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雷寒

月刊

0253-3626

cyxbbjb@126.com

023-68485032

400016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重庆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专业性学术刊物,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通过论著、临床研究及短篇报道等栏目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内容。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及医药信息,欢迎从事医学卫生事业的人员踊跃投稿,并优先考虑属国家、省、市科研基金项目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随机森林生存模型的AMI患者PCI术后的不良事件风险分析

    朱祥喻舜刘星雨王胜南...
    295-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综合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和预后评分体系,为临床血管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从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所有在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CI术的AMI患者,随访结局是术后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采用十倍交叉验证的Lasso回归确定纳入模型的变量,构建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模型和 Cox 比例风险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性能.根据RSF模型拟合结果绘制风险计算器.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3 880例AMI患者,其中术后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473例(12.2%).Lasso回归筛选出性别、急性心肌梗死类型、高血压等15个变量.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较低(30%~40%)、血管狭窄程度是术后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验证集中,RSF和Cox模型的AUC分别为0.774(95%CI=0.761~0.787)和0.597(95%CI=0.581~0.613).绘制的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在预测1年MACE风险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构建的RSF评分最佳截断点(Score=133)也能准确区分MACE累计发病风险(P<0.001).结论:构建的RSF模型及评分综合上述因素,能有效预测术后MACE发病风险并进行风险分层,帮助临床心血管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随机生存森林Cox回归预后评分

    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及影响因素

    沈雨晴莫霖余璐刘洋...
    303-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法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白血病患儿行为问题精准干预策略提出循证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及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一般家庭功能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利用潜在类别分析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进行分类,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不同类别的影响.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冲动-不友善型占50%,情绪-躯体障碍型占33.66%,良好行为型占16.34%;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不健康的家庭功能、男性患儿易发展为冲动-不友善型,不健康的家庭功能、男性患儿、治疗期易发展为情绪-躯体障碍型,治疗期患儿易发展为情绪-躯体障碍型.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存在明显不同的分类特征,与家庭功能、性别、疾病阶段关系密切.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别特征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其行为问题的发生,进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及生存质量.

    急性白血病儿童潜在类别分析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儿科护理学

    尿路菌群在女性急性单纯性和反复发作性下尿路感染特征

    文翔吴建国肖天兵黄余清...
    31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尿路菌群在急性单纯性和反复发作性下尿路感染的不同特征,以探索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诊治新方向.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奉节县人民医院的单纯下尿路感染女性患者53例,分为急性组27例和反复组26例,收集尿液标本进行尿培养并采用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 s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16srRNA)二代测序检测尿液中菌群.结果:①2组尿路菌群在菌门中,俭菌超门急性组平均值0.004 9±0.0026,反复组平均值0.002 8±0.001 8,浮霉菌门急性组平均值0.003 5±0.001 9,反复组平均值0.002 3±0.002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4、2.160,P=0.001、0.035);在菌属中,急性组相对丰度平均值较高的菌属中,苍白杆菌属急性组平均值0.026 9±0.010 9,反复组平均值0.017 1±0.010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01);②急性组的α多样性分值中位数与反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急性组矩阵距离中位数为0.277(0.225,0.361),反复组矩阵距离中位数为0.319(0.240,0.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59、R=0.042、P=0.027);③组间相对丰度中位数具有明显差异的分类单元有a变形杆菌纲等.结论:急性组和反复组的菌群多样性、菌群相对丰度、优势菌群差异明显.

    尿路感染尿路菌群16s核糖体核糖核酸

    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面临更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

    张蕊李霞刘太行罗欣...
    318-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胎妊娠和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8年至202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2886例ICP孕妇的临床信息,经过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 992例进行后续分析.根据ICP孕妇的产胎个数进行分组后,分析两组的人群基线特征,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消除两组之间人群基线差异.随后使用x2检验分析ICP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PSM前两组的基线特征除孕前体重(P=0.064)和吸烟(P=0.129)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SM后两组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母体结局方面,双胎ICP组的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GH;8.40%)(P=0.004)、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10.9%)(P=0.035)、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PAS;15.1%)(P=0.004)和羊水过多(5.30%)(P=0.01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胎 ICP组;单胎 ICP组的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27.0%)(P=0.002)和羊水过少(12.3%)(P=0.022)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双胎ICP组.在新生儿结局方面,双胎ICP组的早产(38.9%)(P<0.001)、胎儿畸形(3.90%)(P=0.004)、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44.6%)(P<0.001)及入住新生儿重症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NICU;24.91%)(P<0.001)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ICP组;单胎ICP组的巨大儿(4.91%)(P=0.007)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胎ICP组.结论:双胎ICP孕妇相对于单胎ICP孕妇面临更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双胎妊娠不良妊娠结局

