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黄宗明

双月刊

1674-4764

xuebao@cqu.edu.cn

023-65111322,65111863

400030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是重庆大学主办的建筑工程类学术期刊(双月刊),主要反映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暖通工程与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土木建筑和环境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推动土木建筑学科繁荣发展。 本刊主要开设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暖通工程与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栏目,其中土木工程栏目主要刊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学科的文章;市政与环境工程栏目主要刊发市政工程、水污染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与治理等专业方向的学术论文;暖通工程与建筑物理栏目主要刊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专业方向的学术论文;建筑材料栏目主要刊发建筑材料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锅炉热水供热系统能耗机器学习诊断模型

    邬棋帆于军琪郑佳蕾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供热系统能耗诊断是一个难点.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能耗诊断标准模型结构,通过聚类或分类算法,从采集的诊断数据中筛选出节能特性较好的运行数据,基于回归模型建立能耗诊断模型对被诊断数据进行诊断.研究发现:1)经K-means聚类筛选数据并基于贝叶斯正则化训练的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拟合模型,R值分别达到了0.975 6、0.970 5、0.921 4和0.910 1,模型拟合度较高;2)模型经过3个被诊断数据集验证,经过筛选的数据建立诊断模型,节能率指标分别10.7%、17%和4%,累积误差指标达到了-149 498.67、-86 526、-4 052.27 kW,诊断效果优于未经聚类的数据建立的模型;3)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供热系统二次换热端热水流量变频节能控制措施节能效率较低,一次供热端热水流量人工调节是造成能耗过高的主要原因.这种数据建模诊断的方式是基于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物理响应关系而不受数据时间特性的影响.

    机器学习能耗诊断供热系统人工神经网络

    竖直U型地埋管群传热特性模拟

    吴晅侯正芳周雅慧刘卫...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因素对竖直U型地埋管管群传热特性的影响,以竖直U型地埋管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非稳态传热物理数学模型.在试验验证和单井的研究基础上,以1 a为研究周期,分析了地埋管管群排列方式、热泵蓄取功率比以及土壤类型对竖直U型地埋管管群周围土壤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钻井间距一定时,地埋管排列方式对地埋管管群周围土壤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很小;在热泵运行时间一定时,土壤热扩散系数越大,钻井间土壤温度重叠区域越大;土壤导热系数越大,土壤温度波动幅度越小;蓄取功率比越小,土壤热失衡越严重;对于冬季热负荷较大的地区,可以适当地提高热泵蓄取功率比.所建模型得出的土壤温度值与试验值吻合度较好,其最大误差为14.2%.

    地埋管土壤温度导热系数热失衡热扩散系数

    LED照明环境下照明参数对人眼视疲劳的影响

    杨春宇胡皓向奕妍汪统岳...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析因实验,测量被试者在不同色温和照度组合的照明环境下进行不同时长学习的眼电信号,分析其眨眼频次和闭眼时间变化率,从而判断视疲劳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照度、色温、光照时间、色温和照度的交互作用对眨眼频次和闭眼时间的变化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色温和照度的交互作用影响力最大;视疲劳随着照度的提高,总体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照度的最优水平为1 000~2 000 lx,超过3 000 lx的高照度应避免;4 000 K色温条件下,眨眼频次和闭眼时间的变化率均较小,视疲劳相对较低;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眨眼频次和闭眼时间变化率均变大,视疲劳加重;光照时间最佳为0.5~1 h,且不宜超过1.5h.

    照明视疲劳眨眼频次闭眼时间析因实验

    博物馆展示空间采光设计的优化策略

    黄险峰韦尚佑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光环境现状,按照展品对采光的要求对展示空间进行分类,归纳出其典型的采光形式和展品陈列布局方式,通过计算展示空间在不同工况下的采光系数、采光均匀度、亮度分布和不舒适眩光指数等采光参数,对展示空间的光环境进行仿真分析,由此确定适宜的采光形式和采光构件,提出相应的采光优化策略,即从采光形式和构件两方面进行采光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采光优化策略可改善博物馆展示空间的采光质量,使不同类型展示空间获得适宜的光环境.

    展示空间采光眩光优化策略

    非规则曲线桥梁漂浮抗震体系理论及试验研究

    闫磊李青宁赵花静程龙飞...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烈地震使得桥梁结构灾变严重,非规则曲线桥梁表现更为突出.首先,提出适用于非规则曲线桥梁的一种新型抗震体系—漂浮抗震体系,并阐明其基本概念;其次,建立该体系的基本力学模型,并推导其动力方程;最后,以一座相似比为1/20的非规则曲线桥梁为对象,采用不同地震波分别对其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支座滑动后,梁体加速度峰值相比墩顶有不同程度降低,最大降低率达65%;试验过程中,墩梁相对位移较大,防落梁限位装置的设置在非规则曲线桥梁中不可或缺;试验结束后,模型桥梁损伤较小,未出现落梁、整体倒塌等严重震害,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应用于高烈度地区非规则曲线桥梁的抗震设计完全可行.

