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杂志

蒋耀光

双月刊

1009-4237

traum9910@yahoo.com.cn;jts200808@sina.com

023-68706804;68757484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创伤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创伤外科内容的学术性公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创伤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论著,创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的论著、综述、报道等,创伤诊断与救治经验总结,国内外创伤救治和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方面的综述、简介等,创伤救治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与创伤外科有关的病例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消息报道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严重多发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临床诊治

    董黎明罗家柳唐朝晖
    561-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因型休克指患者伴发的休克可归因于两种及以上的不同休克类型,其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并不罕见.目前对多因型休克的认识严重不足,一旦漏诊将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严重多发伤后伴发多因型休克的综合救治极其复杂,目前仍缺乏相应的诊疗规范与指南,各类处置措施也常相互矛盾,临床决策充满风险与挑战.本文回顾近年多因型休克的相关文献,并结合笔者最近的相关临床研究,对多因型休克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初步阐述,以供临床参考.

    多发伤多因型休克诊断治疗

    封面故事

    565页

    踝关节镜下增强修复技术与重建技术在慢性踝关节不稳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李宝张文婷张振张桐赫...
    56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全镜下增强修复技术与重建技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7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训练致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39例(致伤原因:武装跑步训练13例,战术训练9例,蛇形跑11例,其他体能训练6例),按照手术技术不同分为增强修复组(19例)和重建组(20例).增强修复组采用3枚带线锚钉对韧带进行增强修复,男性18例,女性1例;年龄21~39岁,平均29.4岁;左侧11例,右侧8例.重建组采用先进韧带增强装置(LARS)重建踝外侧副韧带,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25~42岁,平均26.5岁;左侧9例,右侧11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个月比较踝关节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及后足评分、肢体对称指数(LSI)、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重返生活/运动人数比例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2~15个月,平均14.7个月.组内术后12个月观察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增强修复组:VAS(0.7±0.4)分 vs.(3.8±0.6)分、AOFAS 踝及后足评分(92.6±2.5)分 vs.(53.6±4.5)分、LSI(84.3%±3.6%vs.70.4%±6.1%、距骨前移距离(3.1±1.0)mm vs.(9.8±1.6)mm、距骨倾斜角(3.3±1.0)° vs.(9.5±1.1)°;重建组:VAS(0.8±0.5)分 vs.(4.0±0.5)分、AOFAS(85.8±4.1)分 vs.(51.2±4.1)分、LSI(77.7%±5.3%vs.69.0%±6.0%)、距骨前移距离(3.1±0.8)mm vs.(10.2±2.2)mm、距骨倾斜角(3.5±0.8)° vs.(9.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修复组术后12个月AOFAS踝及后足评分总分(92.6±2.5)分、LSI(84.3%±3.6%)优于重建组[(85.8±4.1)分,77.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修复组术后6个月重返运动人数比例高于重建组(36.8%vs.5.0%,P<0.05);两组VAS、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术后12个月重返生活/运动人数比例及术后手术技术相关不良反应(感染、脱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技术用于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明显.与重建技术相比,增强修复技术功能改善更快,利于早期康复和重返运动.

    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关节镜距腓前韧带重建手术

    本刊对英文缩略语的要求(一)

    573页

    现代战争中无人机攻击致伤特点与救治研究进展

    曹芳芳刘真王茜
    574-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无人机攻击技术在现代化战争中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作战手段.无人机攻击致伤将是未来战争的常见伤情,且无人机攻击致伤多为复杂的多部位复合伤,增加了战伤救治的难度.本文分析了无人机攻击在现代战争中的致伤特点及致伤种类,并深入探讨如何提高部队卫勤保障能力以应对未来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全域作战中的情况,旨在提高我军面对未来战争时的卫勤保障能力.

