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道桥与防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道桥与防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

李汾(总编)

月刊

1009-7716

cdq@smedi.com

021-51298850

200092

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城市道桥与防洪/Journal 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城市交通、道路、桥梁、防洪、排水工程的教学、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管理、产品生产等单位以及公路、铁道、港口、水利系统的相关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教师与学生。本刊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与读者的学术、技术交流渠道,促进各企业单位与用户的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当量轴载作用下结冰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宋超蒙磊宋灿灿
    219-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面抗滑性能受路面水环境影响巨大,不同的交通荷载也会对抗滑产生影响,开展不同当量轴载作用下结冰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在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开展实车实验,研究了不同路段、不同当量轴载作用次数与不同结冰厚度条件下,路面摆值变化的规律,厚冰层表面温度与摆值的关系,以及室内实验和室外实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厚冰层表面温度每上升1℃,路面摆值将下降0.87BPN.由于受试验条件限制,不同轴载作用下结冰路面抗滑测试数据未能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

    结冰路面沥青路面轴载抗滑性能变化特征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

    黄方高煜
    224-227,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及沥青材料热属性参数对路面结构温度场的影响,选取4种高温情况开展沥青路面温度场模拟,分析不同高温条件、不同材料热属性参数下的路面各结构层的温度变化,主要结论如下:路面结构温度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增长幅度沿深度方向逐渐递减,路表面下0~1m内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1~3m内受影响减小;各面层结构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与环境温度相似,存在最高温度滞后现象,中面层滞后约1 h,下面层滞后约3 h;通过降低路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率,能够显著降低路面温度;上面层材料比热容和热传导率对结构整体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温度有限元

    盐-冻融弱化因子胁迫下橡胶粉改性水泥压浆材料试验研究

    王晓强韩晶王乾
    228-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典型橡胶水泥类脱空修补材料,分别控制龄期(1、3 d)和橡胶粉掺量为0%、5%、10%、15%、20%.以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归纳总结在盐-冻融环境下不同龄期、不同掺量的修补材料下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体积膨胀率的弱化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掺入橡胶粉后,压浆材料各项力学指标具有显著提升,提升效果由优到劣依次为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对于城市主干路而言,应优先选择提高橡胶粉掺量,以确保注浆完成后,路面结构具有较高承载能力.对于交通量较小的城市次干路及以下道路,应优先考虑增加养生时间.在工程实践中,应将橡胶粉掺量控制在12%,以获得最大的工程效果.压浆材料体积膨胀率均控制在3%以内.这表明橡胶水泥类压浆材料在冻融循环作用下,不仅体积膨胀率较好,而且稳定性较高.

    道路工程板底脱空橡胶类修补材料盐-冻融损伤

    高强冷铺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设计研究

    彭彬
    232-23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强度冷铺混合料对环境友好且不受气温限制,同时也可避免因温度散失而导致的压实度不足等热拌混合料无法避免的缺陷问题,但为了达到热拌沥青路面的效果,路面的结构设计需要专门基于高强度冷拌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首先进行高强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结构设计,以常规改性AC-13作为对比,选取了两种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并分别进行路面力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冷铺沥青混合料适用级配为DE-10,其中不含水的最佳沥青用量为5.7%,乳化沥青用量为9.5%;高强度冷铺沥青混合料不仅具有一定的柔性,还具有很高的刚度和强度;当选用高强度冷铺沥青作为上面层后,在标准荷载作用下各指标相对常规路面都得到了优化,路面总体厚度相比常规方案降低了的同时,性能获得了提升;高强度冷铺沥青结构能够抵抗更高的荷载.

    高强冷铺沥青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设计

    基于ABAQUS的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分析

    郭有蒙万瑛莹
    23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动载对沥青路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升路面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车速、轴载、路面平整度等因素对车辆-路面耦合作用的影响,结论如下:动载作用下的路面最大竖向压应力比静载大38.37%,动力响应差别明显;平整度C级路面的竖向最大位移相比A级增加18.50%;车速越大,路面压应力与竖向位移越小,相比速度15 m/s时的路面应力与位移,速度30 m/s时减小8.10%、15.22%;轴重越大,路面各结构层的竖向应力与位移越大,应力增幅排序为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竖向位移增幅排序为中面层>上面层>下面层.