    晚期大骨节病型膝关节炎患者CT参数分析

    王霁彭静隆晓涛陈施羊...
    324-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晚期大骨节病型膝关节炎患者CT参数特点,为晚期大骨节病膝关节炎的诊断及膝关节置换术前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大骨节病膝关节炎患者,选择同期就诊的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对照.用Mimics软件分析患者膝关节CT数据,测算膝关节骨赘体积、关节腔游离体数量、股骨髁内外侧横径(femoral mediolateral,FML)、股骨内侧髁前后径(femoral medial anteroposterior,FMAP)、股骨外侧髁前后径(femoral lateral anteroposterior,FLAP)、胫骨髁横径(tibial mediolateral,TML)、胫骨髁前后径(tibial anteroposterior,TAP)、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tibial medial anteroposterior,TMAP)、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tibial lateral anteroposterior,TLAP),并计算 FML/FMAP、FML/FLAP、TML/TAP、TMAP/TLAP的比值.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大骨节病组32例,骨关节炎组38例,2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体重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节病组膝关节常形成多间室关节炎、关节周围有大量的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大骨节病组骨赘体积及关节腔内游离体数量更多(P<0.05),并且FML/FLAP、TMAP/TLAP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大骨节病膝关节炎患者退变征象更为明显,且股骨外侧髁、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相对偏小,该影像学特点可为膝关节置换术前设计提供参考.

    大骨节病膝关节炎膝关节CT参数

    基于重复测量的不同用药方案和血压水平高血压患者报告结局比较

    唐顺定张雯邓丽宋莹...
    329-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比较不同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对于不同用药方案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选择用药方案提供线索.方法:对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625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PRO基线测量,并每3个月测量1次,共重复测量3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2种用药方案(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和3种血压水平(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构成的6种组合的PRO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用药方案、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在3次重复测量后PRO得分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单一用药的1级高血压患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信仰健康、特异模块领域的PRO得分均波动下降;单一用药的2级、3级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信仰健康领域得分均波动上升.联合用药的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身体健康领域PRO得分没有差异.联合用药的2级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领域得分呈下降趋势.联合用药的3级高血压患者社会健康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联合用药的1级高血压精神/信仰健康得分呈波动下降趋势,2级高血压精神/信仰健康得分呈上升趋势.联合用药的2级高血压患者特异模块得分呈下降趋势.从量表总分看,1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PRO得分均下降,2级高血压和3级高血压患者使用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时PRO得分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结论:不同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对于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治疗后PRO得分不同,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方案时可参考患者的PRO.

    高血压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用药方案

    替尼泊苷动脉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胡丹裴玉春张希周昌龙...
    335-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替尼泊苷超选动脉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9例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7例(替尼泊苷动脉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和对照组42例(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胶质瘤维持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率,评估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对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3.2%和21.4%(P=0.038),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8.4%和54.8%(P=0.027).试验组在轻度消化道反应(P=0.044)、头痛(P=0.044)及白细胞减少(P=0.026)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年龄小于60岁人群的疾病控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维持治疗中,替尼泊苷超选动脉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疗效优于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替尼泊苷贝伐珠单抗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疗效

    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辅助THA在改良CROWE Type ⅣB型DDH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夏青刘传文王会杨任其逢...
    340-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改良Crowe Type ⅣB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性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改良Crowe分型,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关节外科2015年8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Type ⅣB型DDH患者26例,其中男25例,女1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辅助THA,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骨愈合时间等,并行骨盆正位X线片了解假体位置、假体骨长入、假体松动以及骨愈合情况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髋关节的疼痛不适,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和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来评价髋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9.73±8.35)个月,术中出血平均为(715.38±143.37)mL,术中平均输血(415.38±282.41)mL,手术时间平均为(118.62±18.27)min,术后平均输血为(192.31± 236.51)mL.所有患者转子下骨端、自体股骨头和假臼之间均骨愈合良好.髋关节VAS评分从术前6.73±0.45,至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7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髋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24.27± 1.66,至术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74.77±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WOMAC术前术后评分分别为130.08±5.72和67.85±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辅助THA治疗改良Crowe Type ⅣB型DDH,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固定牢固、手术相对安全和疗效确切的优点.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发育不良性脱位CROWE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内固定手术治疗

