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季刊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 and Emergency(Electronic Vers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动脉钝性伤的单中心重症救治经验

    邵世锋肖钦伍正彬王耀丽...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主动脉钝性伤(blunt traumatic aortic injury,BTAI)的临床特点和重症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BTAI 1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近 9 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ICU收治的BTAI患者病例特征及重症管理经验.结果 14 例患者中主要为高处坠落伤(35.71%)和道路交通伤(35.71%)致主动脉损伤,其中 1 例为爆炸伤所致.14例患者均为入院后行影像学检查发现,主动脉损伤中有内膜撕裂夹层形成11例(Stanford A型 4 例,Stanford B型 7 例),假性动脉瘤样改变 3 例.其中 1 例患者胸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全程撕裂,1 例胸主动脉至右侧髂外动脉全程撕裂.手术治疗11 例(78.57%),无手术指征行保守治疗 3 例(21.43%).平均住院天数 20.5(14,27.5)d,其中ICU住院时间 6(4.25,11)d,最短住ICU天数 2d,最长住ICU时间为 71d.救治好转出院 13 例(92.86%).结论 BTAI伤后伤情隐匿,多发生于高处坠落或道路交通伤后,爆炸所致冲击波也可导致.早期明确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检查,重症监护管理可能是BTAI较好预后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钝性主动脉损伤创伤临床特点重症监护治疗

    创伤性凝血病研究进展

    罗蔚顾凌刘火根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性凝血病是严重创伤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其是一种由组织损伤所导致的多因素、多机制的凝血功能障碍,具有多种表型.如何早期识别、诊断及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创伤性凝血病病理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创伤性凝血病病理机制诊断治疗

    声明

    13页

    创伤后脓毒症关键基因筛选及其与免疫基因相关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庄良明王冠珠王鹏飞王晓静...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创伤后脓毒症的关键基因及其与免疫基因相关性.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GSE12624数据集,筛选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及基于Cytohubba插件选出关键基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选出枢纽基因,验证其在创伤后脓毒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免疫浸润分析以及分析其与免疫基因、免疫细胞相关性.结果 在GSE12624 数据集中获得 362 个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示差异基因参与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相关的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选出曲线下面积最大值(0.815)的基因AURKB作为创伤后脓毒症的枢纽基因,其在创伤后脓毒症中高表达;通过GSEA富集分析显示AURKB高表达组主要富集到代谢、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相关的基因集,GSVA富集分析显示AURKB高表达组主要集到糖胺聚糖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焦点黏附通路等相关途径;AURKB的表达与免疫基因(IL21R、CXCL10)的表达、免疫细胞(初始CD4+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浸润呈正相关.结论 AURKB在创伤后脓毒症中表达上调,参与创伤后脓毒症的免疫调节通路,可作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的分子标志物及干预潜在靶标.

    脓毒症基因创伤免疫生物信息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熊果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

    刘彩玉王凌蔡方晴黄美佳...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挖掘熊果酸(ursolic acid,UA)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靶点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UA进行靶点预测,在Gene Cards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的靶点,并构建UA-缺血性脑卒中交叠靶点,通过String平台构建交叠靶点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应用Cytoscape 3.9.1 软件对PPI网络图进行拓扑属性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靶点-UA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得到UA相关靶点 122 个和3509 个缺血性脑卒中靶点;获得UA-缺血性脑卒中交叠靶点 98 个及 19 个关键靶点;其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是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主要富集在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关键靶点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神经元凋亡过程的正向调节、炎症反应等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UA和排名前 5 的核心靶点可以稳定的结合,结合能均小于 0 kcal/mol.结论 UA可能通过调节IL-6、TNF、IL-1β、STAT3、PPARG影响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发挥抗炎、神经保护等作用,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熊果酸缺血性脑卒中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和机器学习筛选脓毒症免疫抑制特征基因及其靶向中药活性成分预测

    林文杰吴慧萍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和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识别脓毒症免疫抑制特征基因,并预测其靶向中药活性成分.方法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下载GSE182522 数据集,使用Bioconductor的"limma"软件包提取出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DEGs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同时采用WGCNA,以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弹性网络回归分析 3 种机器学习法筛选出脓毒症免疫抑制特征基因.随后,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简称ROC曲线)验证特征基因的诊断效能,并绘制箱线图展示特征基因的表达模式.选取SPF级BALB/c小鼠 39 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脓毒症免疫正常组(n=20)和脓毒症免疫抑制组(n=19).盲肠结扎穿孔术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在术后12h取脓毒症免疫正常组小鼠的外周血,术后24 h取脓毒症免疫抑制组小鼠的外周血.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两组小鼠TRBV7-2 的表达情况,验证TRBV7-2 的诊断效能.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特征基因潜在靶点中药活性成分.结果 共筛选出 445 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 173 个,下调基因 272 个.DEGs主要富集于氮代谢、胆汁分泌、胃酸分泌 3 条信号通路,分子功能的正调控、细胞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细胞对含氮化合物的反应、对肽的响应、葡萄糖输入的调控等生物过程,质膜蛋白复合体、T细胞受体复合物、细胞侧膜等细胞组分,核苷三磷酸酶调节活性、GTPase激活剂活性、外源蛋白结合等分子功能.通过WGCNA共筛选出 56 个枢纽基因,3 种机器学习交集得到 1 个特征基因:TRBV7-2.ROC曲线分析得出TRBV7-2的AUG=0.72,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其表达量在脓毒症免疫抑制患者样本中显著下调.RT-qPCR结果显示,脓毒症免疫抑制组小鼠血液中TRBV7-2 基因表达低于脓毒症免疫正常组.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得出小檗碱、黄芩苷、苍术素等10个潜在靶向中药活性成分.结论 TRBV7-2 可能作为脓毒症免疫抑制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小檗碱等 10 味靶向中药活性成分可能成为降低脓毒症致死率的立足点.

