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吴良镛

月刊

1002-1329

cityplan@china.com;bjb@planning.gov.cn

010-58323851;58323859/60/67

100037

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111

城市规划/Journal City Planning Review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是我国城市规划界创刊最早、发行量大、权威性最强的刊物。《城市规划》杂志创刊于1977,1999年改为月刊,杂志采用大16开,正文96页。《城市规划》杂志的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和10多个国家,订户数量始终居规划行业所有期刊之首。《城市规划》杂志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委队伍和具备良好素质的编辑队伍,栏目设置丰富多彩、印刷精美。杂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效益首屈一指。目前,《城市规划》杂志是建筑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国家认定专业期刊,而且是建筑科学、地理学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被纳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引索引来源期刊、建设部建筑科技文献综合数据库源期刊、国际建设科技文献数据库(ICONDA)来源期刊。《城市规划》杂志屡获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嘉奖。1995年、1998年、2001年三度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是读者心目中最好的城市规划类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规划信息

    3页

    解析城市规划

    张庭伟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1980年代以来美国规划界的转变,指出城市规划在外界经济政治变化中作出改变是国际普遍现象,只要固本守正,把握变化,城市规划不但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而且有更新的契机.新情况下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更新式转型:既要固本,又要更新,但不会消亡.实现规划的更新式转型需要动态理解规划的本质、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的变化,要善用新工具,更需要提升规划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美国规划更新式规划转型规划理念

    至深孤独:信息技术、日常生活与列斐伏尔的批判——兼谈信息时代的空间与规划

    杨宇振
    10-1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亨利·列斐伏尔在1981年出版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中开创性地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带有一种历史转折时期的"灵光"和整体的问题意识.本文探析列斐伏尔对信息技术社会六个方面的分析和判断,讨论在这一状况下邻近性问题与规划的社会价值,最后探讨信息时代的空间与规划,认为要超越仅把信息技术当作实用技术,没有批判性就难有真正的创造性和质的发展.

    亨利·列斐伏尔信息技术日常生活空间与规划

    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中国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

    乔艺波罗震东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2001-2016年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运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多中心空间结构对中国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其中市域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程度通过识别陆地扫描全球人口数据库,综合考虑各中心的人口、距离和面积计算获得,城市创新绩效由城市年每万人专利申请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且仅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成立.在样本时期内,科教投入、人口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城市创新绩效,而投资驱动型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创新绩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支持城市规划实践中多中心空间结构规划的合理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空间结构创新绩效中国城市专利LandScan

    公园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景观途径探索——城市建成区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的数字化规划方法

    徐宁王璞张潇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网络完整与公共活力提升是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突破公园城市建设等同于绿地及非建设用地增量开发的常规思路,从综合性景观视角出发,提出发展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的耦合系统,并将其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全局性框架.在数字景观规划系列技术方法的支持下,应用ENVI、GTB、ArcGIS等模拟与分析软件,从结构、功能、需求三大层面对南京主城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构建了城市生态网络与公共空间耦合发展的综合性景观规划方法,旨在引导城市形态重塑与格局优化,实现公园城市高效集约发展,为公园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前提与实践支撑.

    公园城市耦合法生态网络公共空间生态服务公共活力数字景观

    本土都市主义的概念模型及中国式规划前瞻

    王世福刘联璧刘铮
    38-4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都市主义"作为思潮、概念和实践,广泛出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但始终缺少对其本身开展的系统性理论思辨.基于城市社会与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文献梳理与理论剖析,识别思想、行动与结果作为理解都市主义的关键视角,并结合城市理论、规划理论与规划方法的耦合关系,探索性地构建都市主义的概念模型,并应用于解读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国的本土都市主义以清晰的顶层思想引领、积极的规划干预行动与显著的城市化结果为主要特征.虽然形成了相当丰富的规划方法经验积累,但是城市理论与规划理论的本土化水平明显不足.进一步前瞻中国新型城镇化趋势与要求,提出本土都市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式规划概念,即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思想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结果导向、以空间治理为行动路径,共同致力于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产生中国规划理论和城市理论.

    本土都市主义中国式规划城市理论规划理论规划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中村改造

    叶裕民仝德李锦生田莉...
    47-52页

    今天的建设&明天的遗产

    王富海张松王军周剑云...
    53-57页

    城市更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杜雁李金波陶汝鸿黄卫东...
    58-63页

    县域城镇化如何回应青年诉求

    申明锐李晓江张京祥田雄...
    64-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