    非规则曲线桥梁漂浮抗震体系振动台试验抗震性能

    脉冲地震作用下千米级斜拉桥减震设计方法

    韩振峰叶爱君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千米级斜拉桥的减震设计方法,以某漂浮型千米级斜拉桥为背景,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选择了典型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同时设计了3种减震体系,在塔梁之间分别采用弹性连接装置、流体粘滞阻尼器以及两者的组合装置.随后对模型进行了非线性动力分析,分析了脉冲效应、减震体系的设计参数和减震效果,结果表明:脉冲长周期放大结构反应,剪切波速不影响结构反应,组合装置的减震效果最好.最后,建议了基于目标减震率的减震体系设计流程.

    斜拉桥减震体系非线性动力分析脉冲周期阻尼器

    基于应变能均化指标和云模型的结构损伤识别

    郭惠勇张鑫王玉山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测量噪声等引起的损伤识别不确定问题,提出了基于应变能均化指标和云模型相结合的识别方法.分析了结构的模态应变能以及两种损伤指标,并考虑到模态应变能耗散率指标和等效指标之间的互补性质,通过均化方法建立了模态应变能均化指标;给出了云模型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云模型的数字特征、云处理算法以及确定度计算方法;结合随机测量噪声等引起的不确定性问题,建立了基于应变能均化指标和云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应变能均化指标的识别结果略优于应变能耗散率指标和应变能等效指标,当考虑随机测量噪声时,云模型与应变能均化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进行含噪数据的损伤识别.

    损伤识别云模型均化指标应变能确定度函数

    微生物加固路基强度及稳定性

    冉进瑜王雪亮汪杨肖杨...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诱导沉积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是利用岩土层中的细菌微生物,在人为诱导作用下,生成具有胶结作用的碳酸盐沉淀,附着于岩土层间隙内,用于改善岩土层的强度,增强地基稳定性.利用MICP技术加固福建标准砂,进行不同围压下的三轴试验,结果表明,标准砂加固前后黏聚力的提高值为60.1 kPa.利用Plaxis软件模拟高速公路路基加固技术,通过MICP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对高速公路路基加固,改变岩土体基本性能,利用强度折减法模拟在MICP技术加固前后路基的强度及稳定性变化,稳定性系数由1.096增大为1.827,高速公路路基经过MICP加固后,稳定性大大提高,边坡破坏面由坡脚移动至坡面.

    微生物诱导沉积碳酸钙沉积技术路基强度稳定性

    废弃玻璃细骨料钢筋混凝土柱的受压性能

    王凤池官爽孙畅贾世龙...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废弃玻璃细骨料对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影响,对6个普通骨料钢筋混凝土柱和12个废弃玻璃细骨料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静力受压试验.考虑废弃玻璃细骨料取代率、长细比和偏心距3个因素,分析了不同废弃玻璃细骨料掺量对钢筋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轴向位移、跨中挠度、混凝土应变和钢筋应变的影响.不论是轴心受压还是偏心受压,废弃玻璃细骨料钢筋混凝土柱破坏机理均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相似.掺量100%的废弃玻璃细骨科钢筋混凝土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较高.废弃玻璃细骨料钢筋混凝土柱的正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采用中国相关规范计算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并将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证明可以采用现行的国家规范对废弃玻璃细骨料钢筋混凝土柱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研究表明,废弃玻璃细骨料可以100%替代混凝土柱中普通砂,且抗压性能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废弃玻璃细骨料钢筋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长细比偏心距

    基于剪切破坏的剪力墙构件地震损伤

    甘金凤陈晓磊张彧博傅剑平...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特点是使结构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目标转化为具体量化指标的多重结构性能目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给出的是针对整体结构弹性及弹塑性变形的变形指标量,对构件没有量化的损伤指标,为此,进行了5片配置HRB600级钢筋T型截面剪力墙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抗震抗剪性能试验,研究配置高强钢筋与普通钢筋剪力墙之间的抗震性能差异;收集剪力墙抗剪试验数据对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得到适用于剪切破坏下剪力墙构件的损伤模型.利用修正的损伤模型来评估发生剪切破坏的剪力墙各个受力阶段的损伤程度,结合剪力墙的变形状态进行损伤评估,给出不同性能状态下与剪力墙构件位移角的量化关系限值.

    高强钢筋剪力墙抗震设计剪切破坏损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