    脓毒症免疫抑制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机器学习特征基因靶向中药

    可吸收锚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林成高尚君李建华林世水...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可吸收锚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3 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采用可吸收锚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 16 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9 例,女性7 例;年龄 22~61 岁,平均年龄 41.8 岁.观察 16 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每 4~6 周定期X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 6 个月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中足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功能恢复及疼痛情况.结果 本研究1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60min,平均(41.6±7.4)min;术中出血量10~30ml,平均(20.6±6.6)ml;术后住院时间 1~3d,平均(1.7±0.6)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0.3 个月.所有患者在 6~12 周[平均(8.4±2.0)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无切口愈合不良,无骨折移位、锚钉松动等并发症.术后 6 个月中足功能AOFAS评分为 85~100 分,平均(92.5±4.3)分;术后 6 个月VAS疼痛评分为 0~3 分,平均(1.2±0.9)分.结论 可吸收锚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具有软组织剥离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无须二次手术等优点,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五跖骨撕脱性骨折可吸收锚钉内固定

    维生素D3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血脂代谢和妊娠并发症的影响

    葛榕陈品玲郑琳林靓...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补充维生素D3 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的血脂代谢和妊娠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福建省立医院 2021 年 1 月 2022 年 12 月就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50 例作为观察组,自妊娠 12 周前开始,每日口服 400 单位维生素D3 滴剂.采用 1∶1 配对,配对因素为年龄、孕次、产次和体重指数,选取同期于福建省立医院分娩,且妊娠期间未服用维生素D3 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 50 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基线及孕 37 周的外周血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血脂代谢指标,以及妊娠并发症情况.结果 孕 37 周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外周血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升高[(34.55±5.71)ng/ml比(19.12±4.57)ng/ml,t=15.497,P<0.001],而 甘 油 三 酯[(1.50±0.37)mmol/L比(1.66±0.42)mmol/L]、总胆固醇[(4.66±0.62)mmol/L比(4.99±0.83)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2.69±0.47)mmol/L比(2.87±0.61)mmol/L]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妊娠 37 周时的外周血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甘油三酯(r=﹣0.612,P<0.001)、总胆固醇(r=﹣0.670,P<0.001)和低密度脂蛋白(r=﹣0.688,P<0.001)水平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652,P<0.001).观察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4.00%比 92.00%,χ2=11.422,P=0.001).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补充维生素D3,有利于纠正患者自身的血脂代谢紊乱,减少妊娠并发症,改善分娩结局.

    多囊卵巢综合征维生素D3血脂妊娠并发症

    改良虚弱指数对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分析

    陈卫康许玮蔡鸿儒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后的虚弱指数(modified frailty index,mFI)与退行性脊柱疾病术后并发症潜在的关系.方法 对纳入 2018 年 6 月至 2023 年 7 月在福建省立医院院接受退行性脊柱疾病开放手术的 394 例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史及术前mFI,术后并发症等级采用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类法评估.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mFI和Clavien-Dindo并发症等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两变量进行有序回归分析,并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验证回归模型的有效性,进而分析mFI对退行性脊柱疾病术后并发症等级的影响.结果 不同性别患者的mFI、Clavien-Dindo并发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FI与并发症等级有相关性(r=0.150,P<0.001),呈正相关趋势.亚虚弱组(mFI为 0.09~0.18)与术后并发症等级的β值为 1.953,β值的 95%CI为 0.117~3.154,OR值为 1.645,P=0.032;虚弱组(mFI≥0.27)与术后并发症等级的β值为 3.211,β值的 95%CI为 1.121~4.217,OR值为 2.330,P<0.001.结论 mFI可以作为临床上对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一个预测因子,当mFI值为 0.09~0.18 或≥0.27 时,mFI值越高,术后并发症按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类的等级也越高,即术后发生某个等级(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类分级)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改良的虚弱指数退行性脊柱疾病术后并发症

    食源性A型肉毒毒素中毒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白丽爽王兴义杨立山
    71-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肉毒毒素是已知的具有较强毒性的微生物毒素.本文介绍了1 例食源性A型肉毒毒素中毒病例,在接受相关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应用肉毒抗毒素并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患者治疗及康复十分重要,为临床诊治肉毒毒素中毒提供参考.

    A型肉毒毒素食源性中毒肉毒抗毒素临床表现诊治心律失常