    复合伤无人机卫勤保障战场环境

    《创伤外科杂志》关于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以及知情同意的要求

    578页

    多发伤患者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临床研究

    罗家柳唐朝晖张聪陈顺尧...
    579-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在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3年3月收治于3家创伤中心的多发伤患者1 493例.收集入组患者住院期间相关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依据各休克类型的诊断标准,观察多发伤患者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发生情况及特征.通过t检验或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入组多发伤患者ISS为(24.52±7.28)分.69.86%(1043/1493,95%CI:67.5%~72.2%)的多发伤患者伴发休克,其中单因型休克占比90.89%(948/1043,95%CI:89.1%~92.6%),多因型休克占比 9.11%(95/1043,95%CI:7.4%~10.9%).共观察到6种不同病因组合的多因型休克,分别为低血容量性休克(HS)+分布性休克(DS),HS+梗阻性休克(OS),HS+心源性休克(CS),OS+CS,HS+DS+OS,HS+DS+CS,分别占 41.05%、23.16%、14.74%、3.16%、11.58%、6.32%.与单因型休克患者相比,多因型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比例(77.89%vs.34.60%)、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87.37%vs.58.86%)、ICU 住院时间[(15.7±6.5)dvs.(7.2±3.1)d]、病死率(37.89%vs.9.60%)显著更多,P均<0.01.结论 多发伤患者伴发多因型休克并不罕见,该类患者伤情危重、预后不佳、病死率高.

    多发伤休克多因型休克

    征稿启事

    585,592页

    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崔锐红罗恒瞿丽娟尹文...
    586-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18~55岁,平均38.6岁;道路交通伤51例,高处坠落伤24例,挤压伤21例.患者入院后均完成止血、骨折外固定等外科急救处理,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完善血常规等术前检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快速液体复苏,及时补充足量的平衡液、胶体液、悬浮红细胞、血浆等,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前期适当输入高渗氯化钠溶液,而后输入平衡液等.比较两组入院时、复苏后3 d生命体征指标,凝血指标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电解质水平以及入院时、复苏后30 min、1 h炎症因子水平,观察两组预后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复苏后3 d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氧合指数(Pa02/FiO2)、MAP、中心静脉压(CVP)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血乳酸(LAC)、HR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复苏后3d上述生命体征指标改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后3 d TT、PT、APTT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APACHE Ⅱ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复苏后3 d TT、PT、APTT、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苏后3 d Na+与入院时比较均升高,K+与入院时比较均降低(P<0.05);但两组复苏后3 d Cl-、Mg2+、Na+、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y干扰素(y-IFN)、IL-4、IL-6、TNF-α的时点、组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后30 min、1h的y-IFN、IL-4、IL-6、TNF-α与入院时相比均显著升高,且复苏后1h的y-IFN、IL-4、IL-6、TNF-α高于复苏后30 min(P<0.05),但研究组复苏后30 min、1 h的y-IFN、IL-4、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肾衰竭、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8.3%vs.37.5%,2.1%vs.16.7%,P<0.05).结论 限制性急诊液体复苏方法治疗严重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具有较好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状态,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效果预后

    白蛋白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周浩方熙康健李华...
    593-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白蛋白(ALB)和血红蛋白/白蛋白(HB/ALB)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创伤绿色通道的90例THS患者数据,根据7 d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76)与死亡组(n=14).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院前时间、GCS、生命体征、ISS、入院首次实验室结果、入院24 h内的补液输血情况、结局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确定各预测指标的截断值,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7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HB/ALB的截断值分组,绘制生存曲线,评估与各次要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90例THS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28例;年龄18~84岁,平均46.9岁;7 d内死亡14例(15.6%).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年龄[(56.8±16.6)岁 vs.(45.0±18.3)岁]、GCS(12 分 vs.15 分)、ISS(29 分 vs.19 分)、尿素氮[(8.0±2.6)mmol/L vs.(5.6±2.0)mmol/L]、肌酐(100.8 mol/L vs.61.3 mol/L)、ALB[(23.2±4.0)g/L vs.(30.2±6.6)g/L]、PT(15.7 s vs.13.6 s)、APTT(34.9 s vs.28.3 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ALB ≤ 28.1 g/L(OR=112.791,95%CI:1.663~7647.721,P=0.028)、GCS ≤ 13 分(OR=18.293,95%CI:1.037~322.820,P=0.047)是7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7 d生存曲线发现HB/ALB>3.3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HB/ALB≤3.3患者,同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概率明显升高.结论 早期ALB水平能预测THS患者的预后情况,ALB≤28.1g/L提示THS患者预后不佳.HB/ALB>3.3对THS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入住ICU等次要预后也有不良影响,动态监测ALB与HB/ALB对于评估复苏情况、指导复苏有一定意义.

    创伤失血性休克白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液体复苏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