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董鉴泓

双月刊

1000-3363

upforum@shtel.net.cn

021-65983507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2室

城市规划学刊/Journal Urban Planning Forum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为办刊特色,以刊登城市规划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为主,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构规划学科理论体系,支撑空间规划实践发展

    黄亚平
    8-9页

    良法善施,长短结合——空间规划实施中应发挥五年期的阶段性作用

    石晓冬
    9-10页

    国家战略规划体系下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

    张尚武
    10-11页

    智能场景:全球246项案例的概念探讨与城市规划实践

    吴志强何睿陈泽胤朱予沫...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加速落地实施,城市各类空间场景的智能化将成为城市真正落实智慧愿景的重要趋势和关键抓手.以全球近10年246项城市场景智能化项目为样本,全面剖析当前各国智能场景实践探索的发展现状.结合文献理论研究,提出城市智能场景的概念定义,总结智能场景具有"技术赋能"与"空间载体"两大特征.详细解读智能场景规划设计四大关键要素"全面感知、精准判断、恰当反应、学习优化",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场景智能化路径,以期为全面推动智能场景的实践落地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支撑.

    智能场景智慧城市概念物联网人工智能

    城市规划的语义演进与当代使命

    石楠魏航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理解城市规划的语义,须从职能、职业、学科等三个维度展开,三者呈现出不同的演变历程,城市规划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三维同构"的局面,这种现象曾助力我国高速城镇化发展,然而却难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在价值导向、效用评价等方面与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内在张力.超越三维属性视角,当下的城市规划作为党和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治理工具,关键在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重构生产关系的过程.通过关注规划要素供给前的制度背景与治理基础,重视规划要素供给后实施运营的可持续与绩效,构建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权利为核心的城市治理机制,健全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职能城市规划学科城市规划职业城市工作

    关于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

    孙施文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与规划实务的核心工作紧密相关,其知识体系的内核是土地使用管制.在对土地使用管制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土地使用管制的知识内容应该包括各类土地使用特点及其需要、各类土地使用组织、公共管制基础、管制方法及其过程和管制成效评价等五个方面.以土地使用管制为核心所延伸的研究领域,构成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领域,在最概略的层次上由城市与区域研究、规划理论与历史、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等四个领域所构成,每个领域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可以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次级知识领域.通过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基础学科的比较,提出规划学科及其知识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

    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领域土地使用管制

    社区和社区规划的潜在社会维度议题揭示

    黄怡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80年代"社区"在我国作为行政概念和实践工具确立,近几十年来规划领域对社区社会时空关系的深度研究不足、社区规划和行动中物质补缺型倾向突出.针对这一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聚焦社区和社区规划的社会维度思考.辨析社区和社会的概念关系,解析社区共同体的社会维度内涵;剖析社区问题量化"达标"判断的缺陷,拓展社区分析的社会病理学方法和社会时空分析方法;切换社会和社区的视角,探讨社会问题的社区解决方案;进一步阐释社区规划的潜在社会议题,寻求将社会维度的前瞻性思考、社会议题的创新性探索嵌入社区规划的过程,以有效地克服社会问题造成的社区规划技术难点.

    社区共同体社区规划社会维度社区生活圈社会病理学社会时空观

    "社区减碳":计量方法、排放特征及其实现路径

    李晓江吕晓蓓邵玲余妙...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背景下我国全面展开减碳行动,城市作为碳排放主要场所承担了重要的减碳责任,如何有效推进社区减碳是城市面临的又一难题.从居民行为视角提出城市社区碳计量模型,对上海、深圳、重庆、衢州的5个社区进行碳排放计量和特征分析,得出居民收入水平、居民行为方式、居住模式等经济社会因素以及社区功能混合度、建筑技术、建筑布局设计等物质空间因素均对社区碳排放量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改善社区微环境、推行适用的绿色建造技术、绿色化交通出行、引导低碳生活消费方式以及加强政策支撑等社区减碳路径建议.

    社区减碳碳排放碳计量绿色更新

    高铁客运枢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思考

    张晓春杨宇星何建平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城市发展阶段和旅客出行特征的分析,明确未来高铁客运枢纽建设运营需更加注重可持续性、综合效率和旅客体验.围绕枢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分别阐述更可持续、更高效率、更好体验等三个问题的内涵要求并提出发展对策:综合枢纽的选址要耦合城市中心体系,枢纽综合开发的体量与业态需审慎确定,枢纽空间布局要预留改造弹性;通过枢纽的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精细化设计、智慧化运营,缩短旅客在枢纽全出行链中每一个环节的出行距离和等候时间;通过适宜的空间尺度、便捷的换乘组织、多元的设施服务、亲自然的场所营造、精准的信息服务等设计手段,提升旅客体验.利用智慧化手段不断提升枢纽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水平,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交通规划高铁客运枢纽可持续高效率旅客体验智慧化

    通勤圈视角下郊区新城铁路公交化的供需精准适配策略——以成蒲铁路为例

    徐雷刘冰王方凯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郊区新城建设是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针对铁路公交化促进郊区新城融入中心城区通勤圈的规划实践,以提高铁路运营服务水平为目标导向,提出基于供需"精准适配度"的铁路公交化评估和策略制定框架,并以连接成都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崇州的成蒲铁路作为案例研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对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区的通勤总量和方式进行识别;结合铁路通勤人群特征的精细挖掘,从时辰、容量、场站、接驳等四个方面开展铁路公交化的供需适配度评价,发现高峰班次少、列车运力灵活性不足、检验票流程繁琐、夜间接驳公交缺失等一系列供给不匹配问题;并从出行全链条优化的角度,形成铁路公交化的"供需精准适配"策略及措施建议.总结提出"聚焦需求、全链提效、动态适配、创新提质"的铁路公交化发展建议,为大城市通勤圈建设和铁路公交化的提升提供思路与方法指导.

    铁路公交化供需适配度通勤圈郊区新城成蒲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