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杂志

蒋耀光

双月刊

1009-4237

traum9910@yahoo.com.cn;jts200808@sina.com

023-68706804;68757484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创伤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创伤外科内容的学术性公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创伤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论著,创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的论著、综述、报道等,创伤诊断与救治经验总结,国内外创伤救治和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方面的综述、简介等,创伤救治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与创伤外科有关的病例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讨论、消息报道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早期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失血性休克猪模型

    郑泽源张豪熊星环郁毅刚...
    600-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标准化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进行损害控制性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猪模型.方法10只约克夏猪[雌雄不限,平均体重(39.0±3.0)kg,随机选择2只作为预实验,其余按密封信封抽签的方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REBOA组,每组4只(最终各组成功入组2只).两组通过肠系膜上动脉一级分支放血自体容量45%来制作失血性休克猪模型.两组均进行损害控制性液体复苏,包括输液扩容、药物升压等.其中REBOA组在此基础上予REBOA阻断控制出血,阻断40 min后在10 min内缓慢放松球囊,恢复膈肌以下血流灌注10 min,反复阻断3个周期.实验开始记为T0,开始救治时间记为T1,每间隔1 h记为时间点T2、T3、T4,观察终点记为T5,分别记录6个时间点的HR、MAP、pH、乳酸(Lac)、碱剩余(SBE);记录T0、T1、T4、T5共4个时间点的Hb、HCT、PT、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REBOA组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和循环代谢,主要表现在T1~T5期间HR、MAP、pH、Lac、SBE变化区间较小,区间差值小于对照组(HR 53.0 次/min vs.116.0 次/min,MAP 47.0 mmHg vs.66.0 mmHg,pH 0.37 vs.0.50,Lac 10.6 mmol/L vs.15.0 mmol/L,SBE 21.6 mmol/L vs.25.1 mmol/L),且在观察终点 T5 时 REBOA 组优于对照组(HR 89.0 次/min vs.50.0 次/min,MAP 78.0 mmHg vs.27.0 mmHg,pH 7.23 vs.6.90,Lac 6.6 mmol/L vs.16.9 mmol/L,SBE-6.1 mmol/L vs.-18.9 mmol/L).REBOA 组的 Hb、HCT 在 T4、T5 时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REBOA组凝血功能更优,主要表现在观察终点T5时APT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而两组PT差异不大.结论 超早期应用REBOA进行损害控制性复苏是治疗严重创伤、不可压迫躯干出血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REBOA提供标准化动物模型.

    严重创伤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失血性休克损害控制性复苏

    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及术中颈干角对疗效的影响

    赵国伟安跃马婷婷
    608-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术中颈干角(NSA)对钢板内固定术(PIF)后肱骨近端骨折(PHF)患者发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泸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IF治疗的155例PHF患者,男性88例,女性67例;年龄26~65岁,平均47.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73例,摔伤58例,高处坠落伤15例,其他伤9例.根据肱骨头内翻判定标准,分为内翻组(38例)和未内翻组(117例);根据术中肱骨NSA,分为<125°组(30例),125°~145°组(110例)和>145°组(1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肩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VAS、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与限制性立方样条法(RCS)分析术中肱骨NSA与术后肱骨头内翻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肩关节受伤机制、骨密度(BMD)、肱骨距置入螺钉、术中肱骨NSA、内侧骨皮质缺损以及复位质量,均是PHF患者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GLMM模型(模型3)调整一系列指标(年龄、性别、伤侧等)后,术中肱骨NSA<125°和>145°组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风险分别是125°~145°组的2.244、1.499倍(P<0.05).RCS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肱骨NSA连续变化与术后肱骨头内翻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x2=14.178,P<0.001).不同术中肱骨NSA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功能评分(疼痛、日常活动、运动范围、总分)以及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中肱骨NSA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肱骨NSA<125°或>145°是PHF患者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中肱骨NSA对PHF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医师尤其应注意术中肱骨NSA<125°的PHF患者,术中应尽量解剖复位、内固定以降低术后肱骨头内翻发生率.

