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黄宗明

双月刊

1674-4764

xuebao@cqu.edu.cn

023-65111322,65111863

400030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是重庆大学主办的建筑工程类学术期刊(双月刊),主要反映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暖通工程与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土木建筑和环境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推动土木建筑学科繁荣发展。 本刊主要开设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暖通工程与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栏目,其中土木工程栏目主要刊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学科的文章;市政与环境工程栏目主要刊发市政工程、水污染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与治理等专业方向的学术论文;暖通工程与建筑物理栏目主要刊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专业方向的学术论文;建筑材料栏目主要刊发建筑材料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加固双层软弱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杨鹏李照东胡永涛丁锴...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路堤荷载下刚柔性桩对深厚双层软弱地基的加固效果及其桩土荷载传递规律,结合连云港港某铁路软基处理工程,采用带帽预制方桩和带扩大头的双向搅拌粉喷桩联合加固,对路堤填筑过程及预压期内地表沉降、桩土差异沉降、深层水平位移、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土应力比以及桩土荷载分担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载荷试验中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外荷载增加而增加;地基变形发生在填土期,预压期内沉降变形继续并逐渐趋于稳定;填土荷载向刚性桩及搅拌桩桩顶集中,刚性桩桩顶应力增长较快;面积置换率为22.2%的预制方桩(含桩帽)承担了56.2%的荷载,但其承载力只发挥了不到18%;面积置换率和土质条件是桩土荷载分担比的主要影响因素.

    软弱地基刚柔性桩地基变形桩土应力比桩土荷载分担

    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地基承载力模型

    陈茜程大伟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稳态流下吸应力剖面具有明显非线性的特点,在仅考虑竖向稳定渗流条件下,通过补充普朗德尔假定,利用刚体平衡方法,推导普朗德尔滑动面范围内滑动土体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讨论地下水埋深和比流量变化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稳态流下非饱和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公式考虑了滑动土体内吸应力非线性分布特点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当土体内吸应力随深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时,地基极限承载力随地下水位埋深减小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当滑动土体内吸应力随比流量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时,地基极限承载力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

    稳态流非饱和土地基承载力地下水

    端部加密锚固洞室在重复顶爆作用下的应力波传播及衰减规律

    王光勇陈安敏徐景茂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实验室抗爆模型试验装置,研究了端部加密和普通长密锚杆锚固洞室在重复顶爆作用下的应力波传播及衰减规律.端部加密锚固洞室和普通长密锚固洞室每一炮的拱顶压力峰值随着比例距离的增加呈幂函数逐渐衰减,并拟合出相应的幂函数曲线,前两炮拟合的应力波衰减指数均小于未受扰动岩石的衰减指数.两个洞室在爆炸应力波作用下,锚固区附近的岩石先被密实,然后不断损伤破坏.在相同的爆炸条件作用下,随着比例距离增加,两个洞室在相同比例距离时的压力差值逐渐减小;相同比例距离端部加密锚固洞室峰值压力比普通长密锚杆加固洞室峰值压力先大后小;端部加密锚杆加固洞室与普通长密锚杆加固洞室离加固范围最近测点的压应力峰值衰减规律比较相近,并且压应力峰值大小也比较相近.

    地下工程顶爆应力波传播规律衰减规律

    索连板球基础上拔机理

    雒亿平薛晶言志信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既抗压又抗拔基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特殊场地条件下施工困难的问题,构建了索连板球基础.该基础主要由水泥土柱、上板、下球体和须发锚索4部分构成,其中水泥土柱、下球体与须发锚索构成球索基础,由该球索基础承担上拔力.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分析了球索基础的抗拔机理及其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球索基础周围土体的变形开裂过程,揭示了球索基础的变形破坏规律和上拔力与埋深比之间的关系.

    球索基础极限上拔力抗拔机理埋深比

    嵌岩桩嵌岩段的岩石极限侧阻力系数

    鲁先龙乾增珍杨文智郑卫锋...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嵌岩桩在岩土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准确计算嵌岩段桩的极限侧阻力仍是工程设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收集整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岩石强度和不同嵌岩条件下开展的145个嵌岩桩竖向下压承载力试验成果,主要包括嵌岩段岩石类型及其单轴抗压强度、嵌岩桩的直径与嵌岩深度、嵌岩段桩的极限侧阻力等.定义嵌岩段桩的极限侧阻力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为嵌岩桩嵌岩段岩石极限侧阻力系数,分析了桩径、嵌岩深度、嵌岩深径比和岩石强度对嵌岩段极限侧阻力和岩石极限侧阻力系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嵌岩段岩石极限侧阻力系数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给出了不同可靠度水平下岩石侧极限阻力系数取值.

