,对已有的土石混合料电阻率模型及其局限性进行总结.结果表明:混合介质的导电原理,为土石混合料电学传导模型的研究奠定基础;基于电化学理论,单相介质的电导性已有成熟的理论,而多相介质体的导电模型还处于不断完善与改进中;已有土石混合料电阻率模型可分为串-并联模型与区域统计模型,区域统计模型多为经验公式,应用方便,但模型的普适性仍需提高,串-并联模型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模型中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但将导电介质简化为串并联排列仍有别于土石混合料复杂的内部结构组成,模型仍需进一步完善.

    岩土工程土石混合料电阻率模型串-并联模型区域统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