    肱骨近端骨折颈干角钢板内固定术肱骨头内翻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急诊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王冲魏俊成安河朋
    616-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急诊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急诊科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90例,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18~63岁,平均39.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5例,道路交通伤24例,重物砸伤20例,机械轧伤17例,其他14例;受伤部位:下肢26例,足部25例,踝部24例,其他15例;标准Gustilo分型:Ⅱ型40例,Ⅲ型50例;骨折类型:粉碎性17例,横断型13例,长斜型16例,螺旋型22例,其他22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43例)和B组(47例).A组患者接受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常规清创换药治疗,B组患者接受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VSD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B组(93.6%,44/47)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67.4%,29/43),P<0.05.两组手术时间[A组:(68.8±5.6)min;B组:(67.1±4.4)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15.6±1.9)d、创面愈合时间(13.1±2.1)d、清创时间(41.8±7.6)min、骨折愈合时间(91.1±7.1)d 均短于 A 组[(25.8±2.3)d、(22.9±2.0)d、(54.6±5.7)min、(103.1±9.2)d],换药次数(2.9±0.8)次少于A组(6.9±1.1)次,创面感染发生率(4.4%)低于A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治疗6个月后hs-CRP(8.4±2.1)mg/L、IL-6(18.2±2.5)pg/mL、IL-8(23.3±3.1)pg/mL 低于 A 组[(13.5±3.8)mg/L、(24.4±4.8)pg/mL、(32.9±5.7)pg/mL],IL-10(37.5±3.9)pg/mL高于A组[(29.4±3.7)pg/mL,P<0.05].B组术后感染、皮肤移植物移位、积液、血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2/47),低于A组的14.0%(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跨关节外固定支架联合VSD应用于急诊四肢软组织损伤伴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可有效调节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软组织损伤骨折外固定支架负压封闭引流急诊疗效

    超声指导血液净化对创伤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韦廷求何琪李绍宾杨胜淋...
    623-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肺部超声及下腔静脉(IVC)为目标导向指导床旁连续血液净化对创伤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血管内皮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1月柳州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4医院急诊科、桂林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桂林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6例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创伤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性84例,女性3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8岁;ISS(35.36±6.48)分;道路交通伤75例,高处坠落伤20例,重物撞击/挤压伤16例,其他5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试验组以HR、MAP、肺部超声B线评分、IVC直径、IVC呼吸变异指数(SCI)指导调整每小时脱水量,容量控制在保持MAP>65 mmHg基础上,以维持IVC直径≤2.1 cm伴随呼吸变异率≤50%或IVC直径>2.1 cm伴随呼吸变异率>50%为目标,同时满足肺部超声B线评分≤5分为目标导向指导床旁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以常规维持MAP>65 mmHg指导床旁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对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APTT、D-二聚体(D-D)、WBC、血小板计数(Plt计数)、降钙素原(PCT)、氧合指数(PaO2/FiO2)、APACHE Ⅱ评分、ICU住院时间及脱水量、28 d生存率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 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试验组vWF、APTT、D-D、WBC、PCT、APACHE Ⅱ评分及ICU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303.13±60.28)%vs.(331.19±65.01)%、(42.00±10.86)s vs.(46.51±12.66)s、(1.90±2.54)μg/mL vs.(4.03±3.41)μg/mL、(12.83±5.95)×109/L vs.(15.68±6.27)×109/L、(2.62±0.14)ng/mL vs.(3.37±0.52)ng/mL、(15.97±1.86)分 vs.(17.03±2.07)分、(14.0±1.8)d vs.(15.7±2.2)d,P 均<0.05];Plt、PO2/FiO2、脱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04.80±37.89)×109/L vs.(90.44±29.31)× 109/L、253.37±36.25 vs.222.59±39.86、(339.69±51.15)mL vs.(305.68±52.75)mL,P均<0.05].结论 以肺部超声联合IVC作为容量管理指标指导创伤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vWF水平,减少ICU住院时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创伤脓毒症超声连续性血液净化凝血功能

    常规MRI在创伤性脊髓损伤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关珍珍张东晓卢旭华
    629-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常由直接的机械性损伤引起,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临床上常借助常规脊髓MRI对脊髓损伤(SCI)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所以探讨常规MRI在TSCI中的全面应用进展是非常必要的.MRI可显示TSCI不同时期的变化,急性期MRI能显示脊髓水肿和出血范围,在亚急性期,随着水肿和出血的消退,MRI指标可能对损伤严重程度诊断和预后预测有更大价值;而慢性期MRI能够观察TS-CI 后脊髓和脑内的萎缩情况.本文回顾近几年相关文献,对TSCI在MRI上的信号表现及MRI对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和预测恢复的价值进行阐述,以期为TSCI患者的诊疗和康复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创伤性脊髓损伤MRI临床评估结局预测

    1例严重多发伤并发多因型休克的救治体会

    王锐锋吴金华冯威罗家柳...
    634-636页

    多发伤多因型休克诊断治疗

    距骨外侧突骨折合并跟骨前突骨折1例

    赵伟超陶忠生黄鹏边亚萌...
    637-639页

    跟骨前突骨折距骨手术治疗

    本刊对英文缩略语的要求(二)

    639页

    有伤口可以洗澡吗?

    王玉芸罗之谦程少文
    640,封3页

    伤口感染清洗

    书讯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