    ABAQUS有限元沥青路面动载动力响应

    无纤维SMA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

    苑瑞星胡宪中谭宜飞
    239-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纤维SMA混合料在国内应用较少,相比常规SMA混合料,其力学特性和耐久性如何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旋转压实测试、汉堡车辙测试、间接拉伸开裂测试、沥青罩面开裂测试,对2种SMA混合料的施工工作性、高温稳定性、常温抗开裂性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纤维SMA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抵抗高温形变的能力;与常规SMA混合料相比,其施工温度可降低20~30 ℃且更易于压实,抗裂性能也较优.

    无纤维SMA压实性能抗开裂性能抗车辙性能

    复合抑烟沥青的性能与作用机制研究

    陈永亮
    243-24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氢氧化镁与可膨胀石墨复合抑烟沥青的性能和抑烟作用机制,首先采用5%氢氧化镁(MH)与1%可膨胀石墨(EG)复配制备抑烟沥青,试验测出其基本物理性能、抑烟性能,并基于热重试验分析复合抑烟沥青的质量剩余率.而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分析复合抑烟沥青的微观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镁与可膨胀石墨复配后沥青抑烟率达到18.3%,质量剩余率比基质沥青的提高4.942%,抑烟性能明显提高;氢氧化镁在受热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镁(MgO)和可膨胀石墨受热膨胀形成的炭层在基质沥青表面形成了网状结构,提高了沥青的热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沥青烟气的释放,达到了抑烟效果.

    道路工程改性沥青抑烟机制热重分析SEM

    边柱间距影响下桥体结构损伤演化规律

    吴佩娜王允
    24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浙江省余姚市某在建高架桥四柱预应力盖梁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边柱间距工况影响下的桥体力学演化机制及损伤扩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应用于实际施工中.研究结果表明:(1)盖梁钢筋应力随着边柱间距L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当间距达到L=23.9 m工况时,纵筋上方跨中及下方两侧接近破坏强度,应考虑盖梁结构安全性问题.(2)混凝土受拉区域主要集中于盖梁部位,但随着边柱间距L的逐步增大,受拉区域逐步由盖梁传递至边柱柱顶区域.当边柱间距L>18.4 m时,边柱结构损伤破坏严重,承载能力大幅下降.(3)边柱间距过大影响桥体安全性时,提出在盖梁和边柱之间由刚性连接替换成柔性铰支座以降低其受力传递效果.

    预应力盖梁边柱间距数值模拟力学特性结构损伤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步行桥坡度的宜步性要素与优化策略研究

    周婧
    25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步行桥作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连接纽带已在各个地区被广泛建设.其是城市重要的步行载体,其自身的宜步性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其中以坡度为代表的舒适性设计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在环境行为学视角下,步行桥坡度设计应当兼顾心理感知层面与生理感知层面的平衡,其对于步行桥宜步性程度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帕累托最优的多目标优化策略,可将心理与生理层面的综合优化分别转译为针对平直区段长度与大坡度爬升阶段长度的优化.通过运用参数化的手段,将桥体坡度拆解为逐点坡度,提出了实现最高宜步性水平的优化路径与方法.

    步行桥宜步性帕累托最优多目标优化坡度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圆形顶管井基坑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高程鹏杨峰卢瀚李楠...
    257-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行规范中有关圆形顶管井基坑的设计方法主要采用平面弹性支点法,考虑到三维空间下环形基坑支护结构的拱效应和周边土体的土拱效应,平面计算结果较实际偏于保守.为此,基于强度折减法,通过建立圆形顶管井基坑的二维、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得到了基坑安全系数和变形量,并将计算结果与规范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在深径比h/r>0.9时,坑底土主要产生隆起变形;当深径比h/r小于0.9并逐渐减小后,坑底出现圆弧滑动面,土体破坏呈整体滑移模式;在三维模型下,围护结构的拱效应阻隔了坑边超载对圆弧滑动面分布的影响,周边土体的土拱效应减小了地表沉降量和围护结构变形量;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基坑安全系数是规范方法中坑底抗隆起安全系数的2~3倍.

    圆形顶管井基坑强度折减法稳定性分析有限元计算深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