    嵌岩桩极限侧阻力系数嵌岩深径比抗压强度

    不同应力路径下旋转硬化方程的统一表示及验证

    张浩吴志鸿张峰戴自航...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收集到的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旋转硬化表达式,提出一个适用于不同应力路径下的旋转硬化表达式,该公式中共有两个参数,通过理论分析得到这两个参数的确定方法.将该公式导入修正剑桥模型来模拟土体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应力-应变行为,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用该旋转硬化表达式的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该旋转硬化表达式的合理性.

    旋转硬化应力路径统一表示本构模型

    分数导数Kelvin粘弹性土中管桩的扭转振动

    刘林超闫启方牛洁楠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管桩桩周土和桩芯土均看作粘弹性介质,同时运用分数导数Kelvin粘弹性本构模型描述桩周土和桩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仅考虑桩周土和桩芯土的环向位移,通过Fourier变换和分离变量法求解了桩周和桩芯分数导数Kelvin粘弹性土的扭转振动.考虑桩周土和桩芯土对管桩的作用力,建立了分数导数Kelvin粘弹性土中管桩的扭转振动方程,通过求解管桩的扭转振动得到了频率城内管桩桩顸的扭转复刚度.结果表明:桩周土本构模型参数α1和Tb1对管桩的扭转振动有一定的影响,而桩芯土的本构模型参数α2和Tb2对管桩扭转振动的影响与频率有关;桩芯土与桩周土剪切模量比μ小于1且μ较大时,扭转复刚度实部和虚部随频率变化曲线波动较大,而μ大于1时其对管桩扭转振动的影响很小;管桩壁厚、长径比和管桩与土体的剪切模量比Gp对管桩的扭转影响较大.

    粘弹性分数导数Fourier变换扭转振动复刚度

    麦秸秆的筋土摩擦性能及加筋作用

    魏丽柴寿喜蔡宏洲郑娇娇...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麦秸秆加筋土的筋土作用与加筋效果,以含水率、干密度及麦秸秆埋置深度为影响因素,开展了麦秸秆与盐渍土的拉拔摩擦实验;完成了盐渍土、麦秸秆加筋盐渍土、石灰固化土、麦秸秆与石灰加筋固化土的抗压实验和三轴压缩实验.结果表明:麦秸秆与盐渍土的拉拔摩擦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干密度和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干密度、含水率、埋置深度对筋土摩擦作用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与盐渍土及石灰固化土相比,麦秸秆加筋大幅提高了土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与抗变形性能.麦秸秆具有良好的筋土摩擦性能和加筋效果,麦秸秆加筋能有效增强土的力学性能.

    麦秸秆筋土摩擦加筋土抗压强度抗剪强度

    粒子群优化-协同克里金法在确定山地斜坡土层厚度中的应用

    王桂林向林川孙帆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里金法是广泛应用的空间插值方法,但仅考虑单一因素的普通克里金法在确定山地斜坡土层厚度中存在较大误差.针对普通克里金法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确定土层厚度的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协同克里金法.该方法首先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拟合半变异函数,然后将该函数用于以高程值作为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金法中,并根据均方根误差来评价土层厚度的不确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重庆万盛某边坡土层厚度的确定,通过交叉验证,结果表明:与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相比较,考虑高程的协同克里金法插值的均方根误差降低了39.32%;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普通克里金法和协同克里金法的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28.79%和48.45%.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对提高土层厚度的插值精度有较大作用.

    克里金协同克里金土层厚度空间插值粒子群优化算法

    高应力下粗砂与混凝土接触面剪切特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檀俊坤郭佳奇徐子龙刘希亮...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改装自RMT-150B的直剪试验仪在不同法向应力下进行了含水量为0%、8%、16%、24%的粗砂与具有4种不同粗糙度、强度混凝土基底的接触面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法向应力等于2 MPa时,随接触面粗糙度的增加,达到极限抗剪强度的剪切位移先增加后减小;当法向应力大于2 MPa时,达到极限剪切强度的剪切位移基本不再随接触面粗糙度而变化;在法向应力相同的情况下,千砂初始抗剪刚度较湿砂大.依据试验数据回归分析可知:高应力直剪条件下,粗砂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可用双曲线模型描述.直观分析结果表明:极限抗剪强度受法向应力影响最大,且与应力呈线性相关,其次为接触面粗糙度,含水量的影响略高于混凝土界面强度;初始抗剪刚度随法向应力、接触面粗糙度、基底硬度的增大而增大,接触面初始剪切刚度所受因素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法向应力、含水量、接触面粗糙度、基底硬度;颗粒相对破碎受法向应力影响最大,其次为含水量,再次为基底硬度,接触面粗糙度影响最小,并且颗粒相对破碎随法向应力增达而增大,随混凝土粗糙度与基底硬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含水量增加存在破碎的破碎峰值.

    接触面正交试验极限抗剪强度初始剪切刚度相对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