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王昌贤(教授)

双月刊

1674-0696

zkxuebao@cquc.edu.cn;zkxuebao@126.com

023-62652428

400074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交通部主管,重庆交通学院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本学报以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为准则,坚持党的双百方针,极力反映学院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方面教学科研最新成果及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运通道韧性评价与关键因素识别

    吕靖王佳鑫范瀚文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运通道的安全和畅通是海运业稳定发展的核心保障.为科学评估海运通道的韧性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模糊逻辑和贝叶斯网络模型的韧性评估框架.首先,通过分析相关事故报告和文献,基于双重驱动视角识别了影响海运通道韧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其次,为弥补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缺陷并充分挖掘样本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初始指标进行筛选.最后,将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指标权重作为贝叶斯网络中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定量输入,从而兼顾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效克服了传统贝叶斯网络中忽视指标重要度的缺陷.研究表明,该韧性评估框架相较于其他评价方法能够更为有效地测量海运通道的韧性水平,为海运通道韧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交通运输工程海运通道贝叶斯网络因素识别主成分分析韧性

    基于疏散引导的高峰时段地铁站应急疏散方案优化

    田杰苏宇鹏吴桐朱震军...
    96-10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障突发事故时高峰时段地铁站行人应急疏散的效率与安全,对现有疏散方案进行了优化.首先,分析了高峰时段地铁站的行人疏散特征,阐明了在高峰时段增设疏散引导的必要性,总结了疏散中常见的瓶颈拥堵点.随后,针对各瓶颈拥堵点的位置设计了疏散引导措施,分别设计了现有疏散方案与增设疏散引导后的优化方案.最后,通过 Anylogic软件对 2 组疏散方案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了多个疏散评价指标,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疏散方案可在平峰时段按时完成疏散,但其在高峰时段的总疏散时间超过了地铁安全疏散规范中要求的 360 s,而优化方案在高峰时段的总疏散时间为 352 s,闸机最长通过时间为 278 s,均优于现有疏散方案.研究结果可为高峰时段地铁站疏散方案中疏散引导的具体设计提供参考.

    交通运输工程疏散引导高峰时段地铁车站疏散方案优化多指标评价

    基于模糊MPC的异质车队协同式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

    冯莉高若菡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具备不同动力学参数电动汽车组成的异质车队作为研究对象,以满足混合异质车流的跟车性、安全性与舒适性等性能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利用模糊控制理论改变原本 MPC 固定权重的协同式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CACC).通过构建协同式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车辆间纵向动力学模型,搭建离散状态空间等式,创建相应的目标优化函数并进行约束求解,设计模糊规则改变MPC相关性能的固定权重系数,最后通过构造Simulink和CarSim的联合仿真模型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跟随行驶工况下,改进后的模糊 MPC 控制算法比传统的 MPC 控制效果更明显,能更好响应异质车队跟车性、安全性与舒适性等性能,更满足实际车流行驶情况.

    车辆工程异质车队协同式自适应巡航控制模糊控制模型预测控制

    考虑接触影响的动车组轴箱弹簧特性分析

    和永峰薛海张羽帆叶层林...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动车组轴箱弹簧工作圈与支撑圈接触导致刚度和服役寿命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以及采用传统一体式扫描建模不易实现两端支撑圈制扁并紧特征的弊端,根据弹簧几何结构拓扑关系,提出"下支撑圈-上支撑圈-工作圈"三段式建模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的Python二次开发模块建立了轴箱弹簧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从而提升参数化模型的准确性.考虑工作圈与支撑圈接触效应的影响,从接触面积、刚度、应力等方面开展弹簧特性仿真分析,明晰接触关系对弹簧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工作圈和支撑圈间的接触线中段存在翘曲现象,随着载荷增加,接触面积呈指数增加,且刚度也呈现明显的非线性递增特性,在压并载荷下刚度比未接触时偏大 17.1%;接触关系对临近支撑圈的工作圈切应力影响较大,但对工作圈中段影响较小,其仿真值与理论值最大误差为 3.91%;采用参数化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的刚度、内侧切应力与试验所测试的值误差均在 5%以内,表明所提出的建模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为提升动车组轴箱弹簧设计质量和服役安全性提供参考.

    车辆工程动力组轴箱弹簧二次开发精细化建模接触应力

    动力电池集成加热系统建模与控制仿真

    刘刚徐健南陈天宇张宝徕...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车用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设计了一种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为主要加热源,空调系统余热作为辅助热源的电池加热系统,基于该系统的传热过程,建立传热数学模型,并利用 AMEsim 和 MATLAB软件建立该系统的仿真模型.电池升温的过程具有延时大、响应慢的特性,为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PTC和水泵电机的控制策略.在 CLTC-P 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空调余热能提升电池加热速率;与PID控制相比,采用模型预测控制使加热器工作时间减少了 106 s,在加热能耗上减少了 0.07 kWh.

    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电池升温模型预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