    腹腔镜下直肠脱垂悬吊固定并乙状结肠折叠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

    刘容肖天保陈江何峰...
    346-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直肠脱垂悬吊固定并乙状结肠折叠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2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0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观察组患者行直肠脱垂悬吊固定并乙状结肠折叠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术后30 d临床恢复情况、并发症、术后1年复发率、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压力等情况;功能疗效根据Wexner大便失禁评分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30 d,观察组肛门坠胀(t=2.300,P=0.026)、控便能力(t=2.299,P=0.026)、肛门潮湿评分低于对照组(t=2.205,P=0.032).术后1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6.255,P=0.012).术后90 d,2组患者直肠感觉容量均减少(t=20.634,P<0.001),最大静息压(maximum resting pressure,MRP)、最大收缩压(maximal squeeze pressure,MSP)均增加,且观察组MRP(t=-11.486,P<0.001)、MSP(t=-7.358,P<0.001)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33).术后3个月,2组患者排气、液体大便、固体大便、佩戴护垫及生活方式改变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7,P=0.845).结论:直肠脱垂悬吊固定并乙状结肠折叠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Delorme术,术中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且远期复发率低.

    完全性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术乙状结肠折叠术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

    住院急性痛风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

    黄艳袁放
    351-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急性痛风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85例住院急性痛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体温分为中高热组(n=25)、低热组(n=25)和无发热组(n=135例).比较3组临床资料、炎症指标及用药的资料差异.再根据有无膝关节疼痛分为膝关节疼痛组(n=69)和无膝关节疼痛组(n=116)比较2组炎症指标及穿刺治疗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痛风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在白细胞计数(9.2±2.3 vs.8.6±3.3 vs.7.7±2.5,P=0.02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7±4.0 vs.70.5±10.6 vs.67.7±12.1,P=0.001)、疼痛 VAS评分[3(3.0,4.0)vs.2(2.0,3.0)vs.2(1.5,3.0),P=0.00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2(49,137)vs.36(22,83)vs.15(5,53),P=0.001]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50(41,66)vs.28(16,45)vs.27(14,46),P=0.00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热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无发热组高(P=0.012、P=).001);中高热组在疼痛VAS评分、CRP、ESR比无发热组及低热组高(P=0.001、P=0.001、P=0.001及P=0.014、P=0.033、P=0.011).低热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比例高于无发热组(92%vs 68.1%,P=0.015)及中高热组(92%vs.60.0%,P=0.008).3组在膝关节疼痛(56.0%vs.48.0%vs.31.9%,P=0.036)、第一足趾关节疼痛(6.0%vs.0.0%vs.25.9%,P=0.007)、上肢关节疼痛(40.0%vs.16.0%vs.17.8%,P=0.034)及多关节受累(56.0%vs.24.0%vs.25.9%,P=0.008)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膝关节疼痛者ESR[43(21,56)vs.25(14,41),P=0.001]、CRP[45(11,115)vs.17(5,49),P=0.001]和关节腔局部治疗的比例(58.0%vs.6.9%,P=0.001)较无膝关节受累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白细胞(OR=1.171,95%CI=1.037~1.323,P=0.01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1.053,95%CI=1.020~1.087,P=0.002)、CRP(OR=1.015,95%CI=1.008~1.021,P=0.001)、血沉(OR=1.023,95%CI=1.008~1.039,P=0.003)、疼痛 VAS 评分(OR=1.674,95%CI=1.228~2.282,P=0.001)、膝关节疼痛(OR=2.428,95%CI=1.252~4.709,P=0.009)为住院痛风发热的危险因素;第一足趾关节疼痛(OR=0.233,95%CI=0.068~0.804,P=0.021)为住院痛风发热的保护因素.其中 CRP水平升高(OR=1.011,95%CI=1.005~1.018,P=0.001)和疼痛VAS评分的升高(OR=1.446,95%CI=1.035~2.019,P=0.031)为住院痛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住院急性痛风患者出现发热的比例为27%(50/185),发热患者有更高的炎症水平及疼痛评分,出现膝关节疼痛和多关节受累疼痛的比例更高,第一足趾关节疼痛的比例更低,需要更强的抗炎止痛治疗;尤其是CRP水平高,疼痛VAS评分高为住院痛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发热炎症反应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